一趟“送教”来回百公里 37个残障伢都拥有家庭课堂
武汉市新洲区特教学校校长蔡东启昨天告诉武汉晚报记者,为保障残疾孩子的义务教育,该校从2008年开展了“送教上门”教学活动,目前已在全区10个街乡镇,为37名残疾孩子开设了37个“送教上门”课堂。现在,全校有10个“送教上门”小组,每个小组由2名老师组成,分担3至4名重度残疾学生的送教任务。为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送教上门的时间,全部定在双休日。
一趟“送教”来回百公里
在蔡校长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送教上门”地图,清晰地标注着37个送教课堂的地点。
根据地图显示,从学校到最远的送教课堂,单程为45公里,即使是最近的教学点,也不下5公里。而八成以上的送教点,都在村垸之中。
14日,记者跟随李亚琼、程华东老师一起,体验了一次“送教上门”。
两位老师承担着仓埠街4个村垸的4名学生的送教工作。
早上8点半,李老师开着她的私家车从学校出发时,记者特地请她把里程表归零。
车子穿行在田野小路上,路旁的灌木不停地剐蹭着车身,叫人心疼。
完成了两个送教点的教学工作,已是中午12点半。因为垸里没有就餐点,我们只好返回仓埠街,各自吃了一碗米粉,又赶往另外两个送教点。
下午5点,完成全部工作回到学校,汽车里程表显示为108公里。李亚琼却平静地说:“我俩的送教点,还不是最远的。”
李老师上课时挨了打
李亚琼、程华东老师负责3个女孩和1个男孩的送教任务,4个学生年龄在12至14岁,要么脑瘫,要么智障,要么偏瘫。
4个学生看到老师,都异常兴奋,但开始上课后,他们却无法自控。在学生妮妮家,正当李老师专注地教她读生字卡时,妮妮竟一巴掌扇到了李老师脸上!记者愣住了,李老师却像没事似的,只是温和地告诉妮妮:“打人是不对的。”
在学生阳阳家,李老师的课才上了15分钟,阳阳却当着李老师尿了裤子。李老师连忙放下课本,帮他换裤子。
“类似挨打、尿裤子这样的尴尬事,是老师们送教时要面对的常态。”校党支部书记陈萍说,老师们明白,他们送教的每一名学生,都是一本苦难的书。因为深谙学生的苦,所以也就不畏难。
由于学校没有车辆,送教的交通工具都是老师们自行解决。稍近的送教点,老师们就背上黑板,骑电瓶车或自行车去。较远的送教点,则安排给有私家车的老师,学校适当补贴些油费。
家长数着日子盼老师
“我是数着日子盼着你来啊!”当李磊老师从30公里外的新洲城关,赶到位于阳逻的欢欢家时,在门外等候的欢欢母亲喜不自禁。
今年14岁的欢欢,8岁时患腮腺炎致听力失聪,便辍学在家并且拒绝与人交流,家人为此心急如焚。自从李磊老师送教上门后,欢欢才从自闭世界中走了出来。
李磊回忆说,一年前,接到送教任务时,他认为欢欢有识字基础,是个容易教的学生。但没想到,首次接触,李磊就碰了钉子——欢欢根本不理他。
面对拒绝交流的欢欢,李老师来了个现身说法:“你的自闭,始于自卑。”他指着自己的耳朵告诉欢欢:“你看到我耳朵上的助听器了吧?我也是后天失聪的。但我通过努力,读完大学,并当上老师。还因为我的努力,我被大家推选成了武汉市聋人协会的会长。”
李磊的话,让欢欢的眼睛一下子亮了。李磊趁热打铁,一番开导下,欢欢竟然要老师留下QQ号。自闭之门就此打开!随后,李磊便开始了网上送教。
“送教的核心是送来了温暖。”邾城街刘六村大屋咀垸送教点家长彭火红告诉记者,家有智障伢,连她自己也感到自悲。她12岁的女儿因智障无法上学,她也没做过孩子的上学梦。不料,吴晓虹老师去年仿佛从天而降,把课堂开进了她家里。得知吴老师每周来上课,她们全村人高兴不已。因为,一个残疾人家庭多么需要温暖啊!
“送教”催生自主创业第一人
19岁的骆良文是该校 “送教上门”的首批学生,也是“送教”毕业生中自主创业的第一人。目前他在经营着一家80平方米的装饰材料商店。
昨天,记者随骆良文当年的“送教”老师丁娟,在新洲城关文昌大道的春光装饰材料商店里见到了他。
小学毕业那年,骆良文因患股骨头坏死,瘫痪在床。其母无法接受儿子瘫痪,选择了自杀。
患病、丧母、辍学,三重打击把骆良文推进了“自闭”的泥坑。
5年前,黄敏和丁娟老师开始承担小骆的“送教”任务。黄老师还清楚地记得,首次“送教”,骆良文只是面无表情地扫了她们一眼,便用被单蒙住了头。
虽然爷爷好言劝尽,但小骆就是油盐不进。吃“闭门羹”是意料之中的事,两位老师明白,首先要解决的是小骆的心理问题。
在与爷爷的交谈中,她们了解到小骆喜欢绘画。
一周后,黄敏和丁娟带着画册画纸和励志书籍,再次来到骆家,但小骆依然被单裹头。两位老师便一边坐在他的床头翻着画册,一边自言自语地讲解着画册中的故事。
渐渐地,小骆拉下了被单,把目光转到了画册上。两位老师因势利导,拿出画纸,邀他一同画画。小骆终于接过了画笔。她们抓住机会开导:“你的病,完全可以通过手术重新站起来;你的坚强与勇敢,定能战胜病魔……”
几次送教之后,小骆就像变了一个人,对未来也充满了期望。
第二年,骆良文经过两次手术,真的可以拄着拐杖走动了。
2010年春,骆良文被接到学校上学,也一跃成为班上的佼佼者。
骆良文告诉记者:当年,他连死的心都有,要不是老师送教,他不可能有今天。
(注:文中未成年学生为化名)
“硬骨头”为何啃了5年不松口
一所仅有26名教职员工的特教学校,光是承担百名残障学生的吃喝拉撒,就足已让全体老师身心疲惫,然而,老师们还在主动给自己加担子,这里面到底有什么讲究呢?昨天,记者与校长蔡东启有一番对话。
记者:“送教上门” 这种教学方式在很多地方大多因难度太大而终止了。你们不仅已坚持了5年,而且得到了发展。动因来自哪里?
蔡东启:面对这一个个苦难的孩子和家长,我们充满同情,感到责无旁贷。因此,送教生每年增加,直到现在有37名学生。
记者:“送教上门”在国内并不少,但能坚持5年的学校不是很多。你们为何能做到与众不同?
蔡东启:“送教上门”是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做得好的学校也有不少。我们能坚持5年并不断扩大,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残障孩子的需求,我们不能看着他们失去求知的权利;二是我们有一批不离不弃的热心老师。
责编:金鑫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