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医痴”赵苏报道勾起患者12年前温暖回忆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5-01-01 11:24 来源:
【字体:

    

罗建华(右)和赵苏重温当年的那张武汉晚报。

  (武汉晚报)本版文/记者伍伟 王恺凝 通讯员黄征宇 本版图/通讯员马遥遥)“12年前,我因你们的《健康周刊》结缘赵苏医生。”“我没想到赵医生会为我亲自揩痰。”“要不是赵主任,我到现在都拔不了鼻饲管。”本报连续报道“医痴”赵苏,连日来,众多读者致电本报热线82333333,表达对赵苏的感激之情,并讲述他们与赵苏之间的温暖故事。

  12年前的一张报纸

  让她成为赵苏的病人

  罗建华的肺功能连正常人的50%都不到,哮喘合并慢阻肺让她几次徘徊在生死边缘。罗建华说,12年前,她48岁,武汉晚报的“健康周刊直听热线”让她成为赵苏的病人。

  “赵主任诊治时的严谨细致,让我看到活下去的希望。”本报刊发“医痴”赵苏系列报道的第一天,罗建华就打来热线,电话中她的语气很激动。她说,她从小身体就不好,1981—1994年间,她经历了切除右肺舌叶、摘除右肾、切除子宫等三次大手术。到2002年,她的体质已经差到连爬楼梯都累得要命,经常咳痰、咳血。强烈的求生欲望,让罗建华拨通本报“健康周刊直听热线”,值班记者为罗建华联系了赵苏,因为他是武汉市第一个使用纤支镜技术的专家,希望这项在国内刚刚兴起的技术能够帮到她。

  遗憾的是,纤支镜技术当时还处在起步阶段,罗建华的体质无法耐受纤支镜介入治疗。赵苏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不为罗建华做纤支镜治疗,而是让她继续在家进行药物保守治疗。“按时服药、坚持锻炼、积极配合我的治疗,延长生命的几率是很大的。”

  “这几句话对我很重要,是支撑我活下去的力量。”罗建华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她特意留下了那张报道她参加“健康周刊直听热线”的报纸,和病历等资料放在一起,时刻提醒自己谨遵医嘱,好好活着。

  今年9月24日,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开业当天的义诊现场,60岁的罗建华拿着那张报纸再次找到赵苏,问赵苏如今能否做纤支镜治疗。随着纤支镜设备和技术的更新换代,赵苏的纤支镜技术也更加出神入化,9月26日,赵苏在纤支镜下为罗建华进行了肺部灌洗和吸痰,解决了她的病痛。

  鼓励患者拔掉鼻饲管

  他亲自制定详细饮食计划

  “如果不是赵主任,我恐怕到现在都拔不了鼻饲管。”50岁的胡天华因为胸膜瘘在别的医院治疗时,在医生建议下插上了鼻饲管。大半年时间,他都没有用嘴吃过饭。后来转到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就诊,赵苏成了他的主治医生。

  做完纤支镜治疗后,赵苏发现,胡天华是支气管胸膜瘘,不是食管胸膜瘘,可以尝试正常吃饭。但是胡天华怕呛,不愿意自己进食。

  “为了这个,赵主任跟我老婆沟通了起码十次。”胡天华说,起初他还有些烦,嫌赵苏多管闲事。但当赵苏拿着详细的饮食计划给他看后,他“屈服”了:“我觉得赵主任是一心一意为我好,我不听话就不对了。”

  慢慢地,从水过渡到食物,一个月后,胡天华拔掉了鼻饲管,终于能像以前一样用嘴进食了。

  (除罗建华外,其他患者均为化名)

责编:王玉涛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