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放手不放眼 赵苏把压箱底绝活传给“梦之队”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5-01-01 11:26 来源:
【字体:

  

图为赵苏团队为患者诊疗病情。

  (武汉晚报 记者伍伟 王恺凝 通讯员黄征宇 马遥遥)“赵主任把压箱底的绝活都教给我们了。”昨天,“医痴”赵苏的科室同事们这样评价他们的“头”。从呼吸内科1993年成立至今,赵苏将潜心探索获得的宝贵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级医生。20年磨一剑,在这支湖北省支气管镜“梦之队”里,所有的主治医师都会熟练操作支气管镜手术,一年1500台支气管镜手术,在全国也数一数二。

  阅片画图传授绝技

  增生的肉芽组织像野草一样疯长,几乎将气道塞得没有一丝缝隙,多家医院呼吸内科的医生都一筹莫展。今年8月,当徐太婆的家人已经准备放弃治疗时遇到了赵苏。

  这也是青年医生胡轶跟着赵苏12年来印象最深的患者。他说徐太婆曾做过两次气管切开术,局部伤口愈合以后因疤痕过度增长造成气管上端5处狭窄,最窄的地方仅有一根头发丝粗,如果不马上手术随时有窒息的危险。但是,这种全国都十分罕见的高位多发气管狭窄手术风险极大,胡轶看了CT片后直摇头,心想这患者救不活了。

  可是,赵苏凝神盯着CT片,自言自语“可以用T型硅酮支架植入技术”,接着画出一幅局部解剖三维图,并在上面标了几个点:“这几个地方不能动。”他叫来胡轶和史小武,告诉他们不要只凭CT片、X片判断手术难度,因为片子是只有横切面的断层图,要将这些横切面在大脑中形成一幅立体三维图,并且画出来。

  胡轶和史小武恍然大悟:“又学到一招。看片画图。”最终,徐太婆在赵苏手下重获新生。

  他们说跟了赵苏12年,每次遇到疑难病例赵苏就会将自己的思考毫无保留地跟他们交流,做气管镜手术时,赵苏会在一边指导他们支气管镜怎么进、进多少。这种“放手不放眼”的零距离现场教学很快就让他们掌握了支气管镜技术。

  不仅他们俩,呼吸内科的所有主治医师都是赵苏手把手教出来的,所有人都能做支气管镜手术。“能做四级气管镜手术(软镜难度最高)的都有4个。”胡轶说。

  “治病救人第一位”的理念

  影响每一个人

  “赵主任对我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史小武说,赵苏的“治病救人第一位”的理念影响着呼吸内科每一个医护人员,就连病人“逃单”,他们也能平和面对。因为赵苏常说:“医生的第一目标是救人。”

  史小武是个急脾气,一开始对“逃单”可以说是“零容忍”。他回忆,工作第二年他就碰到了“逃费”病人,大概四千多元,按规定他得承担一半责任。史小武心情坏透了,找赵苏抱怨。

  没想到赵苏第一句话问的是“你把他救活了吗?”,史小武点点头,赵苏又说,那就好,治病救人是第一位,病人逃费是有苦衷的。史小武嘴里感叹“赵主任你心地太好”,心里祈祷着以后不要再发生这样的事。

  结果才过了一年,史小武又遇到一个逃费患者,这次有17000元之多。史小武到现在都记得那个病人来时的状况:80多岁的爹爹顽固性气胸,肺活量只有200毫升,用“气若游丝”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史小武又是查文献,又是请教治疗方案,费了好大的劲终于把患者治好了。谁知高兴劲还没过就收到病人逃单的通知:“好像被人打了一闷棍。”史小武这样形容当时的心情。

  他又去找赵苏诉苦。赵苏和上次一样,第一句话还是“你把他救活了吗?”,得到肯定答复后又说:“病人逃费是有苦衷的。”这回史小武忍不住了,脱口而出:“老碰到逃单的,我受不了。”

  赵苏停下手上的工作,说了一番话:“医生的第一目标是把病治好。要相信没人愿意故意逃单,他们一定是没钱。看淡一些,想着自己又救了一个人,就不会那么气了。”

  后来史小武又遇到过几次这样的事,只要一想起赵苏这番话,他就平和了许多:“他们确实穷,算了。”

  赵苏“没有架子”

  让新人敢大胆请教

  王新荣刚被调到呼吸内科时很害怕。因为上世纪90年代初期,市中心医院的呼吸内科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所有医护人员加起来也只有6人。“我不知道自己将来的路在何方。”

  不过上班第一天,赵苏的“没架子”就让她打消了顾虑。她说,那天下午6点多,急诊转来一个呼吸困难的患者,需要马上拍片、抽气。由于患者没有家人陪伴,赵苏便让王新荣陪着患者去。

  “抽气是要面对面抽,那会儿刚来科室,我不敢一个人去。”王新荣便大着胆子请赵苏陪她一起。本来准备下班的赵苏一口答应,还笑着安慰她:“多见几次就好了。”

  王新荣说,本来她来时很彷徨,但赵苏的“亲民”让她对赵苏的信赖感油然而生。“当天回家我还立下了当医生的目标”,王新荣告诉记者,“提高自己的医术,尽量不麻烦赵苏。”

  王新荣确实做到了。工作中她只要有不明白的,哪怕只是很小的问题,她都会请教赵苏,每次赵苏都会耐心教她。20年过去,当初胆小的小姑娘如今已经是副主任医师,呼吸内科的骨干。

  “赵主任对科室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呼吸内科二病区护士长杨柳说,赵苏对护士们也一视同仁,经常在查房时点拨护理重点,让她们能更好地护理病人。

  医护人员眼中的赵苏

  核医学科主任陆涤宇:我是在呼吸内科成长起来的。协作、创新、担当、平等,一切为了病人是呼吸内科的氛围。这与赵主任的言传身教息息相关。

  综合一科主任张韶英:1993年呼吸内科刚成立时,包括赵主任在内只有3个人。但是,赵主任看准了“纤支镜”是呼吸内科未来发展方向,“丢”下我们出去学习了半年,学成归来后就手把手教我们。可以说,没有赵主任,就没有今天的呼吸内科。

  大内科护士长朱江:赵主任是一个敢于挑战权威、独立思考的医生。这种职业精神也影响了我们。

责编:王玉涛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