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哥哥为革命牺牲弟弟坚守承诺88年 一生未娶照顾两代人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5-01-11 08:52 来源: 武汉晨报
【字体:

      

谭承学(中)祖孙三人全家福。记者谭在龙 摄

  这是个与时间和亲情有关的故事。

  (武汉晨报)1927年11月13日,黄麻起义爆发,21岁的哥哥毅然参加革命,临走时向弟弟谭承学叮嘱一句“照顾好你的小侄儿”后,再也没有回来。那年,谭承学12岁。

  1983年8月1日建军节,哥哥的革命烈士证明送到了家里,谭承哭了整整一天。那年,他68岁。

  1990年,“小侄儿”和侄媳妇相继因病去世,留下了两个有智力残疾的侄孙子,与谭承学相依为命。那年,他75岁。

  2015年,两个侄孙子一个61岁,一个66岁,而谭承学,也已经100岁了,却依然在坚守着哥哥的嘱托。

  谭承学,1915年9月17日出生在红安县七里坪镇一个叫颜邹家的小村庄。

  昨天,记者在红安,找到了这位百岁老人,也揭开了他令人感动的一生。

  哥哥嘱托,坚守了88年

  昨天,记者在七里坪镇颜邹家村主任谭新洲的带领下,来到了谭承学老人的家:拾掇整齐的柴火,窗台的南瓜,干净的门牌,一间土砖堆砌的小屋,屋里仅有的现代化设施就是一盏小小的电灯。

  “在这里住了很多年了。”谭新洲告诉记者,谈及谭承学老人的故事,村里年纪较长的人都知道。

  在村主任的招呼下,一个拄着拐杖、穿着厚棉袄的老人慢慢地走出了小屋。和村主任几句简单的方言交流后,老人又转身进屋,拿出了几把木凳子,招呼记者坐下来,除了耳背外,老人的头脑清晰,表达清楚,完全看不出这是个百岁老人。

  村主任告诉记者,1927年11月13日,谭承学的哥哥谭承发参加黄麻起义。临走前,丢下了一句“守住这个家,照顾好你的小侄儿”。没想到,哥哥一去不返。

  “我得守住这个家。”说到这,老人眼中带出一丝忧伤。

  一生未娶,两当“父亲”

  黄麻起义中哥哥谭承发英勇就义后,留下了年幼的遗孤。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12岁的谭承学扛起了生活的重担。

  谭承学老人说,哥哥的牺牲,让原本就穷困的家庭更加不堪重负,他只好去地主家做工。“哥哥的孩子要好好活下去”这个信念,让他没日没夜的拼命干活。

  转眼间,谭承学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由于穷,他的婚事一拖再拖。嫂子因病去世后,他和侄子谭先春相依为命。他毅然承担起职责,一心照顾侄子。

  谭承学老人告诉记者, 1948年至1950年,他在七里坪镇福德桥村做过乡干部,管理百余号民兵,这也是他一生中相对辉煌的几年。期间,也曾有人给他说媒,但是他却拒绝了。因为侄子谭先春已经到结婚年龄,他想让侄子把婚先结了。就是这一时的“固执”,让老人终生未娶。

  1990年,侄子谭先春和侄媳妇张翠娥因病相继去世,留下了两个有智力残疾的孩子,一个41岁,一个36岁,而那年,谭承学已经75岁了。按辈分,谭承学是爷爷辈,但是为了照顾好这两个智障的侄孙子,他却扮演起了“父亲”的角色。

  烈士证明,放在枕边

  接近饭点时,两个侄孙谭有安、谭新安干完农活,结伴回家。看到很多人围在家门口,他们显得有点紧张,把农具放好后,低着头,躲在了谭承学老人的身后。

  “他们都年纪不小了。”谭新洲告诉记者,虽说是侄孙辈,但一个61岁,另一个66岁,由于两人都有先天的智力残疾,没能讨媳妇。据村主任透露,目前谭承学祖孙三人均领低保。两个智障的孙子靠帮村民种地、放牛,日子过得很清贫。

  “给你们看个东西。”说完,谭承学老人缓缓起身,招呼记者进屋。

  老人掀开被子,在枕头底下翻出了一个用编织袋包裹的东西,打开编织袋,是被一层层包裹好的烈士证明书。

  “哥哥是英雄啊。”说到这,老人显得有点激动,声音也开始颤抖。

  谭承学老人说,1983年建军节那天,哥哥的烈士证明批了下来,他既激动,又难受,躲在屋子里哭了一天。而后,老人将烈士证明放在枕头底下,从来没有换过地方,时不时拿出来看看。

  谭承学老人说,对于哥哥的印象已经没那么清晰了,但哥哥的那句“守住这个家,照顾好你的小侄儿”,他永远记在心里。

  他是个守信的好人

  在村民眼中,谭承学是个活着的传奇,也是一辈子重诺守信的好人。

  村民汪胜珍是最早得知老人故事的村民之一,记忆中,老人有两件事让她一生难忘。老人一家平时生活极为节俭,但汪胜珍有时也见到老人蹒跚着来到自家小店买两斤肉,而这些肉却并不是给自己吃的,而是别的村民家有事,赶个人情,“帮助过自己的人一定要记得报答”。

  另外,老人一家无力种田,吃的口粮往往需要下山去买,老人就经常托人下山办事时代买上来。而且每次一定坚持付费用,否则就不肯取粮。

  汪胜珍说,自己和很多后辈都从老人身上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责编:陈克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