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九成老年人自己拎米上楼 不愿意为小事麻烦儿女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5-01-12 08:39 来源:
【字体:

 

  记者齐翔 张驰

  (武汉晚报)上周起,由本报推荐的“菜夫人”牌“秸秆新米”,开始在武汉中心城区及开发区免费配送上门。昨天,武汉晚报记者跟随本报零售公司投递员上门送米时发现,打电话买米的大多是年过花甲的老年人。而后本报进行的抽样调查表明,九成以上的老年人自己买米并拎米回家,不愿意为这些小事麻烦儿女。

  记者体验爬七楼送米

  手上勒出条条红印子

  昨天上午10点,记者和本报投递员小陈一起来到汉口解放公园路金色华府对面的惠济社区。居民付阿姨住7楼,没有电梯,她订购了两袋籼米,需要爬楼送到家。

  小陈在楼下看车子,记者两手分别拎一袋米,开始往上爬。对年轻人来说,40斤米并不算重,但是米袋上方拎手的地方有点勒手。上到二楼,手指开始生疼,到了三楼,人也开始喘气。放下米袋才发现,手指上已勒出条条红印子。用报纸折叠之后穿过拎手,才顺利爬到七楼。

  “这多米你一个人拎,太感谢了!”年过七旬的付阿姨迎上来,想把米拎到厨房:“就放到门口,我来搬!”但她用了两只手,提起来还颤微微的。记者赶紧接过来,帮她拎了过去。

  “年纪大了,不服老不行啊!”付阿姨不好意思地说,年轻的时候下过乡,上百斤的担子都挑过,现在上十斤的东西都拎不得了。

  付阿姨的女儿住汉阳,平时工作忙,电话里嘘寒问暖多,逢年过节也拎不少礼物前来看望,但大米都是两老自己买。距离远一点不要紧,可以用小推车,上楼就不行了,拎米上7层楼,老伴儿总要歇三四回。

  七旬老人只买散米吃

  天气不好吃面条度日

  昨天,记者从订购“秸秆新米”的电话中,随机挑出20个。调查表明,像付阿姨这样未和子女一起居住的老人,有19对自己买米吃,另1对年过八旬的老人,由儿女轮流买米送过来。

  “亏得你们爬这高的楼,不晓得么样谢你们啊!”昨天,汉口万松园小区75岁的居民刘桂珍在电话里告诉记者,她已经好多年没买袋装大米了。看到武汉晚报推荐“秸秆新米”,还包送上楼,她马上打电话订购,第二天就送到了家里。

  刘桂珍家住9楼,没有电梯,爹爹中风,平常不下楼。儿女们没住在跟前,买菜买米这些家务,都落在刘桂珍一人身上。超市米店里的袋装大米,10斤装的每斤多在四五块钱以上,有点贵。20斤装的便宜一些,但老人拎不动,更别说上九楼了。平常她就买散米,一次三五斤。

  一次买得少,隔几天就要跑一趟。有一年武汉下暴雨,万松园小区大部分被淹,老两口家里米吃完了,吃了两天面条度日。“儿女们平常算孝顺的,但是这些小事,不想麻烦他们。”她说,像万松园这样没有电梯的老居民小区,老人特别多。晚报送米上门,非常受欢迎。

  为节省5块钱

  老两口“接力”买米

  硚口荣华街67岁的居民晏俊华每次买米,都要和老伴来个“接力”:她打“头阵”,带着小推车步行到轻轨站,乘轻轨到古田一路站旁一家粮油市场。买到大米后,她要用小推车把米拉到轻轨站,连车带米拎到站台上。下轻轨之后,骑电瓶车在此等候的老伴,再连人带米送回家。

  买个米为何搞这复杂?晏俊华说,同样的一袋米,楼下超市的价格比粮油市场要贵四五块钱。这家粮油市场原来在太平洋,他们步行过去也不远,现在搬到了古田一路。坐轻轨不要钱,接力买米,米钱就省下来了。

  调查发现,部分老年人买米难,跟他们这种节俭的习惯有关。

  受访者子女建议

  常拎袋好米看父母

  调查过程中,武昌民主路受访居民朱昌盛的女儿朱敏接过电话,和记者攀谈起来。朱昌盛夫妇年过八旬,3个儿女隔三差五轮流前来照顾,包括买大米。朱敏建议儿女们回家看父母时,除了牛奶、水果等,别忘了要拎一袋好米。

  “爸爸妈妈经历过60年代的自然灾害,退休以后靠养老金生活,特别节俭。他们体力不如年轻的时候,刚退休的时候,哪种米便宜就买哪种吃,胃口总是不好。”她说:“实际上,一对老人平均一天吃米不到一斤,吃好米和吃普通米,一天下来差不了块把钱,少抽一支烟就省下来了。”

  近几年,朱敏和两个哥哥隔个大半月,就要拎一袋米过来。一般是三四块左右一斤的,逢年过节买些八九块一斤的泰国香米。她说:“老人的退休金够用,很少给现金他们,一般就买吃的和穿的。饭吃得香了,身体自然就好些。”

  漫画陶刚

  时评

  从一碗汤到一袋米

  林坤

  有人曾提倡,子女成家后最好和父母保持“一碗汤的距离”,即从自己家中给老人住处送去一碗汤,到的时候汤还温热。这一形象表达,说的是距离问题。除此之外,老年人日常生活中其实还充满着大量细节上的不便与困难,需要亲人和社会去发现和关照。

  我们不妨将这些不便与困难也打个比方,称为“一袋米的重量”——老人虽可勉强承担,却每次都要受一回罪。帮他们减轻负担,尽一份举手之劳,对我们来说并无大碍,甚至权当锻炼身体,但对老年人就是少一次楼道里的弯腰喘气,少一次回家后的腿脚酸软。这可能就要求子女不仅要常回家看看,还要深入到家庭的各个角落当中去,真正为父母办点实事;要求邻里之间、社区之内,多一点琐事上的扶持和帮助,多一点接地气的志愿行动。说穿了,分担“一袋米的重量”,就是分担那些未曾跟着年岁变老而一同变轻的生活压力。

  从一碗汤到一袋米,恰恰伴随着从巨大的人口红利到庞大的老龄社会,无论社会学上的命题怎么写,我们都该从嘘寒问暖和柴米油盐开始,多关心父母,关心邻家老人,进而关心自己的未来。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