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狱“哥哥”甘当厕管员,收留流浪“弟弟”重燃希望
(武汉晨报记者 谭在龙 史强 通讯员 易先云 涂军)在汉口解放大道黄浦路高架桥下的一座流动公厕里,居住着这样一对特殊“兄弟”:“哥哥”年轻时因盗窃罪而锒铛入狱,刑满出狱后成为一名公厕管理员;“弟弟”13岁离家流浪街头,从此再没见过亲人。“弟弟”的遭遇引起了“哥哥”的同情,一句“不要走了,我认你当弟弟”,两人同病相怜。
现如今,“兄弟”二人坚守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公厕中,洗厕所,掏粪,结伴起早贪黑的工作。
“哥哥”的故事
“哥哥”陈雪东沉默寡言,着装朴素。他并不讳言年轻时曾因盗窃罪而锒铛入狱。2013年10月14日,因在狱中表现优良,提前两年释放。出狱后他却没了家,因父母早年离异,他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在他服刑时,爷爷中风,奶奶得了食道癌,为了给老人治病,家里只能将那50多平方的老私房卖掉。从高墙出来后,长时间与社会脱离,让他很不适应,加上没有住处,他感到迷茫,没有合适的工作,一度让他生活窘迫,但江岸区太平社区工作人员对他的帮助,让他重燃生活希望。
2014年7月3日,太平社区的书记朱耀文通知他,社区在江岸区城管委公厕管理中心给他找到了份工作。
“我有了存在感。”陈雪东说,拿到身份证三天后,社区朱书记陪他到公厕管理中心报到,当天,便“住”进了黄浦路高架桥下面的一个流动公厕里。
陈雪东说,在厕管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他很快适应了这份工作。每天早上5点起床,到附近的解放公园锻炼,回来后做饭,然后开始一天忙碌而有序的厕所清理工作。
“我追求的不是钱。”陈雪东说,他一定要当好公厕管理员,磨练自己的意志,做个让社会让群众欢迎的人,为社会多做有意义的事。
“弟弟”的故事
2014年8月底,一名捡破烂的年轻人出现在公厕附近,引起陈雪东的注意,经过近一个月观察,他觉得这个年轻人应该是有故事的人,他主动找到了对方。
在这位素昧平生的“大哥”面前,小伙子将他背井离乡14年的苦衷一点一点地讲出来。这位没有出生证、没有身份证且瘦骨嶙峋的流浪儿,得到了陈雪东的同情,也成为了他的“弟弟”。
“弟弟”名叫张凡,今年27岁,安徽人。对于自己的身世和家庭地址,他记不太清楚了,只知道出生于1987年,有个弟弟和一个妹妹。
张凡说,他没有上过正规的小学,13岁时他就偷偷跑了出来,到了湖南娄底,开始了流浪的生活,2010年6月初,他流浪到了武汉。张凡说,离家的这14年里,他一直没见过亲人,家也搬了,他不知道家人的去向。
“我认你为兄弟,你不要走了,就在我这儿住下来,和我一起守厕所。”当晚,陈雪东带着张凡来到服装店,给张凡买了过冬的内衣和外套,共花掉400多元。
从此,张凡有了个温暖的“家”,有了个引导他走入正常人生活的“大哥”。
陈雪东收留张凡后,便到派出所、社区居委会作了登记,每月还从他1700多元的工资中拿出500元,给张凡零花。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