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剧大师陈伯华辞世享年95岁 一生遗憾放走了余少群

2015-01-31 08:41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大家陈伯华>>>

  她何以成为“一代宗师”

  记者王娟

  与周恩来总理在后台交谈,摄于1959年

  都说“汉剧三百年出了一个陈伯华”,而汉剧发展历史上不乏吴天保、周天栋等名家,为何独独陈伯华成为汉剧“一代宗师”?她的艺术拥有怎样的魅力,经历了怎样的辉煌?昨日,本报记者走访了汉剧作曲家、京胡演奏家李金钊、汉剧名末贾振南,两位多年和陈伯华合作的老人评价,陈伯华之所以成为大师,得益于她对汉剧的革新和创造。

  大胆改革,汉剧唱腔由此丰富

  一级作曲、京胡演奏家李金钊,在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末为陈伯华操琴,后为陈伯华创作了《二度梅》、《江姐》、《卓文君》、《墙头马上》等多部剧作的唱腔创作。昨日,78岁的李金钊在家中找出了多年未碰的胡琴,演奏了一段《二度梅》中的唱段,忍不住泪湿眼眶:“可以说,陈伯华是汉剧舞台上最有创造力的演员,失去了陈伯华,汉剧的发展会更加艰难。”

  李金钊评价,作为戏曲演员,陈伯华拥有过人的天赋,“她扮相美、嗓音纯,但她之所以能成为大家,更得益于她在艺术上的执着追求和创造力”。李金钊介绍,汉剧最初的二黄曲调比较简单,字密腔少,听起来比较单调。经过陈伯华的努力,二黄的唱腔逐渐丰富,由“字密腔少”过渡到“字腔适中”,最后发展到“字稀腔密”。“从汉剧《宇宙锋》开始,陈伯华放慢了二黄唱腔的节奏,在保持原有唱腔骨干音的基础上,在字与字中间增添了很多小腔,字与字之间的旋律变化丰富,跌宕多姿,不仅增强了汉剧唱腔的韵味,而且大大地丰富了表现力,更好地表达剧中人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而且每个字的唱法都还是汉剧的原味没有变。当时不仅汉剧的演员没人这样唱,全国的旦角演员都没有这样唱过。”

  李金钊回忆,当时这种唱法刚出来,被戏迷们称为“超级慢板”,还曾引起过争议:“这样唱还是汉剧吗?李金钊当年还曾撰文分析过陈伯华的唱法,“我认为,她的演唱使唱腔丰富了,但汉剧的根基没有变”。

  《宇宙锋》之后,陈伯华的脚步不停,先后在《断桥》、《二度梅》、《秦香莲》中大胆使用新腔:“比如《断桥》中的一段唱,使用正反调,在《秦香莲》中创造性的琵琶词,都具有独创性。此外,她还十分注意唱腔的优美和流畅,解决了去声字在汉剧行腔中不够好听的问题。”李金钊认为,陈伯华的演唱十分讲究:“只要是不美、不好听的地方,她都会用心去改。”

  手眼合一,人物不在行当在神韵

  在演唱之外,陈伯华对人物的刻画也是功夫独到,不仅突破了青衣、花旦的行当局限,还练就了众多“独门秘技”。李金钊回忆说,陈伯华在表演中特别注意手势、眼神的表现力,根据人物的特点设计了“飞燕手”、“半对眼”等众多动作。

  李金钊介绍,“飞燕手”是陈伯华在演出的《二度梅》“重台别”一折戏中的动作。她扮演的陈杏元送别未婚夫,心中无限惆怅,有一句唱词是“朔风起黄叶落孤雁飞南”,“飞燕手”由此而来,这个手势从左至右徐徐展动,犹如失群的孤雁缓缓远飞。“这个手势配合的眼神也是很有讲究的,陈伯华叫它‘透视眼’,眼睛随着手势看向远方。她说,这个眼神的感觉要让观众感受到你看到的是寂寥空旷的天空,而不是楼顶的天花板。”

  同样,在《宇宙锋》的“装疯”一折中,陈伯华又为主人公赵艳蓉设计了“半对眼”:“很多演员会用对眼来表示‘疯’,但是陈伯华的表演不是,她的赵艳蓉对着赵高的一面是对眼,但还有一只眼睛在看乳娘,寻求乳娘的帮助。一面是‘疯’,一只眼睛是正常人,这才是‘装疯’的感觉。”

  记者了解到,在长期的表演生涯中,陈伯华的此类“秘技”还有很多,光手势就有“兰花手”、“菊花手”、“鸳鸯手”、“一皮叶”等很多讲究,“装疯”中抓破面庞,都有她悉心钻研出来的小门道。在63岁时,陈伯华还登台出演过《柜中缘》中16岁的刘玉莲,依旧能让观众信服,靠的都是这些“秘技”累积的功力。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