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剧大师陈伯华辞世享年95岁 一生遗憾放走了余少群
胡和颜誓为恩师传衣钵
陈老师传艺不遗余力
记者万旭明
梨园行里有句老话:“宁送一吊钱,不送一句言。”老师怕学生抢了饭碗、夺了风头,多半是要为自己留一手的,或者只鼓励而不提意见。但在武汉市汉剧院艺委会主任胡和颜的记忆力,恩师陈伯华从来都是倾其所有的。
代表作,手把手传于爱徒
胡和颜儿时住在民众乐园旁,自幼就是个戏迷。在学校同学的介绍下,她得以拜到陈伯华门下。那时候她才十来岁,陈伯华则是三十年华的名角儿。每周六,胡和颜都要到陈伯华家“汇报学习情况”,老师在房里练功,她就在一边偷偷地学。“那时候陈老师可漂亮了,每次演出都是爆满,从小我就崇拜她”。
小戏迷变成了自己的学生,身段、唱腔又都是戏校里拔尖儿的,陈伯华对这个“小徒弟”也是极其上心。“陈大师那时候可是红得发紫的角儿,我只是个十来岁的黄毛丫头,可她让自己的琴师、自己的班底来帮我排戏,帮我训练。”弟子们在外演出时,陈伯华也都站在门口“把场”,既给弟子们壮胆,也为他们拉人气。
都知道《二度梅》是陈伯华的代表作,这出戏,她也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手把手教给了胡和颜,最终让爱徒凭借这一作品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
恩师逝,陈派衣钵不能断
如今陈伯华去世,胡和颜也已年近七旬,现在最令她担忧的,是汉剧未来的传承与发展,“陈大师是我们的一面旗帜,很多人不知道汉剧,只知道有个陈伯华。”陈大师的离世,对汉剧艺术和汉剧演员的生存,想必会有不小的影响。
片刻的忧虑后,胡和颜振作说道:“我们要振作起来、团结起来,要传承陈大师的衣钵。”
目前武汉汉剧院里,在陈派艺术的传承上,比较出色的有王荔等中青年演员,一批90后学子也已入行。一边培养年轻人们继承艺术,胡和颜也希望在“师德”上有所继承。“陈伯华对学生严格,不吝于批评、指点,不担心学生抢了她的风头。同时她也是‘护犊’的,对学生的声誉、利益从来都是敢拍桌子来维护的。所以现在我带年轻人,也学着陈大师的样,希望能培养更多汉剧人才,让汉剧艺术能一直传承、发展下去”。
《宇宙锋·金殿》陈伯华饰赵艳蓉(1952年)
陈伯华与梅家两代人的情谊
陈伯华与梅家两代人的情谊
记者耿愿
陈伯华与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交流艺术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生前对汉剧事业十分关怀,与陈伯华也有过很好的交往。而15岁就与梅兰芳先生相识相交,陈伯华也曾说,这份梨园友谊比金坚、比海深。她从梅派中吸收精华,为陈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她对汉剧的革新,也得到了梅兰芳诚恳地称赞。进入新世纪,梅葆玖多次带着剧目来汉,坐着轮椅的陈伯华曾冒雪捧场,梅葆玖也多次前往医院看望这位故人。
初识:明白了天外有天
1935年,梅兰芳偕谭富英、金少山等京剧“四大名旦”来汉演出,二人初次相识。当时梅兰芳在大舞台演出京剧《霸王别姬》,陈伯华在长乐演出汉剧《霸王别姬》,无形中成了打擂台的架势。结果,两家剧场均告爆满。有一天,梅兰芳来观看陈伯华的演出,陈伯华有些紧张,梅兰芳亲切地鼓励道“陈小姐,你别着急啊!”按当时汉剧行当的旧例,一位名演员公然坐在台下去欣赏另一位演员的演出是很失礼的。强烈的欲望促使陈伯华大胆托人买了票,趁梅兰芳的正戏开演前挤进人丛中,也明白了山外有山、艺无止境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