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救援志愿队“学雷锋日”走进清华大学热烈互动
长江救援队真实鲜活的水上救援经历,吸引了清华大学的学子们 特派记者彭年 摄
本报关于长江救援队系列报道《生命守望》,引发了清华大学学子的关注 特派记者彭年 摄
(长江日报)(记者刘智宇 柯立 夏奕)今年元宵节,恰遇学雷锋日、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长江救援志愿队高校行来到北京,首站清华大学。
昨日14时,清华大学新水利馆325教室,清华大学百余名大学生志愿者迎来长江救援志愿队队员代表。两个多小时的交流中,长江救援志愿队拿命博命、坚守两江的志愿行动令清华学子感叹。
“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长江救援志愿队的坚守与雷锋日复一日做好事异曲同工,“队员们堪称‘当代雷锋’”,清华志愿者这样说。
热烈互动
志愿队员激励学子投身志愿服务
昨日13时30分,离活动开始还有半小时,清华大学新水利馆325教室已坐得满满当当。或敲击笔记本电脑,或摊开专业书籍,大部分同学抓紧时间认真研习课业,专注异常。
随着长江救援志愿队队员俞关荣、张仁锰、郝振海、周汉明、赵汉清先后入场,“学霸”们的注意力立即转移过来。
常年坚守、义务救援、拿命博命,10余轮不间断的热烈提问过后,长江救援志愿队的事迹一一还原,令在场的清华学子们惊叹连连。
“在新闻里看过他们的事迹,面对面接触,很受震撼,长江救援志愿队队员们身上的朝气和活力让人忘记他们的年龄”,自动化系大一学生冉靖尧说,自己还没有加入志愿社团,但长江救援志愿队员们的事迹令他感到,个体力量虽然渺小,一旦汇聚在一起,就能影响甚至拯救一大批人,“草根也可以改变世界”。
冉靖尧的同学沙星瑜同样坚定了参与志愿服务的信念,“我决定了,这学期就加入支教团”。沙星瑜来自上海崇明,生在长江入海口,深知江海的瑰丽与无情,长江救援志愿队队员值守救人,给了他感动,“偏远山区教育资源匮乏,我应该用我所学,为他们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
长江救援志愿队
现场向紫荆志愿者“取经”
得知陈忠贵牺牲后,长江救援志愿队不仅没有一名队员退出,队伍规模还从最初的22支扩大到31支,同学们频频点头,表示赞许。
然而,也有同学表示出担忧。“规模越来越大,队伍如何保证规范化发展?”该校自动化系大一学生卢志向俞关荣发问。
“培训、值守、救援一直是长江救援志愿队发展的三大法宝,随着队伍规模扩大,我们必须加大专业化培训的力度,让队员们下得了水,救得了人,回得了家。”俞关荣说完,转而向在座的紫荆志愿者提问:“其实我们这一次来,也是想向你们‘取经’,你们在队伍建设上有哪些心得?”
对此,该校紫荆志愿者服务总队副队长、电子工程系研一学生魏经纬说,紫荆志愿者服务总队成立20余年,已搭建起相对完备的组织结构,下属20余支专业志愿者服务队和29个院系志愿者支队。在总队统领下,这些队伍各自独立,又相互配合,志愿服务工作效率极高。
“我们也注重志愿活动的精品化建设,时常举办各类培训活动,见识了志愿队队员们的专业救援常识、技能,我觉得我们的培训还有欠缺。”魏经纬谦虚表示。
同行同梦
学子感叹志愿队员为当代“雷锋”
“看到来自武汉的志愿者们,我感到很亲切”,该校自动化系大二学生冯乔俊告诉记者,自己家住广州,但与武汉颇有渊源。“爸爸从华中工学院机械系毕业,也就是现在的华中科技大学”,冯乔俊说,他多次随父亲回武汉,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不变的是武汉人的热情、爽朗,“长江救援志愿队诞生在武汉绝不是偶然,武汉有着志愿的土壤”。
清华大学紫荆服务总队志愿者、机械工程学院汽车系大四学生王蔚楠神情振奋:“从事志愿活动,我们从不孤单”。
王蔚楠报名成为APEC志愿者,是200人礼仪志愿队中的一员,其他队员来自各大高校,培训、排练前后历时3个月,相当辛苦。“长江救援志愿队的队员们原本也是散落在武汉沿江各处的星星之火,后来因为同样的信念聚在一起,进行艰苦卓绝的值守救人,我们也是一样”,王蔚楠说,志愿者们既是同行者,也是同梦者,相互之间的激励让志愿服务更有动力。
“我在京杭大运河野游过,流速慢,不觉得危险。看过一次南京的江水,湍急程度让我吓了一跳。”该校自动化系大一学生于恒说,志愿队员们因冬泳爱好聚集在一起,把个人英雄主义的救援,上升到规范、系统的组织化行为,不仅仅是一天一时一地,而是连续多年、覆盖多处的坚守,令人钦佩。
责编:夏立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