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高徒来汉攻药界难题 研究“手性”技术
研究“手性”技术的外籍教授山多夫
(长江日报)(记者 康鹏)在智利出生,在澳大利亚长大,在美国读书,在日本工作……50岁左右的克里斯蒂安·山多夫游历多国,是一位“国际通”。他早年曾师从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野依良治教授,是一位材料化学专家,也是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引进的首个外籍教授。
去年,山多夫教授受聘于武汉励合化学新材料公司,担任技术总监。目前,他正准备在武汉买房定居。
“武汉是一座令人舒服的大城市,这里会有我想要的未来。”山多夫十分看好武汉,他打算在这里,攻关国际顶尖的技术难题,并将其转化成经济效益。
在武汉理工大学青年创业中心的一间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山多夫。高高的个头,黝黑的皮肤,山多夫是一位礼貌谦和的“老外”,令人想不到的是,他的第一个学位却竟然是音乐学位,萨克斯的演奏水平绝非业余。因为太太是日本人,山多夫日语说得不比英语差,现在他正努力地学习汉语。
而他的办公条件则有些“简陋”,一张桌子,一台笔记本电脑,“我的主要工作场所不在这里,大部分时间,我都在实验室里与公司技术团队交流,为他们提供指导。”山多夫介绍。
山多夫研究的,是顶端的手性技术和手性药物。他介绍,在自然界,有许多分子像人的左手和右手一样,组成成分完全相同,结构上却成镜像对称,这一特征被称为“手性”。药物中近50%都具有手性。但能起作用的,仅是其中的一只“手”,另一只“手”不但效力微小,甚至会产生毒性。为此,人们希望能合成只有一只“手”的药物,这样不但药效高、用药量少,而副作用小。但如何合成,却是一道复杂的技术难题。
武汉励合化学新材料公司正是一家专门研究高端手性化合物和手性技术的企业,其创始人彭凡,是武汉理工大学的一位在读博士。
在几次学术会议上,彭凡认识了山多夫,经过多次接触和热情邀请,彭凡终于打动了山多夫,把他请到了武汉,在这家刚刚起步的创业公司里任职。
目前,山多夫教授正带领3—5名国外领先的手性技术研发人员,在武汉开发多种手性催化剂,高效催化氢化、氧化及酯交换等反应,已实现手性药物依泽替米贝(新型降血脂手性药物)、孟鲁司特(新型抗哮喘手性药物)的产业化。
“手性技术和手性药物的研究,正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彭凡表示。“目前,若干种手性催化剂在市场上非常稀缺,国内几乎买不到,即使找到供应商,价格也非常昂贵,毫克级别的产品就能卖到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
除了从事科研,山多夫还当起了“人才猎头”,为武汉引进人才。他向他的好几位同学发去了邀请,这些人都是手性技术和手性药物研究领域的顶尖专家。
截至目前,创业仅3年的励合化学,销售已破2000万元,整个公司迈上了新的台阶。山多夫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去年,山多夫还入选了光谷“3551人才计划”。
“如果我们能在国内率先突破手性药物产业化的关键技术,就能大大带动武汉医药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直接和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达数亿元至数百亿元。”山多夫表示。
责编:夏立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