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协和每月3D打印100多颗牙套 "尺码"更匹配只贵几百元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5-05-23 06:51 来源:
【字体:

  (长江日报 记者黄莹 通讯员刘坤维)“我们已经打印出具有生物活性的肝脏了,最终希望能用于器官移植。”昨日,在汉举行的首届3D打印与临床医学应用论坛上,业内权威专家、清华大学器官制造中心负责人王小红教授说。她透露,在资金及政策允许的情况下,3D打印人体“活”器官有望5年内进入临床实验。

  记者了解到,目前3D打印技术已经在武汉几大医院火热应用起来,尤其在牙科,大有取代传统镶牙的趋势。

  “现在平均一个月能打100多颗牙套(即最常见的一种假牙,一般龋齿烂得厉害了就要装牙套),反响很好。”协和医院口腔科博士李蜀鄂介绍。科室半年前花200多万元引入一台3D打印机,主要用于牙冠、嵌体修复和假牙制作。现在做全瓷牙套的病人里,有1/3都是用3D打印的。

  据了解,传统做牙套,要先从嘴里取模,再找技师做,一周后才能镶上,有时还要反复来医院调整。3D打印只需用光学探头在嘴里扫描一下,利用电脑辅助设计,再放到机器里“打印”出来,一个多小时就好了,病人很快就能装上回家。具体细节也只需要在电脑上调整,无需在嘴里反复试。这种打印出来的牙齿精密度和强度都比传统的要高,费用只贵了几百元。还有补牙,传统的补牙材料容易塞牙,脱落,3D打印的嵌体稳定性要高得多。

  “现在1万元一颗的种植牙,不久也可能用3D打印出来。不仅‘尺码’会更匹配,费用也便宜得多。”

  3D打印在骨科也有不少应用。在省人民、协和、同济等大医院,用3D打印机打出病人有问题的骨头模型,再据此制定手术方案已经是一个常见方法,比过去依靠临床经验来开刀要精准得多。省人民医院骨科一位教授表示,现在技术上已经能够实现将“3D打印骨”直接植入人体体内,只不过涉及伦理问题,审批程序复杂,武汉地区才迟迟没有开展。

  相比牙齿、骨骼,3D打印内脏器官要难得多,目前仅美国、瑞典等极少数国家能做到,但尚未进入临床应用。在中国,该领域相对领先的清华大学器官制造中心,已经在实验室用天然高分子和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3D打印出了“活”的肝脏、胆管、血管和乳房组织,理论上3至5年能进入临床实验。“我们最终希望能解决器官移植供源紧张的问题,未来人类寿命也能明显延长。”王小红说。

  不过,医生们倒没这么乐观。协和医院泌尿外科主任章小平认为,3D打印内脏器官还存在细胞功能难以保证、存活期不确定,以及审批和伦理等问题,“恐怕至少还有几十年的路要走。”

  责编:朱曦东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