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九旬教授不服老:免费给居民当心灵导师
(楚天金报)每天早晨8时,在同济医学院社区,有一位背着挎包的老人,慢慢步行三四分钟,走进社区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免费给社区居民做心理辅导,雷打不动。他,就是现已91岁高龄的同济医学院已退休教授田书桐。
在路上遇到同事,同事会关心地劝他:“您岁数大了,这样每天去上班太辛苦。”田老笑着谢过,依然前行。女儿放心不下,也劝他好好在家歇着,他不为所动。
在他眼里,颐养天年的方式有很多种,但目的都是一样的:让自己身心愉悦。对他而言,能够以所学帮助到别人,就是最大的快乐。而且,自己现在思维敏捷,头脑清晰,也得归功于多年来一直在当心理咨询师:“没有让自己的大脑停止思考过。”
精神矍铄的田老说:“我还要再接再厉,再干10年。”
老翁之心不输少年
年近八旬学心理学修心
田老的办公桌玻璃下,压着几张放大的照片,“这是同济医学院78级研究生30周年庆典的师生合影,这个是我。”田老指着其中一张第一排右二的位置。
田老祖籍河南,1948年到武汉求学。1952年从当时的华中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前身之一)毕业后,在同济医学院从事英语教学。退休后,他曾到美国当访问学者,也被学校返聘任教,但2002年,他做出一个重要决定:学心理学。
在不少人眼里,老人就该含饴弄孙,安享晚年。而当时已年近八旬的田老,却端坐在培训班的教室里,和上百名年轻人一起学习,着实让人想不通。
“想学习,什么时候都不晚。One is as old as one feels(一个人的年龄在于他自己的感受),何况我觉得自己还很年轻。”田老笑着告诉记者。其实,从事50多年教学工作的田老已经发现,有很多人希望有位“心灵导师”能够指点迷津。
次年春天,田老获得了高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并很快学以致用:创办了同济医学院大学生心理教育咨询中心、同济医学院附小心理咨询室,免费为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并义务在儿童医院坐诊。
2010年,因腰椎间盘突出导致行走不便,在家人的劝说下,他这才回到同济医学院社区,创办了同济医学院社区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免费为本社区居民和本院的师生员工服务。对前来求助的社会人员,只是象征性地收点费用甚至是免费。
让抑郁症患者爱上英语
解心结的方式别有新意
接下了担子,就意味着责任。为了让自己随时随地都能与最权威、最前沿的心理学大师“对话”,在他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室的两个书架上,全部摆满了原版英文书籍。“遇到较为特殊的心理问题时,我就会托国外的朋友和在美国的女儿购买相关的书籍,深入研究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田老告诉记者,他每天要看4个小时的书。记者粗略算了下,一本外文书籍,少则数百元,贵则上千元,光是自费购书这一项,田老可能已投入超过5万元。
如此好学,加上50多年的教学经验,这让田老做起心理治疗时胸有成竹,招数也是别有新意。
4年前,一位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女孩走进田老的心理咨询中心。她感到严重的被遗弃感和空虚感。田老通过催眠术帮女孩解除了病根。原来,女孩在大学里谈过一次恋爱,当男友发现女孩是平胸后,第二天就和她分手,这个打击让女孩陷入绝望。田老利用催眠隆胸术,让女孩开始看见一线曙光而重新找回自信。
有意思的是,高质量的英语教学水平,在心理辅导时也派上了用场。一位患多动症的孩子,成绩在班上垫底,英语每次只考20多分,自卑厌学。经田老辅导后,孩子成为了英语课代表,对学习也有了浓厚兴趣。还有的抑郁症患者,当注意力转移到英语上后,渐渐从抑郁中走出来。
帮助别人,收获感动和快乐。
田老的手机号里,存着两百多个咨询者的手机号。这些咨询者早已把田老视作亲人,找到好工作了、结婚成家了,都乐与田老分享。
工作量不亚于年轻人
“再接再厉,再干十年”
田老和夫人居住在同济医学院老家属楼的三楼,这栋楼里九成住户都已搬走了。曾经,也有乔迁新居的机会摆在田老的面前,他却放弃了,因为新家属楼离同济医院社区远,如果搬过去,意味着要放弃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这是他不愿意的。
目前,田老的工作量不亚于一个年轻人。周一到周五,白天通常要做两次心理辅导,每次最少两个小时;遇到周六、周日,则更为忙碌,晚上会加班,一天下来有时会工作10个小时。
饮食上,老人没有很特别的嗜好,定时定量,荤素搭配;作息上,每天晚上11点入睡,凌晨三四点钟起床,中午再午睡一个小时;上午和下午会抽空在跑步机上慢跑半个小时。
很多人劝田老不要干了,觉得他是在透支身体,但是他认为,工作对身体健康反而有好处。目前,他身体不错,没有高血压等老年病,只是因外伤导致腰椎间盘突出而行动不便,而且,比起同龄老人来,“我的头脑要清晰多了”。
他对记者表示:“我还要再接再厉,再干10年。”
责编:王凯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