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江城创客队伍里有帮学生军 部分项目做到千万元级别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5-05-26 15:32 来源:
【字体:

图为:由米团队“全家福”

图为:张振华在华农的苜蓿培养基地

图为:大二的汪哲已经是一家公司的CEO

(楚天都市报)  在校大学生创业当老板,眼下成为武汉很多高校的一股潮流。当这些稚嫩的身影参与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合唱时,人们不禁担心:学业与创业,谁更重要?二者之间,如何权衡?连日来,楚天都市报记者走进部分高校,见证了几名大学生老板的创业风采。

    大一学生登顶“创业英雄”

    当很多学子站在互联网的风口浪尖创业时,张振华却将目光投向了传统农业。他在家乡种植了3000亩苜蓿,今年准备把种植面积扩大到一万亩。

    昨日,记者在华中农业大学苜蓿培养基地,见到了该校植科院大一学生张振华。

    今年19岁的张振华,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养牛专业户。去年春天,张振华还在读高三,他敏锐地发现了种植紫花苜蓿的商机。紫花苜蓿是牧草中蛋白含量最高的,市场需求量很大,而外地苜蓿的价格很高,张振华萌生了自己种植苜蓿的想法。

    一个正准备高考的学生去创业,首先遭到了母亲的强烈反对。母亲希望张振华能考上一个好大学,到科研机构工作,过安稳的日子。不过,父亲却十分支持张振华的想法,帮他买回收割机等设备,前后共投资100多万元。

    去年10月,1000亩紫花苜蓿被抢购一空,获得利润150万元,一个年仅18岁的学生赚到人生第一桶金。

    高考填报志愿时,张振华选择了华农的农科专业,当时老师和同学们都说:“这小子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回来种地的。”

    今年初,张振华和内蒙古的一家乳业公司签订了1300多万元的苜蓿供销合同,他打算将苜蓿种植面积扩大到一万亩。今年是张振华创业的黄金时期,但有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创业和学业的平衡。

    张振华将自己的顾虑告诉了辅导员陈志强,没想到学校对他十分支持。不仅为他安排了弹性的学习时间,还请来豆科作物专家赵剑做技术顾问和学业导师。

    今年3月,张振华报名参加央视的《创业英雄汇》,在20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最终获得100万元的融资。

    “定制”来的成功喜悦

    和张振华一样,苏超超创业也比较早,而且生意也做到了千万元级别,同样属于学生中的“大佬”。

    23岁的苏超超是武汉理工大学大四学生,他的同学最近都在忙着毕业聚会、旅游,他却选择坐城际列车去周边城市做调研。

    瘦小的个头,戴着黑框眼镜,皮肤有些黝黑,这位其貌不扬的小伙儿是武汉由米定制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该公司去年获得百万级融资,预计今年营业额将突破1000万元。

    2011年9月,苏超超考取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但这个专业与他的创业方向完全不同。

    2012年,团购网站发展得如火如荼,正在读大一的苏超超组建了自己的团队,开始做线下团购。“第一次团购的产品是自行车。因为理工大的校区比较狭长,很多同学都需要自行车。”苏超超称,当时他们每个月做一到两次团购,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

    2013年3月,苏超超重新审视自己的业务范围,并组成了6人的核心团队,最终把业务确定在服装领域的C2B定制,推出“由米定制网”。当时正好遇上毕业季文化衫需求量大,卖了近2万件衣服,销售额近50万元。“区别于传统的购物网站,我们销售的是小批量的、定制化、紧跟时尚潮流的产品。网站汇聚一流的设计师,依托互联网让消费者方便购买具有创意的定制类产品,享受定制服务。”苏超超说。

    苏超超告诉记者,创业至今历时3年多,公司从5人到现在32人的全职团队,从负资产到现在的估值千万资产,也经历过濒临散伙的考验,“但一步步走来,看着公司的成长觉得幸福且值得。”

    老板的工资比员工还少

    来自厦门的汪哲是华中科技大学大二的学生,也是武汉笔阁科技有限公司CEO。昨日,因为要参加期末考试,汪哲从公司回到学校“临时抱佛脚”。他告诉楚天都市报记者,因为公司的事情较忙,他的课程主要靠自学,“成绩虽然不冒尖,但也没挂过科。”

    汪哲大一就“开始折腾”,看到很多学长都开有公司,就一门心思想创业。去年5月,他基本确定了项目,就是研发一款叫“一瞬”的短视频应用,用户每天拍摄1.2秒的视频记录自己的工作或生活瞬间,待满100天或一年后,这些视频自动衔接起来,就是一部很好的个人生活纪录片,也可以称为“视频日记”。

    最初汪哲只是觉得好玩,没想到同学们非常感兴趣,华科创业团队的老师也力推,最终赢得几百万元风投。今年初,汪哲和另外4名志趣相投的同学,以及另一名社会人士一起,合伙成立了公司。虽然自己是老板,但汪哲始终强调6名合伙人是平等的,大家相互之间直接叫名字,管理也是扁平化的。

    “不过,他还是有搞特殊化的地方,比如工资。”一名合伙人告诉记者,作为老板,汪哲不仅不多拿工资,反而比员工还少拿很多。对此,汪哲解释,自己是老板,就应该有老板的风度,要带头节约,把更多的钱用在产品研发上。

    平时,汪哲十分节约,最大的开销就是看电影,一个月总要忙里偷闲去四五趟电影院。

    记者离开时,冷不防看到汪哲头上有一缕白发。他说,自从公司开张后,他的生活就不规律了,总觉得时间不够用,通宵加班是家常便饭,“今后一定要注意身体了,这是创业的本钱。”

    专家观点

    创业的前提是学有余力

    眼下,武汉在校大学生开公司、办实体的越来越多,各高校和地方政府也出台了很多扶持政策。大学生创业之风,似乎有越刮越盛之势。有人不禁要问:读书期间便开始创业,是不是有点不务正业?

    华中科技大学刘玉教授长期从事大学生创业创新等方面的指导工作,她说自己虽然并不主张在校大学生过早创业,但非常支持他们进行创业体验。她说,在校大学生创业,往往面临经验、眼界等方面的难处,很容易失败,同时也容易荒废学业,得不偿失。如果在学习之余积极参与创业体验,先把基础打牢,等毕业后再创业,这样就可能水到渠成,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就会更大一些。

    在校大学生如何处理好学业与创业的关系?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学生因为创业,很少去课堂和图书馆,部分人则干脆休学,一心一意当起了老板。

    对此,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副院长黄刚表示,在校大学生如有体验和参与创业的需求,学校还是支持的,但创业的前提必须是学有余力,不要为了创业而创业。

    黄刚介绍,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该学院成立了19个创新团队,通过平台运作和实践指导,让大学生们将智慧变成创意,将创意变成项目,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项目转化成产品。学院顺应在校大学生创业这股热潮,从创新团队每年诞生的上百个项目中,挑选部分有市场前景的进行“孵化”,让小部分在校大学生走上创业之路。

责编:宋菁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