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金钟罩”全球首创 中建三局建造千米高楼不在话下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5-06-13 09:34 来源:
【字体:

图为:绿地中心采用三叉戟样式的顶模施工

(楚天金报)几层高的小楼,大家都知道怎么盖;但要建造五六百米高、多达百余层的摩天大楼,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

    套上“金钟罩”,大楼五天长高一层;颠覆传统,大楼还可以逆着盖……这一系列的打破常规,正是国内建筑企业大佬中建三局的高科技施工利器。

  为研发智能“金钟罩”
  “70后”博士坐出痔疮

    用废弃的模板做成移动式花车,让钢筋混凝土的工地显得绿意盎然;安全帽装上智能标签,工人一进场,身份自动识别确认;施工电梯每次升降,操作员要“刷脸”才能启用……近日,楚天金报记者一走进在建的华中第一高楼、世界第三高楼武汉绿地中心时,就被这一系列创新杰作所吸引。

    “这些都是小创新,施工中最大的创新是这个庞然大物。”中建三局绿地中心项目执行经理郑承红指着楼顶一套看似“金钟罩”的红色钢构体说。

    原来,这是由中建三局自主设计研发、全球首创的超高层建筑建造利器——智能顶升模架系统(下称:顶模)。工人们在顶模里作业,如履平地,大楼隔几天就能长高一层。与传统爬模和搭脚手架施工相比,顶模施工速度快,更安全,可拆卸再利用。

    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的“70后”博士王开强,正是顶模研发团队的负责人。2009年,年仅30岁的王开强成为中建三局引入的第一位博士。当时中建三局的第一代顶模正在广州试用,但懂此技术的人不足十人,且全在项目上,其它项目想用,干着急没办法。而且,第一代顶模不能二次使用,项目一结束,上千万元的顶模就废了。为研发出便于快速推广的升级版顶模,王开强顶着烈日在顶模的钢结构平台上做承载力和变形力试验。一次,在钢板上试验了六七个小时后,他一起身,突然发觉腿瘸了,原来是他左脚凉鞋鞋跟被钢板烤化了一大块。一个月下来,他瘦了十几斤。之后,在福州一项目试用新型顶模时,王开强白天要紧盯安装,晚上又要及时修改方案,经常是坐着就睡着了,没多久,就得了痔疮。

    如今,在全国同时使用的顶模就有近20套,总成本达2亿多元。全国十几个地标性建筑招投标中,顶模成为中建三局成功中标的“杀手锏”。

  地上地下同期施工
  万丈高楼未必“平地起”

    先挖基坑,再一层层往上盖楼,这是大多数人眼中的高楼建造方式。然而,在实际建设中,经常有些项目需要急着用,必须赶工期。比如,南京青奥中心双塔楼,为确保青奥会顺利开幕,承建方中建三局一改“万丈高楼平地起”的施工方式,采取地下、地上同时施工的“全逆作法”工艺。这也创造了全球首例300米超高层建筑“全逆作法”施工的新纪录。

    专门研究“全逆作法”施工的中建三局技术中心“80后”博士孙庆告诉记者,这项工程地下为3层,其中,A塔楼地上58层、高255米;B塔楼地上68层、高314.5米。若按常规施工方法,要想完成桩基施工、基坑围护、土方开挖、地下结构、地上结构及幕墙工程,至少需要3-4年时间。而逆作法打破了传统观念,利用地下室的楼盖、梁、板、柱、外墙结构等作为施工的支撑结构,从上而下进行地下室结构施工,与此同时进行地上结构施工。

    孙庆说,通过这种“全逆作法”工艺施工,不仅比传统“顺作法”施工提前10个月完工,而且建筑基坑变形小,对相邻建筑物的影响小,同时节省了支撑费用。

  ■ 揭秘
  建造千米高楼 已不在话下

    采访中,记者深切感受到,中建三局有一种浓厚的创新氛围,尤其是形成了一种创新体系。仅2014年,用于奖励科技创新的奖金,就多达310万元。

    截至目前,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1项、国家级工法48项、国家专利915项,创造了一项又一项达到国内、国际建筑业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被誉为“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典型”。据透露,经科技攻关,中建三局已掌握千米高楼建造技术。

责编:宋菁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