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华人桥梁建筑工程师邓文中:创新是科研连接创业的桥梁
长江日报 记者肖娟
昨日,第15届华创会开幕式上,国际著名桥梁建筑工程大师邓文中发表“科研、创新和创业”的演讲,他强调,科研、创新和创业,这是三种不同的事情,不应混为一谈。创新是科研连接创业的桥梁,是把科研的成果用于实用的理念。
邓文中,1938年出生,美籍华人,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创新的核心在于“不同的个人”
邓文中说,创新通常被定义为发明、改良和组合,从无到有、使产品更好、使用更优都属于创新。当今社会,在原有定义之上,还应该加上“增值”和“奖励”。增值,是指创新要为社会创造新的价值,而奖励,则突出强调人的作用。
如今,世界各国都在强调创新,核心在哪?邓文中认为应是“不同的个人”。“一个国家是由许多政治、商务、学术等单位组成,而这些单位又是由不同的个人组成。”邓文中说,个人不创新,单位就不可能创新,单位不创新,国家就不可能创新,所以,个人必须创新,国家才能创新。
如何引起单位和个人的创新兴趣?这就需要奖励。这种奖励,不仅是金钱,更是社会共同追求的有益的价值。邓文中断言,创新,是一种心态,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可以推动的社会风气。
具体到创新的步骤,则是为三组问题找答案:为什么?为什么不?假如又如何?“为什么”是向因循的习惯挑战;“为什么不”是让新理念获得机会;“假如又如何”是谨慎再三,把可能发生的事情都细心研究,避免意外。
科研是把财富转变为知识,创业是把知识转变成财富
科研和创业之间,又是什么关系?邓文中观点明确:科研是把财富转变为知识,是亏本的事情;创业是把知识转变成财富,是赚钱的事情,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他以半导体的历史为例。曾经,收音机和电脑用的都是真空管,1926年科学家提出用固体来代替真空管的理念,到1947年把理念确认,再到1954年把半导体实际做出来,公司最终将其应用到收音机上。这个理念变成财富,一共经过了28年,这个过程中,研究机构和科学家干的是科研,目的不是赚钱;公司干的是创新、创业的事,目的就是赚钱。
“科研和创业,是应该有分工的,要注重质量而非数量。”邓文中认为,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应该专注于知识本身,不应该成为盈利机构,不能以赚钱为目的;而把知识转变成财富的事情,以赚钱为目的,应该交给创业者去干。
鼓励创新必须先有接受创新的心态
邓文中引用孙中山的说法,认为人分三类,“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稳定的社会应该发挥各自不同人的特质。有些人能够创新,但不能创业,有些人能够创业,但不能守业。他笑称,牛顿是伟大的科学家,但40岁以后不大搞科学,而是去炒股票,结果一败涂地,这就是没有去坚持做自己最擅长的事。
如何涌现更多创新的人才?邓文中说,鼓励创新,必须先有能接受创新的心态,允许失败是最基本的要求,但也是最难做到的心态。
他连连发问:先知先觉的创新人才往往不是好学生,我们现有的学府能容忍这样的学生吗?爱迪生在研究电灯泡的时候,做了近一万次不同的试验,我们的创业园,会让这样的工程师有机会做一万个失败的试验,而不把他赶出去吗?而爱迪生、比尔·盖茨、乔布斯都没有本科的文凭,他们有机会进入我们的创业园吗?
“这些都是心态问题,要鼓励创新,我们必须先有能接受创新的心态。”
昨日,美籍华人、国际著名桥梁建筑工程大师邓文中做主题演讲 记者彭年 摄
责编:彭莹羿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