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问政收官 评论:解决了问题才算履职尽责
(长江日报评论员 李杏)本年度电视问政“期中考”,作为一档电视节目昨晚结束了。但作为一个解决问题的机制,却千万不能有完成感,问政后应该比问政前更紧张。
几年问政,比起开始时的脸红冒汗,官员们在镜头前从容多了。除了偶尔被主持人打断才略显尴尬,很少能被什么问题真正难住。析原因、谈对策、讲难处、表决心,大都应对自如。问政的目的,自然不是让官员狼狈出丑,但也绝不是为了训练面对质询的技巧。表情上大可以轻松一些,内心对责任的敬畏和紧张却不能一并放下。
从问政曝光的问题看,越是时间推移,越应感到紧张和惶恐。这些问题,大多数并不能说十分棘手,也没有超越正常的职责和能力范围,却还是要拿到电视问政这样全市的大平台上来;有的问题,不是新的类型,没有新的诱因,多年来却反复出现,今年解决了张三的,明年又换成李四;有的问题,之前被问过,当时雷厉风行解决了,回头一看,依然存在,甚至还在长大。这种状况,难道不能让我们从心里冒汗吗?
真正考验政府的,不是问题的难度,也不是手段的缺乏,而是履职尽责的决心和力度;真正让问题变难的,把小麻烦累积成大问题的,还是工作作风,还是服务群众的意识。对大多数群众而言,所遇问题并不难对应到责任部门,真正解决起来也没那么难,关键还在是否心有敬畏,是否履职尽责。
履职尽责,特别要警惕忙而无功。治庸问责几年来,政府办事人员一杯茶、一根烟、一张报纸过一天的情况确实改变了,很多人甚至是5+2、白加黑。但如果是像一部老电影《生之欲》反映的那样,群众的问题只是在部门文件中传来递去,这样的忙碌没有意义,也不能算履职尽责。三严三实,严是要求,实才是检验。要求严、管得严、监督严,目的是为了实,最终要落到实。所以说每一场问政都是紧张的开始,还有那么多问题等着去解决、去落实。
责编:李莉莉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