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致敬!高温下的劳动者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5-08-04 07:01 来源: 武汉晨报 
【字体:

  

  最高37.8℃,昨为今年来武汉中心城区最热一天

  晨报6名记者“上天入地”探访烈日下的坚守

  最高气温37.8℃!昨日,武汉中心城区遭遇今年以来最热的一天。烈日炎炎下,有这样一群人的身影让人肃然起敬:哪怕挥汗如雨,他们也坚守岗位;哪怕环境艰苦,他们也一丝不苟。

  昨日,晨报三路6名记者走近高温下的建设者,记录朴实却又让人尊敬、令人感动的人们。

  昨日16时许,杨泗港工地,温度计显示38℃。

  记者陈亮 摄

  华中最高楼电焊工宋红平:

  “焊将”手控

  千度火苗

  昨日下午2点多,烈日当空,华中最高楼——武汉中央商务区“武汉中心”楼顶工地,电焊工班长——47岁的江苏人宋红平正在作业,他手持的电焊枪喷出的火苗高达千度,为避免被火花烫伤,工作服里还套着秋裤和保暖内衣。

  施工电梯轰隆5分多钟,将记者推上了大楼86层,随后途经两个钢架搭成的楼梯和一个悬在半空的爬梯,记者终于来到大楼顶层施工平台。

  宋红平手持电焊,蹲在平台一角,阳光直射仍无法掩盖他手旁火花四溅的耀眼。

  工作间歇,宋红平扯起工作服扇风时露出了里面的保暖内衣,“下面也穿了秋裤”,他笑着解释,电焊作业常有火花溅出,衣服穿薄了一烫就破。说着,他指了指工作服上的几个破洞。

  拥有30年电焊经验的他,现在是施工组的班长。今年,是他在“武汉中心”的第4个年头,“武汉的夏天名不虚传,每天工作至少8小时,中午休息过后工作温度普遍超过50度。手上的手工焊温度是一百多度,有时候用气体保护焊,温度更是高达千度,像捧着个火球”。

  今年春节过后,宋红平就没回过家,“家人每次打电话都要叮嘱我注意安全”。

  说话间,40多个和他一样的“焊将”正在紧张地焊接大楼塔冠柱,忙着为“武汉之巅”“加冕”。(记者戴旻阳)

  在400米的工作平台上,电焊工人宋红平顶着烈日工作。

  记者史伟 摄

  地铁7号线钢筋工唐万平:

  脚踏7斤绝缘鞋

  面戴牛皮面罩

  地铁7号线武昌火车站施工工地,唐万平在高温中进行焊接作业。

  记者苗剑 摄

  昨日下午,7号线一期武昌火车站工地正在进行围护结构地连墙施工,太阳晒得人头发晕。唐万平拎着一大壶茶水走过来,准备上班。这两天持续高温,工地调整作息时间,天刚亮开始工作,到10点休息,下午4点~6点工作。因为不停出汗,他每天要喝掉4壶茶水,八九斤重。

  唐万平43岁,四川人,是中铁一局城轨公司的“地连墙钢筋工”,从事地铁建设已经十多年,只要是修过地铁的城市,他几乎都去工作过。

  唐万平的工作就是扎“地连墙钢筋笼”,一个笼子长45米、宽6米、厚86厘米,重约65吨,12名工人一天就要完成一个,基本靠手工,扎好后,通过300吨吊车吊入地下。

  地铁建设中,一名优秀的钢筋工很难得,因为要求“全能”,除了扎钢筋,还要会电焊、切割等技术。高温下,他们穿着7斤重的绝缘鞋、戴着防护手套工作,全身长袖长裤工作服,脸上还要戴上一张牛皮面罩,从上班开始,就一直被汗水泡着。

  记者摸了一下钢筋,发烫。唐万平说:“差不多有50℃。”2008年开始,唐万平便一直在武汉,参建过2号线、3号线,目前建设7号线武昌火车站。“武汉地铁发展速度真是太快了。”唐万平说,作为一名地铁建设者,他很自豪。

  (记者陶常宁)

  杨泗港大桥建筑工陈普亮:

  “火海蒸笼”中

  铺设钢筋阵

  杨泗港高温下的工人陈普亮。

  记者陈亮 摄

  昨天,位于杨泗港大桥1号塔桥施工现场,100多名建筑工人挥汗如雨。杨泗港长江大桥将于2019年建成,完工后会是武汉市第十座长江大桥、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双层悬索桥。

  下午3点,记者踩着滚烫的钢筋架子,爬上高约5米的建筑工地施工平台,纵横交错的钢筋网间依靠30厘米宽的木板相接通行,记者走得胆战心惊。

  在工地上,记者见到正在绑扎立柱钢筋的陈普亮,来自江西的他从事钢筋工近30年。由于长时间暴晒,他的脸和手臂比其他建筑工人还要黑得多,蓝色的工作服早已湿透。“扎钢筋是需要持证上岗的,要看得懂图纸,按照图纸内容搭建,有固定的标准和尺寸,歪了、斜了都不行。”陈普亮自豪地说,他的手指就是一把尺子。

  “最怕就是夏天。”他说,捆扎钢筋看起来简单,但是力气活,一站就是一天。刚开始干这一行的,经常眼冒金星,腰酸背痛,不过现在早已习惯,每天要扎下1吨重、60多根钢筋。

  陈普亮说,地下操作间里就跟蒸笼一样,一钻进去浑身烤得难受。每天中午有2个半小时休息,他会在“安全驿站”里休息一会儿,抽根烟,喝点绿豆汤,打个盹儿,就挺知足。

  (记者陈永权 实习生仝冉冉 通讯员冀传辉)

  晨报快评

  给他们同样

  热度的回报

  记者郭钦

  持续了几天的高温,每天看着窗外明晃晃的太阳,都没了出门的勇气,所以,想想这些高温下劳动者所做的事,都觉得他们不易。

  每年这个时候,媒体都会推出高温下劳动者的报道,这绝非热天里的应景之作,而实在是深知这个群体付出的汗水,因而希望用我们的报道,唤起公众对他们的关注,也为他们中的一些,争取到长期被忽视的高温权益。

  城市建设,争分夺秒,为的是将对市民的影响降到最小,为的是让大家早一点享受到生活的便利,也因此,这些建设者要在37℃以上的高温下,经受烈日的炙烤。一句“辛苦了”,显然不足以表达我们的尊重和感激。

  挥汗如雨,还要穿着厚厚的衣服;眼冒金星,仍然把手指锻炼成一把尺子……这样的坚守和付出,已经不仅仅是把这份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更是对“爱岗敬业”价值观的最好诠释。这种高温下凸显的职业素养,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点赞。

  赞美他们的职业精神,更要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高温补贴是否执行,防暑降温措施是否到位,唯有对高温下劳动者的坚守,予以同样热度的回报,才能让劳动和劳动者的价值得到最高真实的体现。

  责编:彭莹羿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