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退休教授被厂家当个宝 助佛山“作坊小厂”变身高新企业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5-08-26 07:44 来源: 武汉晚报
【字体:

 大忙人周鼎教授

周鼎研发的压路机

      最近一段时间,武汉科技大学周鼎教授出了几趟差,先是被佛山市南海南洋电机电器公司请过去,因为他们生产的一个风门轴定位机构,被一些小厂模仿,想请周教授出出主意。这个小玩意是周教授发明的,设计得非常巧妙,吹口气就能把阀门关上和打开,日本一家知名电器企业也想要这个技术。回来没多久,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湖北郧县振兴工贸有限公司,他发明的一种能在井下坑道里行走、抬重物的工业机器人,该厂把样机做出来了,调试中遇到点小麻烦,想请他看看。

    这几天,学校实验室里,弟子们还等着他做一个高铁项目的课题……

    大家可能不知道,这个大忙人今年75岁了,从教学岗位退休15年来,总有企业找他求“诊断”,谈合作。

    助广东“作坊小厂”

    跃升为高新企业

    广东佛山市南海南洋电机电器公司董事长陆锡佳和周鼎是老朋友了,“没有周教授的支持,就没有我们企业的今天。”昨天,陆锡佳接受了武汉晚报记者的电话采访。

    该公司10年前只是一家生产配件的“作坊式”小厂,由于没有自己的品牌,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受制于人。经当地政府牵线,与周鼎展开合作。仅3个多月,周鼎就成功研发出国内首台小型振动压路夯实机,产品在2004年全国建筑工程机械产品展销会上一炮走红。

    “一台只要2万元,价格只有国外同类产品的六分之一。”“设备重400公斤,冲击力却有6吨,能耗只相当于一台家用浴霸。”当年,该公司员工拖着只有普通办公桌大小的样机参展时,展台始终围满了人,带去的3台机器被一个眼尖的代理商抢走,且几乎所有省会城市的代理商都下了订单。

    合作期间,周教授就住在厂里。他不爱娱乐,不搞应酬,每天与工人交流,相继开发出一系列小型压路机。国外同型压路机只能爬行20至25度坡,而他设计的产品能轻松爬30度坡。他还创新性地装上了方向盘,让工人像开汽车一样操作。

    该系列产品先后申请10项专利,分别获得湖北省和中国机械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被科技部、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

    该公司尝到了技术创新的甜头。仅这一项成果就使该企业利润增幅超过了30%,并因此获得“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称号。

    上世纪70年代就研发出

    国内首台大型复印机

    “应用研究上,周鼎确实厉害。”武汉科技大学机械学院的学科带头人李友荣教授评价他,理论基础扎实,脑袋瓜子灵活,爱在生产一线琢磨。1965年,周鼎以优异的成绩本科毕业留校,后来成为机械学院教授,从事工程机械研究。

    上世纪70年代,国内还在研制小型复印机,周鼎就研发出国内第一台“平板大型复印机”。他先做好设计,又亲自买来材料,堆了半个实验室,然后一个个零件加工、安装,用了半年时间机器做成了。他把一张4个A4纸大小的报纸放上去,手指按下按钮,一模一样的复印件出来了,还可以放大、缩小复印。这台机器放在教研室用了十多年。

    上世纪90年代,武钢耐火厂生产透气砖,以前等砖烧制好后,由工人用老虎钳拔出预埋在砖里的121根钢丝。

    耐火厂一名工程师在武科大读在职研究生,无意中向周鼎诉苦。周鼎毫不犹豫地说:“我弄个设备,保证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工程师惊讶地说:“这怎么可能?”他回厂向领导汇报,厂领导也不信。

    要做图纸,还要做成品,都需要资金。厂领导发话:“做出来,达到要求,我们就给钱。”周鼎于是到耐火厂围着透气砖生产线转来转去。晚上,他躺在床上,闭着眼睛思考,原理、算法、图形等就像在计算机里运行一样。一周后,“拔丝机”的设计图纸出来了,送到加工厂定做。

    现场实验成功,厂领导当场开出支票。

    看一眼进口机器

    研制出更好的替代品

    从事科研工作40多年,周鼎的心思全部在发明创造上。记者前不久到他位于汉口单洞社区的家中采访,他随手抱出一摞红本本,都是各种发明专利和获奖证书。他一共申请了50项国家专利,其中一半是难度较大的发明专利,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

    “这是高炉用电动泥炮,全国中小型高炉都在使用;这是能‘走路’且自动控温的矿难逃生舱;这是室内、车载用除雾霾的空气清洁器……”他边翻笔记本边说,里面密密麻麻记着他研发的各种设备的参数、公式和图形,“我只是把核心的部分记下来,其他的都在我脑子里,别人看不懂的。”老头谈笑中透着点狡黠。

    他说,有合作企业不按合同履行义务,他就想个点子,把原来的设计改造一下,申请个新专利,再找一家企业合作。

    “小菜一碟”是周鼎的口头禅。几年前,武钢炼钢四分厂请他设计一台“加渣机”,因为以前是由两个工人用扫帚赶炼钢专用渣料,根本没办法保证加渣量的标准一致。他们听说国内有家钢厂进口了这么一台机器,就请周教授去这家钢厂参观,可人家只让看一眼。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就这一眼,周鼎就把这个机器的工作原理看出了个大概。他还了解到,这个洋机器有一个缺陷,因为采用弹簧推料,弹簧容易磨损需要隔个一两个月就要从国外买配件更换。他另辟蹊径,采用悬挂式设计,生产出来的“加渣机”既简单又好用,而且还便宜,被专家组认定为“国际先进水平”,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50项国家专利

    都被各地企业“盯”上

    周鼎退休15年,学校还为他保留了一间大办公室,希望通过他跟企业做研发项目的同时,也能多带带弟子。全国各地的企业更视他为宝,一有难题就会想到“找武科大的周鼎”。

    有一年,山西太钢一台新设备出了问题,一个小时就烧一台电机。请国内4批专家去诊断,都没能解决问题。周鼎去了,爬上四层楼高的设备,转来转去地琢磨,一个小时就找出问题症结。技术人员拿来图纸,周教授对着图纸讲解原理和解决方法。

    武科大机械学院李友荣教授说,周老40年都是在生产一线搞研发,科研接地气,成果当然不愁市场。他的50项国家专利很快就被各地企业盯上,基本上都被转化成产品。

    周鼎告诉武汉晚报记者,他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泡在企业里,北到山东,南到海南,沿海的城市跑了个遍。据保守估计,几十年来他为包括武钢在内的十余家企业,带来利润数亿元。

    ●对话

    “我没把钱看得很重”

    记者:您是怎样做到不断创新的?

    周鼎:创新在于人与机械不断磨合,研究越多,创新也就越多。就像厨师如果想做个新菜,就得在国内甚至国外的饭店尝尝别人做的菜,有了基础才能创新。

    记者:您平时的爱好是什么?

    周鼎:我唯一的休闲是看电视的新闻、科技和文化节目,一些发明灵感也是来自于此。偶尔也听听戏曲、抒情音乐,放松大脑。

    记者:那么多企业找您合作,您的经济收入应该很可观吧?

    周鼎:我50项专利都是和武汉科技大学共同所有的,学校出面负责和企业谈合作,再按照学校规定给一定奖励。发了大财肯定没有,经济上确实宽裕了一些。说实话,我没把钱看得很重,我爱动脑筋,只要过得安逸就可以了。文/图 本报记者王震 通讯员程毓

 

责编:龚晓菲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