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化名人云集江城 抗战文化筑就战胜日军精神基础
(长江日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田汉作词、聂耳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是1938年激荡在三镇上空最壮怀激烈的歌声,后来成为新中国国歌。
毛磊说,“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在战前还是一个口号和希望,通过武汉抗战已成为现实。他认为,武汉抗战时期,爱国牺牲、民主求实、自强自立、为人类奉献等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已升华到新的高点——美国历史学者麦金农教授称之为“武汉精神”,充分说明“武汉抗战”时期已筑牢战胜日军的文化基础。
“到武汉去” 文化名人云集江城
《义勇军进行曲》本是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在武汉成为最能代表民族声音的时代强音。1938年的武汉,不仅是实际上的战时首都,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战略中心,也是一座文化之都。
老武汉刘一曙曾在本报撰文回忆,1938年,他在武汉读书时,常在昙华林看到音乐家冼星海忙碌的身影。
1938年4月10日那天,夜幕降临,冼星海等人从昙华林驻地出发,主持了武汉火炬歌咏游行大会。几十万来自三镇的群众举着各式灯具,潮水般涌向黄鹤楼江边马路,高唱救亡歌曲。这条蜿蜒的“火龙”聚集在汉阳门码头。冼星海登上指挥台,两臂微曲,挥舞着指挥棍,一刹那,千万名群众高歌齐唱: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那一年,如果你在武汉,你不仅可以看到冼星海的身影,还可以看到当时全国几乎所有文化名人的身影。“到武汉去”,成为当时爱国人士、尤其是文化界人士中最富感召力的一句流行语,成百上千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精英云集三镇,武汉成为全国新的文化中心。
据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武汉抗战图志》一书记载,从1937年9月起,上海新学识杂志社的徐步、胡绳,光明副刊社的杨朔,七月文艺社的胡风、萧军、萧红等人先后抵汉。不久,文化名人何容、沈从文、丰子恺、郁达夫等人纷纷莅汉。
在上海成为“孤岛”后,文人艺术救亡团体也云集江城。至1937年底,各地先后转移到武汉的各种文化团体多达二三百个,各类文化人数以千计。
与此同时,武汉地区抗战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37年12月,有各类刊物30余种,到1938年3月则增至67种,至7月前后增加至百种以上。1937年底开始,生活书店、读书生活出版社、长江出版社等50多家出版机构先后迁汉,武汉成为全国新的出版中心,出版了数以百万计的抗战书刊。
引领全国抗日文化活动达到高潮
在国共合作背景下,国民政府恢复了大革命时期北伐军中的政治部,任命周恩来为政治部副部长,政治部下设的第三厅专管文化宣传,担负抗日救亡宣传工作。
“七七事变”后,郭沫若于1938年1月来到抗战中心武汉,出任第三厅厅长,三厅总计在2500人左右,从厅长郭沫若到科员几乎都是当时中国文化界的名流巨子,时称“名流内阁”。
面对日军步步进逼,以武汉为中心的大规模抗日救亡文化宣传活动如火如荼,歌咏、戏剧、电影、诗歌、游行等活动风起云涌。武汉保卫战开始后,第三厅组织的“献金运动”,空前激发了人们的抗战激情。
一个个抗敌文艺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37年12月31日,全国文艺界第一个抗日统一战线组织——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1938年1月,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全国歌咏协会相继成立;1938年3月27日,冯玉祥、邵力子、茅盾等人发起组织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随后、长沙、广州、成都等地相继组建分会。文协的成立,是“五四”运动以来,继“左联”之后的文艺界人士第一次空前广泛的大联合。
由此,全国的抗日文化活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潮,从城市到乡村,再到硝烟弥漫的战壕、兵营,都可以看到文化艺术工作者抗日救亡的身影。这一时期,武汉作为全民抗战中心,仅文艺工作者在此创作的抗战报告文学作品就数以千计,电影《保卫我们的土地》、郑律成的歌曲《保卫大武汉》等,脍炙人口,流传至今。
武汉抗战时期的文化抗战是武汉作为全民抗战中心的重要标志,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斗志,筑牢了战胜日军的文化基础,之后虽然大半个中国沦陷在日军铁蹄之下达8年之久,但中国军民的抗战斗志和精神却愈挫愈勇,直至将侵略者赶出中国,取得最后胜利。
责编:陈辰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