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扁担哥”受邀游览园博园 我们做这点小事被记住了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5-10-03 08:07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昨日,汉正街“扁担哥”钟思利、张道文、胡修岭、李良俊带着家人,转两道公交车来到位于张公堤上的武汉园博园,3年前,他们和另外两名扁担哥柳江干、方进高义务种树,泼绿张公堤,引发市民种树热情。

    寻找这群当年植树的“扁担哥”却不易。就在一周前,记者专程赴汉正街寻访,辗转获得钟思利的手机号,拨通他电话的那一刻,钟思利很是惊讶:“我记得你,但是没想到你们还记得我。”通过他的一一联系,9月29日的下午4点,记者在汉正街多福路再次见到这群“扁担哥”,他们刚忙完当天的活计。

    原先的6人变成4人,柳江干去了西安,方进高去了江苏。听说长江日报和园博会执委会邀请他们游览园博园,胡修岭和他的“扁担”兄弟都很惊喜:“我们做了这点小事却被记住了!”

    3年了,他们过得都很好

    “扁担哥”变“拖车哥”生活稳定负担小了

    2012年的植树节,钟思利等6人响应“泼绿张公堤”号召,在张公堤竹叶海公园自费种下7棵池杉,在他们的带动下,第二年,不少汉正街老板前往张公堤义务植树。

    3年过去,这群“扁担哥”的生活依然重复于汉正街的背包、扛包中,甚至连价格都没变——每扛一次300斤的包裹赚10元。不同的是,比起3年前,钟思利习惯性紧皱的眉头舒展了很多,胡修岭胖了快20斤,张道文身边多了个9个月大的孙子鑫鑫。

    钟思利说,最大的变化是,他们不再用扁担挑货,而是用拖车。儿子14岁了,已经是武汉十一中的一名初三学生。“进校时的成绩排到全校第35名,成绩一直很好,是我最大的骄傲”。

    48岁的洪湖人李良俊的儿子今年刚刚高中毕业,准备到职业技术学校学门电子技术,留在武汉。女儿已有一儿一女,一家人其乐融融。

    1993年就从随州来汉的胡修岭笑着说,比起3年前长胖了不少,大家说是心宽体胖。去年女儿大学毕业工作后,彻底轻松了。凭着在汉正街多年来攒下的好口碑,好几个老板信任地将仓库钥匙交给他,由他每天早上5点帮忙卸货到仓库,再发出。日常的收入来源变得稳定,女儿也很孝顺,一家人偶尔会去归元寺、汉口江滩、月湖公园玩一玩。

    昨日,胡修岭的女儿胡爽爽也陪他一起来游园,女孩一边拍照,一边发微信朋友圈,她说:“这里很多园子和展馆都很有文化艺术气息,我回去一定向朋友推荐,没想到爸爸挑扁担还挑出了名,我为他骄傲。”

    50岁的张道文最被人羡慕,27岁的大儿子去年从研究生毕业到武汉中心医院工作,小儿子大学毕业后在汉口北也找到工作。大儿媳妇非常孝顺,把二老从300元一月的出租房接了出来,住上了月租2200元的两室一厅。工友们都感叹,“一根扁担,培养出一个大学生,一个研究生,该享福了。”

    3年了,他们的爱心并未停止

    成立拖车协会互助 自费养护800棵树

    一根扁担挑起的不仅是几百斤包裹,更是这个城市的一角。

    3年前采访时,钟思利曾对记者说,“我们在张公堤边种下树,就是种下了希望,我们在武汉这座城市生了根,希望能有更多方式回报城市对我们的接纳。”

    到张公堤义务植树的事见报后,钟思利等人成为汉正街农民工眼中的“名人”,大家大事小事喜欢找他们,为人仗义豪爽的4人也自发组织了五六次救助行动。

    2013年,农民工搬运戴华修因高血压引发脑中风,医院下达了病危通知。因家庭困难没钱医治,钟思利等农民工自发挨个找汉正街商户、小老板募捐,最后加上“扁担”们的捐助,33000元救命钱让戴华修捡回一条命。“还有工友长肿瘤的,小伢考上学没钱交学费的,我们都通过互助解决”。

    钟思利坦言,原来汉正街恶性竞争,抢包打人时有发生。“如今这种情况极为少见,社会环境变好了,没啥需要维权的”。

    张道文近来在筹备“拖车协会”,这是一个扁担间的互助组织。张道文说:“这个协会就是哪个家里需要帮助了,大家抬着帮一把,共同面对。”

    “我对这个城市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在这片土地上扎根10个甚至20个年头的“扁担哥”们,每年自掏腰包,给汉正街路边800多棵樟树、广玉兰、桂花树刷上防冻液。钟思利等6名“扁担哥”曾凑份子买防冻液,分头在汉正街的三曙街、第一大道、多福路等,给树木刷上防冻液。冬天保暖,夏天防洪。平时松土施肥,防止虫蛀。

    今年夏天正值淡季,6名“扁担哥”利用歇暑的机会,坐轻轨1号线到东吴大道下,再步行走到3年前种树的张公堤竹叶海公园,想看看7棵树的长势。“那个地方变化太大,原先种树的地方已经找不到了。”但令他们欣慰的是,那里已经从3年前的荒芜之地变成茂密森林。

    3年了,他们的梦想依旧如初

    最大心愿是把家安在武汉

    能在武汉买个房子,安居下来,是这群“扁担哥”最大的心愿。2006年,40岁的钟思利获得街道提供的汉正街大水巷板厂街43号一间30平方米的解困房,拿到钥匙的那一刻,他和妻子吴先艳激动得哭了。2013年记者采访他时,他这样说:“从那天起,我感觉自己从边缘人变成了城市的主人,有了归属感。”

    如今,汉正街东边正在拆迁,钟思利不知道自己一家三口还能不能住上一个温馨的小房子,但他说,拆迁指挥部承诺会妥善安置。

    李良俊一家4口住在汉正街五彩巷一个10余平方米的临时租房,每月支付300多元的房租;胡修岭的小出租屋里,至今也没有独立厨房、厕所,也没有安装空调;因为拆迁或房租涨价,张道文一家今年已经搬过3次家。

    李良俊说,儿子从上幼儿园到18岁高中毕业都在武汉,武汉就是他的家,反倒是每次回老家,对他来说更为陌生,像度假。他们每天干完一天的活,最爱做的事,就是走20分钟一个来回,沿着长江,看看龙王庙、晴川桥和武汉长江大桥。“我们最熟悉和喜爱的还是汉正街附近的景色,尤其是长江”。

    昨日在园博园内,当看到在长江文明馆里一幅长江万里图时,几位“扁担哥”在百米画卷上找了半天,“终于看到长江大桥、晴川桥和二七长江大桥了,还有沿江的船舶、码头和汉正街。”突然看到自己熟悉的环境,他们显得异常兴奋。

    游园中,几名“扁担哥”还拉起家常。钟思利希望胡爽爽别嫁得太远。“最好在武汉扎下根,也方便照顾父母。”胡爽爽说,等父亲七老八十了,还要带他来园博园走一走,到他原先种树的地方看一看。

    “扁担哥”们说,3年过去了,他们最大的心愿还是在武汉买套房子定居下来,安安稳稳的生活,真正在武汉安家立业。(记者 王亚欣 韩玮)

责编:李莉莉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