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进出境货物日趋平衡 外地企业来汉抢搭中欧班列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5-10-07 06:14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十一”长假期间,中欧班列并未停发,由于货运需求旺盛,反而增加了发车频次。记者从武铁吴家山车站了解到,9月30日—10月2日3天内共开出4趟中欧班列(武汉),而去年4月刚恢复常态化运营时,该班列两个月才发车4趟。短短一年半时间,中欧班列(武汉)不但发车频次急速提升,还实现了回程不空驶,发展速度之快令人称奇。

  中欧班列(武汉)常态化运营首发专列 记者 陈卓 摄

  2012年10月24日,武汉开行至捷克的首趟国际铁路货运专列,全程10863公里,打通了直达欧洲的陆上货运大通道,并于去年4月实现常态化运营,计划每月试开行1—2个武汉至东欧铁路国际货运专列。

  市交委相关人士透露,本来今年计划每周开行1—2个班列,这已经比去年的频次高了很多,但随着班列开行越来越密,至波兰、德国等运营线路多样化,公共班列不时出现爆仓,截至目前已开出100列。

  “铁路运输安全快捷、性价比高,引得不少外地企业也来抢搭中欧班列(武汉)。”汉欧国际物流公司负责人介绍,通过密集开行,大量贴着“中国制造”的电子产品、电力设备、汽车配件、服装、日用生活品等源源不断运往东欧、西欧市场。不但带动了本地经济发展,也使武汉交通枢纽作用更为凸显,增强了对长三角、珠三角外向型企业的吸引力,比如广东陶瓷、电器生产企业、上海橡胶、日化企业产品纷纷通过水路运至武汉,然后搭上中欧班列(武汉)顺风车。

  根据相关规划,包括湖北在内的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等中东部6省区货源,今后将在武汉铁路中心站集结,中欧班列(武汉)带来的物流集聚效应凸显。

  然而,去时满载,回程放空,单向货源是班列不得不面临的问题。今年5月,中欧班列(武汉)终于扭转了这一尴尬。5月2日,一列满载26节车厢电子产品、肉类、日用品等欧洲货物的X800A次中欧(武汉—汉堡)班列返程列车从德国汉堡始发,并于17日抵达武汉。第二天,满载着50个标箱俄罗斯桦木半成品的回程班列也到达武汉铁路中心站。此后,新西伯利亚地区的优质林木,源源不断地输送至武汉,俄罗斯木材供货方欲将武汉打造成中东部地区的木材集散中心。目前,中欧班列(武汉)的进出口货物已趋于平衡。

  据介绍,中欧班列(武汉)共有西行和东行两条线路,平均每周发班3列。其中,武汉至德国汉堡、杜伊斯堡的公共班列每周三、周五发班(西行),周六进口1班;富士康、冠捷、东风等定制专列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发往中亚五国的散发班列、拼箱服务等,具有即时发运的灵活性,“天天拼,天天发”。全国独有的俄满汉木材(东行)班列自开行以来,已发运26整列,共2600个国际标箱。

  此外,9月24日,武汉还首次开通到白俄罗斯明斯克的班列。10月17日,汉欧国际物流公司还将首次开行武汉—莫斯科一周一班的俄罗斯公共班列。预计武汉今年全年中欧班列将开行超过200列。

    专家观点>>>

    推动内陆腹地变身开放前沿

    去年,全球最大的显示器企业——冠捷将福清、厦门的100万台电视机的订单生产线转移到武汉,经武汉出口欧洲,直接为武汉带来近40亿元的GDP及20亿元的配套产值。

    英利集团将其在河北的多晶硅太阳能光伏产品转移到湖北公司生产制造。

    导致这些企业做出战略转移的重要原因,就是从中国腹地直抵欧洲的中欧班列(武汉),这趟专列,让武汉从内陆腹地变身开放前沿。

    不少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等地生产企业也欲将生产基地布局到武汉。贸易通道反过来影响了本地的产业格局。

    武汉市交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中欧班列(武汉)为武汉乃至湖北打开了直达欧洲的陆上货运大通道,不仅更加方便引进欧洲机电产品、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工程设备、医疗设备等高附加值产品,同时也能提升武汉市、湖北省对外开放水平,带动武汉乃至整个华中地区的对外经贸合作,成为中部地区接轨世界经济体系、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一条畅通、便捷、高效的对外贸易大通道。

    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认为,中欧班列(武汉)打通了一条长江中游向西的唯一国际通道。“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湖南、江西、安徽等省市企业都可享用这个‘顺风车’”。

    包括上海、江苏等地的企业,也可利用长江黄金水道,通过“铁水联运”,将货物集结至武汉新港,再由汽运转至集装箱中心站走中欧班列(武汉)。

    观察人士认为,未来,中欧班列(武汉)将助推武汉成为国际航运中心、国际商贸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提升武汉的国际化程度和对外开放水平。(记者康鹏)

    融入世界贸易体系

    政府搭好台 唱戏还要靠企业

    “中欧班列(武汉)等货运线路的开通,直接加强了武汉与欧洲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经贸联系,使武汉更深度地融入世界贸易体系中去。”

    昨日,省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叶学平对长江日报记者表示,武汉应进一步提高经济外向度,发挥比较优势,以获得快速发展。

    “在古代,人们靠着牛马、牲畜就能横跨亚欧大陆,走出丝绸之路、万里茶路等等,可见有需求就会有交换,贸易的力量很强大。”叶学平表示,到了今天,跨境贸易体量和规模已不可同日而语,不同国家、地区之间有更多的优势可以互补,有力地降低商品成本,促进消费。

    武汉作为内陆型城市,仍需积极参与全球的产业分工合作,“全球化进程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城市能够独自发展。”

    他表示,武汉是一个工业城市,汽车、光电、电子、食品等产业十分发达,这些可以说是武汉自身的资源、要素禀赋,应充分发挥自身产业优势,把优势产品卖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去。

    目前,包括中欧班列(武汉)在内,国内大部分中欧铁路运行中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出口多进口少,处于不均衡的状态。“并不是我们不需要人家的产品,而是信息不对称,我们不知道别人有些什么好东西,别人也不知道我们有哪些优势。”

    叶学平表示,政府花大力气建设运营了基础设施,为经济搭好了舞台,但最终还是要靠企业来唱戏,应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可以组织一些经贸考察团、博览会之类,深入挖掘,促进城市之间的交流贸易,把铁路、航运等硬件充分利用起来。

    他建议,湖北是农业大省,农产品存在许多优势,应主动通过货运通道走出去。(记者 康鹏)

责编:李春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