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码头号子,吼出老武汉气势
(武汉晨报)“嘿嘿~哟嗬!嘿哟~嗬!呃哩~哟嗬!”
仅仅看这些字,您应该能猜到这是喊出来的吆喝。没错,这就是“武汉市首批非遗”项目——汉口码头号子。
顾名思义,这是码头工人在长期的劳作中,创造的地方特色鲜明、以呼号为主的一种歌唱形式,是武汉码头文化的一种活见证。
然而,随着人力逐渐被机械代替,码头工人这一工种渐渐消失,随之难寻踪迹的,自然也包括“码头号子”了。
如今的“码头号子”更多以舞台表现的形式与百姓们见面,令人担忧的是,传承这项“非遗”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很难体会当时繁华码头气势,唱出的“码头号子”已难以有迸发而出的激情。
“汉口码头号子”的曲谱。
汉江土码头上
诞生的“汉口码头号子”
“汉口码头号子”传承人熊建生今年已经62岁了,老人比实际年龄显年轻,说话中气十足,讲到激动处,喊起号子来,声音洪亮,充满阳刚与血性。作为码头工人的后代,熊建生八九岁起就跟着大人在码头上推板车,喊劳动号子。
为什么叫“汉口码头号子”?
旧时武汉,码头多得很,长江有,汉江也有。长江上的码头,大家称为洋码头,汉江上的码头,称为土码头。洋码头停大船,土码头泊划子、木排船等民间的小船。
而码头工人的工作,适合于土码头的需要。
“当年,在汉江沿岸,从集稼嘴到陈家墩,有四十多个码头,短则一二十米一个,最长也不超过50米一个码头。”熊建生介绍说,“有的以地点命名,比如集稼嘴码头、升官殿码头、流通巷码头、武胜码头、居仁门码头、大兴码头、小兴码头等,有的以作用命名,例如渣子码头,运送生活垃圾的,粪码头,顾名思义,煤码头、砖码头等等。”
在这些码头上,有许许多多码头工人,他们负责挑货物,抬货物及各种转移货物的劳力工作,非常艰辛。
劳动中,付出的是大量的体力,为了给自己鼓劲,也给伙伴们鼓劲,工人们创造了极具地域特色的劳动号子。
“2005年我们申报‘非遗’时,最初报上去的名称是‘劳动号子’,有人就问啦,到处都有‘劳动号子’,你这是干什么的号子?”回想起当年的情形熊建生笑了起来,“我说是码头号子啊!‘哪里的码头号子?’我回答说是汉江沿岸的码头号子。”
熊建生仔细琢磨,以前汉口商业繁华区以集稼嘴为中心,往硚口方向叫上头,堤角方向叫下头,码头号子是往上头的,是汉口的中心,于是正式将申报名称改为“汉口码头号子”。
“汉口码头号子”首次申报就成功,2006年被列入武汉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熊建生成为传承人之一。
码头号子要高亢迸发
要吼出来
汉口码头号子,起源于清乾隆年间,到了上世纪80年代,人力渐渐被机械代替,也渐渐消失了。
作为码头搬运工人的后代,熊建生从小就在号子的此起彼伏声中成长。什么类型的号子,他一听,就知道工人正在干什么活。
“号子,也可以说成是码头工人在繁重体力活中的一种唱法,宣泄一股力量,同时也给自己鼓劲。”说着说着,熊建生给记者示范起来,他做了挑担子的动作,步子也有节奏地迈起来。“当时工人们的担子,常常重达400多斤,用的扁担都不是竹制的,而是由杂木、梨木做成,结实啊。挑担子的汉子,在爬坡时常常鼓足一口气,不作声不作气地重脚步上去。坡上完,会长长地、重重地‘嘿’一声,吐一口气。接着调整脚步,跟着步伐开始唱出轻快的、自由的号子,不知是步子跟着调子走,还是调子跟着步子和,总之,相互鼓励,肩上的担子就显得不那么重了。”
这就是挑号子。
而抬号子,又是一种风格。小物件一二十斤重的,人少,四五人其中一人领唱,其他人跟着和,有的大物件,非常重的,要七八十人抬,就需要有专门的人领唱:海牙子~哟嗬!大伙就跟着一起合唱,同时把劲往一处使:“嘿!嘿!”
领唱可以自己编词:同志们啊!加把劲!
合唱接着吼出来:“嘿哟嗬哩!嘿哟嗬!”
“抬号子,讲究的是一股气的迸发,大伙的步子重、力量要一起使,号子能起到鼓劲的作用,领号子的人,实际是通过号子指挥劳动。”熊建生说。
这些号子也分很多种,挑号子、抬号子、抽号号子、摇关号子等等。
汉口的码头号子,和峡江号子、川江号子不同,前者讲究的是力量的瞬间迸发,从胸腔中吐出来的一口气,带着激情;而后者的号子,主要用于牵引船只,是拉纤,相比之下平缓、悠扬。
舞台演出传承码头号子
较难保持原生态
汉口码头号子有曲调,但没有固定的词。怎么唱,根据类别定个调调;唱什么,则由劳动工人们自己定。这一传统在不知不觉地给了号子一个较大的传承空间。
熊建生解释说,虽然现在没有码头工人了,但码头号子在上世纪70年代通过舞台演出的形式传承了下来。根据不同的时代特征,可以自己填词。例如有代表性的《毛主席号召我支农》、《龙舟舞动中国风》等。熊建生给记者的几份号子词谱中,就有《少生快富奔小康》、《八荣八耻记心中》等等有时代特征的号子。
在熊建生的记忆中,1974年参加工作成为一名码头搬运工人时,他的师傅就已经把劳动号子搬上了舞台,有领唱、有合唱,在百姓中表演,吼唱出了码头工人的力量和辛酸。熊建生凭借中气足,嗓门好,很快成为师傅的得意门生。
“其实当时学唱码头号子的人还蛮多的。”熊建生回忆,可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学的人越来越少了,特别是1985年前后,几乎没有专门的码头工人后,就很难在汉水边听到码头号子了。
这期间,熊建生带着单位的一群人,通过舞台演出的方式,传承码头号子。
“那些年,每隔一两年,我们会代表装卸公司到武汉歌舞剧院表演码头号子,那激昂的号子喊出来,场下是一片热烈的掌声。也常常在当时的交邮系统(交通邮政管理局)内进行演出。”熊建生说,“2003年,我到社区当居委会主任后,把号子带到了社区,组织社区群众,学唱劳动号子。”
如今,在宝丰街道的祥和社区,带头领唱的依旧是唱了40多年的熊建生,指导大家唱出气势的也是熊建生。
“接班人难找,民间不好找,专业学院的学生中也难找。”熊建生说,“没有站在江边看滚滚江水,没有见到冬天都可以赤膊上阵的劳动场景,那种号子,难以喊出它与生俱来的气势!原生态的原汁原味,体现不出来。”
熊建生年轻时领唱码头号子的情形。
“汉口码头号子”进了央视。
责编:王凯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