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黄鹤楼摄影诗歌展在台湾开幕 让鄂籍参观者激动不已

本报记者专访台湾著名儿童诗人林焕彰。 通讯员江煌 摄

台湾摄影家林添福拍摄的黄鹤楼作品。

林焕彰对本报读者的祝福。
20日,以黄鹤楼为主题的“守望黄鹤楼”摄影诗歌展,在台北华山文化艺术区开幕,海峡两岸摄影大咖拍摄的24幅黄鹤楼精彩图片配诗展出,让人惊艳。
这些独具匠心的摄影作品,半数出自台湾著名摄影家林添福、林国彰、吕良远、赖永鑫、江思贤之手,其余为龙建宏、王彦斌、江煌等武汉摄影大咖创作。武汉晚报资深摄影记者胡伟鸣拍摄的《岁月回眸》,为媒体记者唯一入选摄影作品。
台湾著名诗人林焕彰、陈克华、蔡登山等,为这些摄影作品配诗。其中林焕彰创作的儿童诗《影子》,已入选人教版、鄂教版小学语文课本。
“诗配画”这种独特的展览形式,吸引了众多台湾人观展。84岁的周鑫泉先生原籍武汉,家住江汉关旁,1949年移居台北,10年前去北京时,他特意绕道武汉,登临黄鹤楼。接受武汉晚报记者采访时,老人用一口乡音激动地说:“这些黄鹤楼的照片有家乡的味道,看了就像见到亲人一样亲切。有生之年,我还想再登一次黄鹤楼!”年近花甲的台北市民吕淑媛,祖籍福建绍安,她说,虽然从没去过黄鹤楼,但小时候读过崔颢的《黄鹤楼》,对黄鹤楼很向往。
今年是黄鹤楼重建开放30周年。10月,这8位台湾摄影家和诗人应邀来汉一周,与本市摄影师、诗人一道进行摄影、诗歌创作和切磋。这24幅作品,即为此次活动精选作品。
记者现场看到,台湾摄影大师的作品,多是黑白色照片,上面有市民晨练或游憩。台湾摄影师吕良远解释,透过怀旧的黑白色,大咖们想以与众不同的方式诠释黄鹤楼历史文化;以人的活动,“讲述”百姓与这座千古名楼血脉相连的情感故事。“若干年后,人们通过这些照片‘讲述’的故事,仍能触摸到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气息。”
“让我在武汉住一个月,都不会不习惯”
如果从日出到日落
如果从唐代到现在
我会来来回回走
如果我走进白云阁
如果是秋后
我就在月涌台天天赖着,不走……
这是76岁的台湾著名儿童诗人林焕彰为黄鹤楼创作的一首小诗。在诗中,真挚地流露出诗人对黄鹤楼的眷恋之情。
开幕式结束后,满头银发的林焕彰先生接受了武汉晚报记者独家专访。
他曾以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影子》,被收入人教版和鄂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深受孩子们喜爱。
林焕彰说,今年10月,他和台湾7位摄影师和诗人一道,在武汉待了一周,长江、汉水、东湖、归元寺、古琴台等景点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让他兴奋着迷,灵感泉涌。返回台湾后,他创作了14首诗吟诵黄鹤楼。其中4首作为黄鹤楼摄影作品的配诗,在“守望黄鹤楼”摄影诗歌展上展出。
“我特别喜欢武汉,也很适应武汉的生活。假如让我在武汉住上一个月,我不会有任何不习惯。”林焕彰说。
林焕彰的名片背面,印有自己写的两句话:“活着写诗,死了让诗活着。”
他说:“我希望自己的诗有人阅读。而只有诗写得好,人家才会去读。反过来说,如果诗写得不好,就是印成了诗集,没人读也枉然。” 记者明眺生
林焕彰 1939年生,台湾省宜兰县人。历任海峡两岸儿童文学研究会、亚洲儿童文学学会台北分会会长、世界华文儿童文学资料馆馆长。他的诗“甜”“白”“浅”,曾获台湾中山文艺创作奖、中兴文艺奖和大陆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新作奖等奖项。
责编:陈克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