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治趣”APP吸引3万多名医学生使用 虚拟各种病人“练手”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5-12-20 07:59 来源:
【字体:

  (长江日报)武汉泰乐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曾承昨日告诉长江日报记者,由该公司开发的“治趣”虚拟诊疗手机APP目前注册用户已突破3万人,该公司组建40余人跨学科团队,尝试用计算机手段模拟患者病情和治疗后反应,产品上线近一年时间所有用户均为医学院学生或相关从业人员。

  现有解决方案成本过高

  “很少有病人愿意找实习医生看病,而医学生不经过实习就无法成为真正的医生。”曾承说,科学界一直试图通过技术进步来找出解决办法,目前已知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制作高级仿真人供实习医生练手;一是把人体所有数据录入计算机制作成虚拟病人,并根据不同治疗方案模拟出人体反应。

  这两种解决方案都可以避免在真正的病人身上练习治疗,但其缺陷都在于成本过高。据介绍,无论是制作仿真人还是搜集人体数据都花费不菲,导致其产品价格最低也达数十万美元。国内不少医学院及时从国外购买了相关教学设备,也因为材料费用过高,无法提供给每位医学生使用,而束之高阁。

  大数据构建虚拟病人

  曾承团队的解决之道是利用大数据来制作虚拟病人。

  “以感冒为例,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症状,治疗后会有不同反应,如果尽可能多的搜集已有的感冒病例,通过计算机技术将其归拢成一个虚拟病人,那么对虚拟病人的诊疗就可以验证医生的判断是否准确。”曾承解释,虚拟病人就像摆在医生面前的一座迷宫,每一个入口代表一个病人,且仅有一个出口,如果走不通就意味着诊疗出现了问题。

  2014年底,“治趣”虚拟诊疗APP正式上线,这个软件搜集了约600份病例,并在此基础上模拟出不同疾病的治疗方案。用户根据公开的信息,像答题一样决定每一步该如何治疗、用药,“通关”后可查阅原始资料来印证自己所学。

  这款手机软件在武汉大学医学院等本地医学专业院校试用,很快受到用户欢迎,一些已经独当一面的医生也乐于通过该软件分享自己治疗的病例。“这就是互联网分享的特性,用户分享的越多,我们的病例就越多,制作出的虚拟病人就越科学。”曾承说,从创业角度而言,这种模式也拥有强大生存的基础——“用户几乎不用花钱就能进行有关临床思维的培训。”

  学科交叉带来的创业风口

  曾承介绍,“治趣”诞生之初试用效果并不好,“最初团队只有几个IT男,大家有点闭门造车,没有医学逻辑,医学教学的方式、流程、交互模式都令人不满意。”他果断吸纳医学专业毕业生组成学科交叉团队,对产品进行优化升级,逐渐受到用户认可。那之后就引进了王玉万加盟,这个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加入团队专门解决计算机程序和医学对接的问题,并在今年评为大学生创业先锋。目前,湖北、湖南等地的多家医院、医学院都采用该软件用于医学生实习。

  目前,“治趣”系统已申请十余项发明专利,并获得8个软件著作权授权。2015年初,“治趣”团队获得500万元风险投资。投资人表示,虽然目前该产品仍处于免费阶段,但向收费方向发展有无限可能。例如,可争取成为国家医学教学、职称考试的“必考科目”,从政府公共服务采购中获益。此外,随着平台用户不断增长,还可以借助所拥有的医生用户资源为普通人提供问诊答疑服务。

  责编:王凯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