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小爱|腊八粥香,在栖隐寺喝一碗武汉的平安
(长江网 作者陈颖)农历十二月,叫腊月。一进入腊月,意味一年也快到了头。所以,武汉的大人对小伢常挂在嘴边嘱咐着“腊时腊月,不能瞎说”,总归是想着能为来年讨个吉利。
腊月初八,俗称腊八。从宋代起,各地兴起喝“腊八粥”的食俗,据说这流传千年的风俗其实来源印度佛教,后人为纪念释迦牟尼悟道成佛,在每年的腊月初八吃粥纪念。武汉的古寺道场也因此保留下“腊八施粥”的传统。
寺里的腊八粥味道是平安
栖于佛国隐与市。汉正街,闻名全国的小商品市场,这里注定是热闹的。然而,在如此喧嚣的逐利场间,竟隐藏着一处清净的佛门之地——栖隐寺。
始建于唐宋年间的栖隐寺,原名棲隐寺,是中国二十一丛林之一。
说起栖隐寺的过去,在满春街居住了一辈子的李润年老人记忆犹新。每年的腊八时节,寺庙会在凌晨3点半作完早课后,架起三口圆桌般大小的锅不停地煮腊八粥,一直煮到上午十时许。供给来求平安的香客、附近的居民吃;还送到福利院,慰问老人,同他们共度小年。
勤劳三街的刘太婆津津乐道,这里腊八粥味道就是好,自己在家里做怎么也做不出那种味道。
李老太太说,栖隐寺在满春街存在这么多年,居民已经习惯每月初一、十五以及腊八来这儿祈求吉祥平安。
过了腊八就是年吃出个期待
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可绝对是一件大事。喜庆、热闹、团圆。全家老少齐聚一堂,阖家欢乐,喜气洋洋。老人和孩子,尤其盼着过年,腊八的到来,意味着春节序幕就此拉开,年味儿将一天更比一天浓。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每到腊八这天,家家都要吃“腊八粥”。古人认为,粥是世间第一补人之物。“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腊八一般正值天寒地冻时节,那么喝粥就仿佛天经地义之事了。
“记得小时候每年的腊八节妈妈早早起来都会给我熬腊八粥,有时候为了腊八早上多喝点粥前一天晚上都故意不吃饭。现在想想都很幸福!”23岁的武汉姑娘小王回忆着。
腊八不止粥武汉人谨遵传统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腊八粥,随各地风俗,种类不一,大致有“北腊八粥”跟“南腊八粥”的区分。但主要原料少不了品种不同的米、豆、干果和坚果。以北京为代表的北腊八粥,不能没有果脯。武汉当然是南腊八粥了,本地产的莲子米是“药铺的甘草—少不了”。
腊八时节粥意浓。腊八粥香糯可口,性味平和,补而不腻,老少咸宜。冬天喝上一碗热乎的腊八粥,能够暖身袪寒,除“食俗”的原因,关键是“食疗”。
除了腊八粥,各地还流传着许多其他的腊八美食。
腊八蒜
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腊八蒜腊八做,至除夕食用,那蒜瓣湛青翠绿,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扑鼻而来,是吃饺子的最佳佐料,拌凉菜也可以用,味道独特。
腊八面
以前,腊八面流行于关中地区,在陕西渭北一带的澄城地区,腊八一般是不喝粥的,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早上,家家户户都要吃一碗腊八面。过去在陕西一些地区,腊八节这天人们煮面敬神。起初是用小米、黄豆煮粥下面,而后用八种蔬菜和肉制成臊子下面条。
腊八豆
腊八豆作为湖南传统食品之一,已有数百年历史,民间多在每年立冬后开始腌制,至腊月八日后食用,故称之为“腊八豆”。其成品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十分鲜美,可配做多种菜肴,蒸、煮、炒皆可,荤素食法都是佐餐美味。
责编:王玉涛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