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王芗远再出诗集 张执浩赞其“精灵式自由写作”
王芗远(本人供图)
王芗远2011年参加广东小学生诗歌节少年成名。其首本诗集《布袋里的信仰》获湖北省第九届“屈原文艺奖”、第二届“中国·天津诗歌节”优秀诗集奖等。2015年,他成为湖北省作协文学院第十一届签约作家。
昨日接受长江日报记者电话采访时,王芗远已结束寒假返校上课。他说,自己进入高中后仍坚持写诗,一年下来要写300多首。因为文化课成绩一直还可以,学习对他来说没有那么大压力,这个学期他正在考虑是否报考北大。
他说,这本诗集里的诗,一看就是一个局促于自己的、试图寻找出口的年轻人写的。“我无意追求瓢泼的大胸膛与精深的脑袋,只是通过这一两百首无因无果的小东西,叹息,敲打,试图把自己十五六七岁的一颗凡人之心塑造成形。”
他在诗集的跋中说:“所有我在成长中的困顿,因为尚未摆脱自恋倾向导致的爱的小挫败,以及我感受到的某种愉快,都同时在这本诗集中发生。如果非要赋予它们某种声音,那就是爱。断续的爱,畏惧的爱,坦荡的爱,错误的爱,从侧面爱,用大脑爱,以及我对你的刚刚脱胎的爱。有些日子人们会忘记他们自己,有些时刻,诗能给我们安慰,把那些千篇一律的碎屑留住。”
诗人张执浩昨日在微信朋友圈发文力挺王芗远的新诗集。他告诉长江日报记者:“王芗远的可贵之处,是在没有任何文学经验下,如入无人之地,精灵式地自由写作。他有不同于同龄段孩子对诗歌、对文学、对生活的热爱。他的随性创作,无框架写作,对容易固化的成人写作是一种矫正。”
张执浩也发现了王芗远近年的细微变化:“少年王芗远一晃就成了有着‘维特式’烦恼的青年,但在类似的烦恼中他依然坚守着纯洁的内心世界;他已逐渐摆脱了早期的混沌,走向了纯净和明晰,在咏叹青春的同时,字里行间渗透着爱的力量。”
附:
草芥
草芥一小,便只剩下黑夜
列车东去,又往回开
在矛盾里,我爬上上铺
和衣睡下,和枕头睡着
当今世界。我梦见老人的手
清澈高远,使我联想
草芥一小,便只剩草芥
执子之手
我在高高低低的山峦下练习傻笑
这羊群脚底悲伤的牧神
两只眼睛爱上了同一个远方
我愿献你我斑驳的河床
那里水生植物低语并高唱
我愿终生与你盘腿而栖
不住地眨眼,不停地偶遇(记者万建辉)
责编:江尚骏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