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武大樱花事件策划者:“商贾不知亡国恨”?我们不同意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6-03-21 19:07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长江网讯 武大樱花被送到东京闹市打广告一事,引起持续广注,武大一名校史专家称“商贾不知亡国恨”,21日下午,长江网收到此事策划方作出的回应。

  (news武汉)——兼评武大校史专家痛批樱花广告事件

  如诸君所见,我们“捅马蜂窝”了。

  自3月17日,我们把武大樱花送到日本东京闹市打广告后,迅速在社会上掀起波澜,各大新闻网站、客户端等迅速予以关注,其中不乏质疑和批评。

  尤其是湖北某新闻客户端刊载了“武大校史专家”一篇文章后,舆论貌似有一边倒的趋势。争论的焦点在于,究竟该不该邀请日本人到武大赏樱,有没有数典忘祖之嫌。

  本不想回应的,一个巴掌拍不响,何况樱花牵扯到日本侵华这段历史,本就敏感,这是我们策划此事时就考虑到的。

  但专家言之凿凿,掷地有声,听起来全是道理,完全将企业营销的初衷武断地批判为“商贾不知亡国恨”, 甚至上纲上线到“有辱国格”,这就让我们必须得出来说点什么了。

  (一)我们为什么要把武大樱花送到东京

  首先,我们从不否认,无论是把热干面带到纽约,还是把樱花送到日本,策划这些事件我们的动因是商业目的,就是通过传播城市形象,达到“搭车”传播企业品牌的目的。

  但同时我们也认为,企业自己出资,在搭车的同时,确实能为城市形象传播做点什么,也体现了企业的责任感。两者之间互为因果,也不矛盾。

  想过哪怕“吃剩饭”把鸭脖子再送出去,想过模仿春节期间上海女的炒作,也想过将热干面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最后大家都觉得不够惊艳、不够新奇特。在抓破头之际,忽然一位同事说,既然准备抢樱花流量,不如把樱花送到日本去打个广告。

  这句话,点燃了大家的热情。

  这些年,武汉的樱花越来越有名,每年3月,全国各地的游客都会蜂拥而至;因为以前当记者时跑过旅游,我们也知道,磨山樱园是世界三大樱花之都,园内的樱花和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有关,整体园林风格和建筑也是日式的。如果只看图片,你甚至以为磨山樱园在日本。

  我们更知道,日本以樱花为名,樱花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日本的象征。但如果我们跑到日本,给武汉的樱花打个广告,是不是会在日本炸了锅,达到当年韩国宣称端午节是他们的,还要跑去申遗的效果?

  我们也考虑过这可能比较敏感,提法有点夸张,但互联网时代就是要“语不惊人死不休”,不然,你的信息就淹没在大海里,一点水响都不会有。

  基于抓传播热点的考虑,樱花传播案就这样确定下来了。曾想过与磨山樱园合作,并找人联系过,但因流程过于复杂、时间太紧而放弃。

  在进一步商讨传播方案时,我们把“欢迎到武汉赏樱”改成了“欢迎到武大赏樱”,试图通过引起一个特定人群的共鸣,让这些人成为种子用户,病毒式传播以上信息。

  其间,也顾及到武大樱花更敏感,是日军侵华时留下的,但都死了。而且,既然武汉都可以兴建日式风格的磨山樱园,既然每年赏樱季有这么多游客专程来武大赏樱,政府部门还四处出击吆喝宣传,前不久央视还航拍了武大樱花,可见,武大樱花已然成为武汉的一张最有影响力的城市名片,为什么不可以以更开放的心态,向包括日本在内的全世界发出邀请呢?

  校史专家在文章中痛批,用了极尽愤怒的“那可真的是连小学语文都还没及格”、“虚假失实的广告宣传与水平低下的商业炒作”等字眼,情绪激烈几乎失控,有没有顾及一下我们的感受?有没有考虑到,这些言过其辞的话在公众传播时会否越描越黑,直至失实?

  大学者,大学精神之土壤也。按照百度词条的解释,“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作为校史专家,以严谨的治学精神咬文嚼字、严格批判,我们并不反对。

  但同时也要看到,大学更是思想观念和学术思潮的交汇处,是产生新思想、包容新观念的大熔炉,不同的观念可以并存,不同的思想可以通过交流相互影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坐而论道,彬彬有礼”。

  1916年,正是“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著名教育学家蔡元培推行改革,把北大办成了全国的学术和思想中心,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这些都说明,无论师者还是学者,应该更有一颗包容之心。

  何况,一个创新的时代,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更应该容纳各种不同的声音存在,给予和捍卫每个人说话和表达自己想法的权利。

  退一万步说,即使企业的营销行为有考虑不周之处,但广告上没有一个字眼在为侵略者招魂。作为校史专家,可否拿出点大师的风范,苦口婆心、谆谆善诱,而不是绑架公众的情感,误导公众以为中国企业的水平就是一帮混混的水平,进而将已经站起来的中国人民的水平也无限拉低到无知愚昧的时代?

  如此指责几如谩骂,是不是实在有辱大学斯文?!

  但我们相信,这只是武大个别专家的一己之见,不代表武大官方的立场。我们对由此带给一座百年名校的困扰,也深感抱歉。如果不是“武大校史专家”这篇文章再起波澜,樱花广告到日本的事件不会变得更加错综复杂。

  如此说来,不敢说武大校史专家误国,也实在有“误校”之责。

  (二)武大樱花是否带着原罪?

  我们也从未否认,武大现在可观赏的樱花,是侵华日军所栽樱花的“后代”。但它是否带着原罪,实在是值得商榷的。

  假如这个前提存在,这些樱花仍象征着国耻,武汉大学的园林部门为什么还要“多次以其为‘母本’,通过枝条嫁接的方式,大量繁殖出第二代、第三代樱花树“?!

  既然周恩来总理当年转赠了武大一批大山樱,为什么不繁殖“大多是在中日恢复邦交后由日本政府和友人相赠,尚可理解为中日友谊象征”的那批樱花呢?!

  而1946年秋,武大师生结束长达八年的流亡岁月与苦难生活,为什么主张保留这批樱花树的意见还是占了上风,让这些“带着原罪“的樱花流传下来,继续“毒害”前来观赏的国人和不明真相的学生呢?!

  一朵花生下来就带着罪恶的种子,这让主张留下他们的人和培育他们的园丁情何以堪!

  话再说回来,之所以樱花会保留下来,正好印证了那些时代人们的包容与自信。

  侵华日军有罪,樱花无罪。与其它花相比,樱花的确具有更多的符号意义,与日本有扯不断的干系,但美本身无罪。

  1972年9月25日-30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来中国访问,中日两国邦交逐步正常化,这正体现了两国政治家一种放眼于未来的气度和胸怀。

  既然武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2002年已在樱花大道起点处的景观石上,明确标示“武汉大学的樱花不仅以其景色秀美而蜚声国内,同时也是日本军国主义者侵华历史的见证”,那么,邀请全国人民乃至日本人民都到武大来看樱花,是不是正好就可“润物细无声”地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醒他们在观赏樱花的同时勿忘那段历史。

  那不正是十几年前,武大学子自发在赏樱人潮中疾呼的“樱花虽美,国耻勿忘”的最生动实践吗?留下这段罪证,让后世万代观瞻,让公众在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接受历史的洗礼,那不是比空洞地喊一万遍爱国的口号,更能击中人们的内心、更能强化他们的记忆吗?

  事实上,近年来,武大樱花在全国的名气越来越响。武广高铁开通后,越来越多广东客和外地人专程来武大赏樱,带动武汉新花城的美誉在全国传开。

  自2014年以来,武汉市旅游主管部门每年赏樱季前,便会到广州等地四处宣传“武汉新花城”,主打赏花线路正是樱花,而且武大樱花是最大的卖点。很多朋友曾评价,如果到武汉不到武大看樱花,就是一种遗憾。以致于本地的磨山樱园颇多委屈:我们是世界三大樱园之一,我们的樱花甚至更美,为何大家非要去武大?

  多年前,本地一家主流媒体还因刊发《一座城市不能承受一朵花开之重》的评论,批评武汉的交通没有更好地为到武大赏樱开路受到热议。

  难道,这些来看樱花的游客、为传播武汉新花城美誉的人,统统都是数典忘祖的不肖之孙吗?

  这些都说明,正是因为这段历史的深沉和不可忘记,武大这座百年名校的樱花才比街头普通的樱花更有看头,更多了一段美丽与哀愁,更能勾起人们对历史的回忆,感怀现在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

  至于樱花究竟起源于日本还是中国,就更不重要,争论这个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西红柿、马铃薯最早都是外国人人工栽培的,假始也是日本人培育成功的,咱们是不是就不吃了呢?按国人这种思路,火药、指南针都是中国人发明的,日本人还要使用是不是更有辱国格呢?!

  樱花本无罪,何必自扰之。

  (三)我们究竟应当怎样看待那段历史

  中日关系,是一个非常复杂而敏感的话题。

  抛开宏大叙事不谈,仅就公众的情感反应来看,每当中日关系尚好时,买日货、用日货、去日本玩都很正常,没什么不妥;每当中日关系走向低潮时,连同买日货、用日货、去日本玩的生活行为,都要被打上汉奸标签,进而被围攻,甚至被打砸抢。

  殊不知,你打砸抢的,正是你同胞的财产,和日本人没几毛钱关系。

  我们不能总是沉浸在精神幻想中:嘴上说自己强大了,自己就真强大了;嘴上痛批这个那个,自己就爱国、高尚了,别人都是下三滥。

  精神上的自我迷幻,让现实变得啼笑皆非:我们可以看到,诸如手撕鬼子之类的抗日神剧比比皆是;可以看到,谁只要是骂小日本了,仿佛就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了。

  我们感到可悲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自信,不是靠动动嘴就完成的。清谈误国,实干兴邦。她要靠一颗强大的内心,靠百折不挠的精神,更要靠行万里路的实干精神。

  有功夫给别人随便扣上“有辱国格”的帽子,不如踏踏实实研究一下,为什么中国产的马桶贴上日本的牌子就能大卖,为什么日本能两次吸取教训,一跃成为战后的经济强国?

  前阵子有本书很热门,名叫《清教徒的礼物》,里面讲了一段故事发人深省。

  1945-1952年日本战败后,日本人从跟随麦克阿瑟赴日的三位民用通信工程师手中学到的管理革命,只用15年的功夫,就将日本通信设备制造业演化成全球领先的消费电子产业,鼎鼎大名的住友、松下、索尼等能迅速崛起,正是源于美国人的帮助和日本人的学习精神。1853年,美国将军佩里带着4条冒着黑烟的钢铁船逼迫日本开放江户湾,开启了日本吸纳近代科技的全新时代。

  我们不是亲日派,更非汉奸,对日本绝没有好感,但是否仅仅出于情感上的愤怒,我们就可以一叶障目,断然将与日本有关的一切都进行否定和道德审判?

  在把武大樱花带到东京打广告的背后,是每年赴日旅游看樱花、购物的国人(含港台地区),已对日本旅游的带动达到一半以上的事实。据报道,过去一年,中国游客在日本花了近800亿元,“赴日爆买”甚至入选2015年度日本十大词汇,网友评价,“中国人整天喊着抵制日本,却跑到日本去玩”。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真正“师夷长之技以制夷”,也让日本人来国内来武汉看樱花,发展城市旅游,挣一下他们的日元、提高我们GDP一个百分点,顺便长点记性呢?

  当然,我们一定要正视历史,守住底线,更不能数典忘祖,认贼作父,为了经济为了商业利益就可以不顾原则。但我们实在没看到,我们邀请日本人来武汉看樱花,在哪一点上,触碰了这座城市的伤疤,怎么就是虚假广告,怎么就是商贾不知亡国恨了?

  还是那句话:“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如果武大樱花事件,可以让我们真正树立起更强大的自信、更踏实的实干精神,去面向更广阔的未来;如果它引起的纷争可以起到普及作用,让更多的国人了解到那段历史,那么,这样的马蜂窝,我们希望再多捅一点,哪怕,受点委屈。

责编:金鑫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