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死的H7N9禽流感病人在武汉成功救治痊愈
本报记者田巧萍 武叶 通讯员李洁 刘露
昨天上午,曾经救治、守护董女士38天的医护人员,将44岁董女士送上家乡开来的车上,这标志着她已临床痊愈出院。
3月13日上午9点左右,一辆负压救护车将董女士送到武汉医疗救治中心。这天凌晨5点,她被湖北省疾控中心确诊H7N9禽流感。此时的她,患有重症肺炎、严重脓毒血症、多器官衰竭、严重呼吸窘迫综合征、低血压症。她的生命正在急速走向死亡。
卖冻禽不到一周
感染上H7N9禽流感
2月17日,董女士和丈夫到南京,跟堂哥学习做冻禽冻肉的生意。
2月24日开始,董女士高烧不退。考虑到住院要使用新农合,她3月9日回到湖北老家。
3月10日,当地县人民医院通过CT片发现董女士左肺下有炎症,就将她转到武大中南医院,第二天她又被转到武大人民医院肾内科,她的烧打一针退一下,很快就又烧了起来。12日,武大人民医院为董女士做了H7N9初筛检测,呈阳性,当即按规定送湖北省疾控中心做核酸确诊。13日早上5点,湖北省疾控中心确诊——董女士患的就是H7N9禽流感。
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是湖北省治疗39种感染性疾病的定点医院。董女士一确诊就被送到这里。重症监护室主任吴文娟回忆,那天第一眼看到的董女士,尽管戴着呼吸机,用着药,但氧饱和度仍只有70%,颜面唇齿乌紫,意识丧失,处于濒死状态。
吴文娟当场快速翻看了董女士的病历,发现董女士在老家时只是左下肺局部有炎症,但仅过了3天,她的双肺全白了。白色是肺部感染的表现。
确保不能“因疫而亡”
首次动用“重型武器”
重度缺氧,是危及董女士性命的第一道坎儿,然而在以往抢救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呼吸机,此时却不管用了。此时,董女士严重肺水肿,这好比用湿纸巾掩住了口鼻,即便氧气送到这里,也无法透过表层进入血液。危急时刻,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启用在该院等待了3年的“重型武器”——人工膜肺。
时间回到2013年3月,上海出现全国首例H7N9病患,紧接着江苏等省陆续出现疫情。上海一家三口感染了,最后死了2个;而在江苏侥幸地抢回几人——在治疗上,他们首次尝试使用了人工膜肺。
2013年,吸取上海、江苏的经验和教训,省政府不惜巨资引进一台人工膜肺,配备在市医疗救治中心,以便应对可能出现的疫情。而膜肺在临床上用于重病肺炎患者的救治,也只是近两年的事儿。碰到重症的董女士,沉睡三年的宝剑终于出鞘。人工膜肺,从董女士的股静脉导出血液,在体外完成氧气交换后,再从她的颈静脉回输体内,再由心脏泵往全身。
免疫防线被攻破
各种病菌感染接踵而来
省专家治疗组组长赵建平教授介绍,董女士的治疗面临两个难题,首先是改善缺氧症状,维持她的生命;其次也是最根本的问题,是控制她的肺部感染。
3月13日中午,在用上“人工膜肺”后,董女士的呼吸很快稳定下来,但更严峻的感染关耸立在专家们面前。董女士入院时,H7N9病毒已经击破了她的免疫防线。环境中任何常见的细菌,对她来说都潜藏着致命风险。
专家们三次提取了她的血样做细菌培养,最终分离出3种细菌和3种霉菌。赵建平介绍,这几种细菌微生物在人体和自然界广泛存在,对免疫力正常的健康人并不构成威胁,然而在免疫力攻破的情况下却是“杀人利器”,其中绿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各种抗生素广泛耐药。专家组打破常规,给董女士使用了双倍的抗生素剂量,因为超出了规定剂量,还向相关部门备了案。
董女士的两片白肺,在药物与病菌的激烈搏斗中,一点点恢复本来面貌。
4月5日到8日,监测结果显示,董女士体内的H7N9被清除干净了!
责编:张亮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