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同济“达芬奇”成功为83岁爹爹“多支搭桥”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6-04-28 06:02 来源: 武汉晚报
【字体:

  

 

  图为“达芬奇”机器人医生正在为病人进行手术。

  本报讯(记者王恺凝 通讯员李韵熙)医生坐在操作台前控制着“机器人医生达芬奇”的一举一动,如同《阿凡达》里人类军团娴熟地操作机甲战士的场景。24日上午8点,在同济医院,“达芬奇”又成功为一位83岁爹爹进行了“多支冠脉全动脉化”心脏搭桥。

  昨天,身上仅1厘米伤口的高爹爹正准备出院,而参与手术的心外科副教授程才显得有些忧心忡忡:“‘达芬奇’能精确到毫米,其精准性是胸腔镜难以企及的,但却因高昂的手术费用让人望而却步,受益者并不是很多。”

  上周,83岁的高爹爹因急性冠心病发作被送到同济医院心外科就诊,检查发现其多条冠脉严重狭窄。由于高爹爹此前已放过支架,这次只能做心脏搭桥。

  传统心脏搭桥手术需要开胸,劈开胸骨取动脉。高爹爹83岁的高龄难以承受。该科教授魏翔为高爹爹设计了“达芬奇机器人辅助微创冠脉搭桥”的手术方案。一听说用“达芬奇”只用开小孔,高爹爹立马就同意了。

  “没有‘达芬奇’之前,想都不用想。”程才说,动脉弹性好,一旦搭桥成功可一劳永逸;但动脉很娇贵,如果取材稍不注意,动脉就会痉挛。虽然这两年胸腔镜已做得比较多,但受视野、精细度所限,无法进行全动脉搭桥。

  “达芬奇”破解了这个困局。它不仅能自由旋转360度,还能在手腕做出向下90度弯曲的动作后,再自由旋转540度。它能精确到毫米,防抖系统能避免伤及无辜血管。

  2000年,“达芬奇”的问世宣告外科手术进入“微微创时代”。数据显示,自2006年中国引进第一台“达芬奇”,截至去年10月,国内57家拥有“达芬奇”的医院共开展手术20447例。与目前全球每年开展近50万台达芬奇手术相比,中国在“达芬奇”的应用上才刚起步。

  “价格是阻碍‘达芬奇’普及应用的根本原因。”昨天,在“达芬奇”耗材消费相对很高的心外科,记者随机采访10位接受传统手术搭桥的患者。他们无一例外地表示:“如果能用医保,我也愿意用‘达芬奇’。”

  “‘达芬奇’手术难以降下来的原因是技术和市场都被垄断了。”程才说,“达芬奇”取代前几代手术机器人,独霸市场,最新的技术在踏入市场之初都是昂贵的。

  “每年光维修费都要100万元。”该院泌外科主任叶章群教授说,“达芬奇”进入中国9年后同济医院才引进,正是出于患者接受度的考虑。让专家们苦恼的是,如果没有医保等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目前没有更好办法让价格降下来,“达芬奇”要普惠大众道路还很漫长。

  责编:李志翔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