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独家专访《长江图》导演杨超:在武汉看到长江是源头
晨报独家专访《长江图》导演杨超
记者邱晨
执导的首部剧情长片《旅程》就拿到戛纳电影节最佳处女作特别奖,“十年磨一剑”的新作《长江图》在今年年初,又成为华语片的独苗,入围第6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终还为影片的摄影师李屏宾抱回“最佳艺术贡献奖”——谁都没想到,名不见经传的42岁青年导演杨超,每一次踏出的脚步都如此坚实。
《长江图》即将于6月底与内地观众见面,昨日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杨超。令记者意外的是,这位“十年画得一幅长江图”的导演,竟然曾在武汉求学,最终考上北影导演系,而追溯《长江图》创作的源头,更是其小时候在武汉第一次看到的长江。
在柏林与金熊擦身而过
“入围已让我觉得幸运满足”
今年2月底落幕的第66届柏林电影节上,作为主竞赛单元中唯一入围华语影片,《长江图》最终摘得“最佳艺术贡献奖”,让中国影人振奋不已。但在18部影片竞逐金银熊奖的情况下,该片惜败难民题材纪录片《海上火焰》,没能拿下金熊奖,也给人留下些许的遗憾。
回忆起这次柏林之行,杨超认为,“今年欧洲的难民议题这么主流,《长江图》其实能入选已经比较惊险,因为入选比得奖难得多,要跟很多电影竞争,尤其是要跟很多华语片竞争。得不到更好的奖项,其实也是比较自然的结果,而且说实话一开始我也没有抱太大的期待。”
《长江图》6月底要在内地公映,除了普通版本,这次要做成IMAX和4K的版本,这也是以往中国艺术片不曾有的尝试,杨超坦言,这也是自己和摄影师李屏宾最先开始的目标,“拍摄时屏宾用了一句话,‘共创影像之先’,要拍传统文艺片从来没有过的美感,所以当然要去用最好的形式保留下来。”
曾在武汉补习一年
“看到长江给我非常大的满足感”
《长江图》讲述了一段发生在长江上的魔幻爱情故事,导演的镜头从上海逆流而上一路拍到宜宾,荆州的万寿宝塔入镜电影,但遗憾的是没有在武汉取景。不过导演透露,其实拍这部影片的最初起源,正是来自于武汉:“我的家乡是河南信阳,武汉是所有信阳的小孩感觉离他们最近的大城市,我小学的时候第一次被家人带到武汉,当时就看到了长江,给我非常大的满足感。”
杨超表示,由于当时高考成绩不好,自己还来过武汉上补习班:“第一年没考上大学,就到武汉铁路电视大学上过一年学,正是通过这个补习,我考上北京电影学院。”而当时教室走廊尽头就是长江,再次加深了自己对这条江的感情,“长江是母亲河,它苍茫宏大的气势让我有一种好奇感,因此对长江也更加向往好奇,而这种情感,就是我拍这部电影最初的源头。”
艺术电影本来应该小众
“不期待有类似商业片的票房”
近年来,中国文艺片票房屡屡受挫。《长江图》总投资2500万,放在文艺片中已经算是非常不错了,影片即将上映,杨超却对票房有着清醒的看法:“艺术电影本来就应该是小众的,艺术电影拿不到高的票房,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不光在国内,戛纳得奖的艺术片,票房也不可能跟法国上映的好莱坞电影相比,艺术电影不是以票房作价值目标的,也不是拿票房作评判标准,应该是两种不同的评判体系。”
“你指望观众还没有看饱吃饱商业片的时候,就产生差异化的需求,想要去看艺术电影是不可能的,观众只能在对类型片吃胀吃饱了吃腻了的时候,才可能产生差异化的需求,去寻求不一样的片子,这才是艺术电影真实的需求”。杨超坦言,自己从来不会期待《长江图》有类似商业片的票房,“但我有一些不一样的期待,以前说起中国艺术电影,是苦脏乱,今天观众对《长江图》的期待是美,这可能会带来商业上的机会。”
责编:李智恒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