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重症患者接得住街坊邻居当亲人 访一元街社区服务中心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6-05-11 06:23 来源: 武汉晚报
【字体:

  

    本报记者刘璇

  “首诊在社区,大病上医院,实现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制度作为医改重点,考量的是社区医院的诊疗技术和服务水平。在大医院做完手术面临漫长的康复过程,老百姓更是盼望有一个就近、平价、放心、持续的地方可去。近日,有读者致电武汉晚报热线报料:“街坊邻居们遇到多发病、慢性病,都会先到江岸区一元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不少从大医院重症监护室转来的危重患者,在这里得到妥善护理。”记者昨天实地探访发现,该中心40年来坚持技术与服务并举,收获了“能治病,价格低,服务好”的患者口碑。

  一个月接诊三四十例危重病人

  “社区医院只有提高自身水平,才能接得住重症病人!”中心主任向记者介绍说。

  住在四楼东头最后一间病房的毛爹爹,在这里被精心呵护了近一年。做了气管切开,全身插满管子,当时大医院医生断定出了重症监护室,毛爹爹活不过1个星期。在这里老人病情稳定,奇迹般地活到现在。昨天记者看到,昏迷不醒的老人面色红润,全身干干净净没有一点褥疮。

  81岁的毛爹爹家住后湖,去年3月突发脑出血,在大医院做了气管切开和开颅手术,虽然抢回一命,却成了植物人,巨额医疗费用让家属无力承受。儿子多方打听后找到一元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了解到爹爹的病情和家庭情况后,中心决定收下。膀胱冲洗、鼻饲管护理、气管套管消毒、翻身防褥疮……医务人员们尽职尽责的治疗和护理着老人。爹爹家里请来的护工郑钢告诉记者,好几次爹爹肺部感染半夜突然高烧,应激性溃疡大出血,得亏医护人员正确抢救,才转危为安。给爹爹做护理时,痰液经常从气管套管处喷出,溅到医护人员的身上、脸上甚至头发上,从来没有听到过一个人埋怨嫌脏。“每个月医疗费比大医院便宜多了,身上连一个褥疮都没有长。”儿子竖起大拇指为中心医护人员点赞。

  “因为‘接得住’,中心平均一个月要收治三四十例危重病人。”中心副主任于利透露,该中心曾和同济医院结成医联体,做过十多年的脑外伤急救,抢救和护理过不少危重病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门诊部主任魏厚礼是全市社区医院里为数不多的主任医师,他经常看国际先进医学文献,每周都会组织业务学习;年轻医生到中心后,他都手把手地教,带出了一批技术过硬的全科医生。

  记者在病房碰到69岁的桂东生爹爹。一周前,他骑车经过黄浦路时突然意识丧失摔倒,醒来后他舍近求远打车赶到一元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检查,浑身湿冷的老桂是吃止疼药引起的上消化道大出血,血压只有92/45毫米汞柱,心率124次,肾功能也不正常,随时可能再次休克。

  随后赶来的儿子和老伴要把他送到大医院,他坚决不走。“我在这里看了30多年的病,我信他们。”现在老桂康复得不错,已经能下地行走。

  “我们要把患者当亲人一样对待”

  记者在中心看到,病人送的锦旗挂满每层楼的走廊。一提起这里的医护人员,病人们都交口称赞。

  74岁的吴龙英正躺在病床上输液。“每次来他们都是笑脸相迎。护士打完了针,每个房间不停地转,拔针时根本不用人喊。”吴阿姨在台湾生活了40多年,2004年回汉后把家安在三阳路,身体不好的她,有个三病两痛专往这里跑。

  张顺英婆婆一大早就从古田三路赶到中心来打针。家对面就是大医院,为何非要折腾1个多小时跑到社区医院来?“除了能治好病,价格便宜,态度是真的好。”83岁的张婆婆有糖尿病、胆结石、胰腺炎等多种慢性病,她说冲着医护人员的笑脸,舍近求远来这里看了十多年病。

  “最长的铁杆粉丝跟了我们40年。”很多老街坊搬走了,生了病还是要回到这里来看病。病人们挂在口边的伍黎医生是首届“江岸区最美卫计人”,总护士长杨燕莉是“武汉市好护士”,该中心还被评为“省级市范社区医院”和“市级群众满意的社区医院”。

  “我们把患者当亲人一样对待,患者进门像回家一样亲切。”据了解,为了方便卧床病人,中心医护人员还背着药箱走家串户,每个月服务近百人,最远跑到武昌。

 

责编;张晋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