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华师硕士3年走教偏远小学 学生盼着她来舍不得她走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6-06-19 06:21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6月14日下午两点,劳四小学,杨菡走教课结束后,孩子们围着她不愿离去 记者郭良朔 摄

  郑店小学藏在离江夏城关10公里开外的一条乡间小径里。校门口右手边是一栋建于1995年的四层教学楼,左手边是1998年村联合小学留下来的双层楼房,如今也用作教室,此外,一个操场,几间功能室,食堂、猪圈和教工宿舍,构成了小学全貌。

  2013年,一位来看望杨菡的同学对她作出“警告”:“这地方,最多只能待一年。”但不知不觉3年过去了,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毕业生杨菡依然坚守在乡村学校,或许是有音乐相伴,杨菡和她学生的脸上,每天都挂着甜蜜的笑容。

  活动板房里的歌声

  6月14日的武汉是个大晴天,上午10点,气温已直逼34摄氏度。长江日报记者来到有着918名学生、48名教师的郑店小学。“杨老师在排练呢!”,有人指向“功能室”——那是几间用复合板搭成的活动板房,分别挂着“音乐室”“美术室”的门牌。

  校长汪进解释:学校即将搬迁,现在修教学楼是浪费,这几年生源猛增,只好把以前的体艺美功能室腾出来当教室,音乐课只能在这些“棚子”里将就了。

  推开门,便听到了一阵整齐柔美的歌声:几十名小学生分高中低3个声部站好队,红扑扑的小脸上满是认真,他们正在唱一首英文歌《Flying Free》,这是7月江夏区合唱比赛的参赛曲目。杨菡边用手势指挥边纠正:“口腔打开,声音竖起来。”

  歌里的一个发音,杨菡教孩子们唱了十几遍。“我觉得我有强迫症”,她说,“我会一个音一个音地纠,直到这个音在他们脑子里‘刻’下来。”合唱团学生大多没有音乐基础,40多个孩子第一次完整地唱准这首歌时,杨菡听了之后都想哭。

  仔细打量杨菡,会觉得她和大众印象中的“乡村教师”毫不沾边。1987年出生的她穿着白色条纹衫和搭配的蓝色条纹裙,梳一个时髦的高发髻,娃娃脸上妆容精致。

  农村孩子回家也能吹上几曲

  “合唱需要安静的环境,外面太吵,学生们心静不下来,没办法,只能把窗户和门全关上。”杨菡的下巴布满一层细密的汗珠,活动板房里没有空调和电扇,才20分钟的工夫,记者的后背就已湿透。排练间隙,杨菡用手给自己扇汗,孩子们也跟着一起扇。“这么苦,孩子们还是学得很高兴。”

  “我们也不怕揭短”,汪进校长说,在杨菡之前,学校从未有过专职音乐老师,音乐课通常由他科老师代班,课上不到位,也难保证质量。“以前文艺比赛,农村孩子最多就是上去唱唱歌,现在,这些乡里伢也能玩乐器了”。除了成立合唱团,杨菡还建了一个40多人的葫芦丝队。

  2014年,杨菡执教的《我是小音乐家》在江夏区优质课评选中获三等奖;2015年编排的校园集体舞《阳光少年》获江夏区校园艺术节比赛二等奖。

  把歌声送到更偏僻的村小

  乡村小学普遍缺音乐老师。3年前,杨菡开始每周去更偏僻的两所农村小学走教。5公里开外的劳四小学至今无专职音乐老师,学校只有120余名学生,13名老师,老师平均年龄是53岁。

  14日正逢杨菡走教,下午1点50分,午睡刚结束,眼尖的孩子已发现她的车:“音乐老师来啦!”孩子们揉着惺忪的睡眼从教室冲出来,把她团团围住。有孩子提了一袋栀子花送给她,说是特地在奶奶家摘的。有孩子羞怯地给杨菡送上一袋水果糖,那是他当天的零食。

  《口哨与小狗》一课上,杨菡拿着玩偶,带着两个班孩子一起随音乐踏步走,学小狗汪汪叫;安静时,孩子们手背在后方,腰挺得笔直,这种欢乐而可控的课堂氛围,是她两个学期的调教成果。“我喜欢杨老师的温柔”“我喜欢杨老师的笑”“杨老师唱歌很好听”,孩子们七嘴八舌。

  劳四小学的余校长每次都盼着杨菡的到来:“当然高兴了,学生高兴,老师也高兴,孩子们的童年也要有乐趣嘛。”他指着一名女生说:“我们农村也有有艺术天赋的孩子,这个小姑娘唱歌就蛮好听,只可惜她没机会受到音乐启蒙和专业训练。”

  杨菡和郑店小学签下的3年合同快到期了,下一步怎么打算,杨菡表示:不想走,中学不想去,城里也不想去。汪进校长宽慰她说:“如果你被调走我也不拦,不管在哪,你都是可以发光的人。”

  来自恩施的杨菡家境不错。2013年,26岁的她从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毕业。到郑店小学报到途中,路越来越难走,她的心也越来越凉。

  第一天晚上她失眠了,20多年寒窗苦读,就当了一名乡村教师?杨菡曾觉得在朋友面前抬不起头,有本科同学背后议论:读了个研究生,还不如我们没读呢!家人也着急:二姨打电话希望她去广州一所高校工作,妈妈劝独生女儿回老家,华师的硕士去家乡事业单位应聘可免试。

  但杨菡哪里也没去。她左思右想3年前汪进校长的话:农村缺音乐老师,在这里,你什么都可以放手去做。“再多的苦也没什么,我很能扛。而且,在这确实能发挥我最大价值”。

  尽管家人后来都尊重她的选择,杨菡仍对他们感到亏欠。她最不能释怀的事是去年父亲患病:当时父亲脖子上长了一个肿瘤住进老家的医院,她却因为工作,手术当天就赶回了学校。后来家人来武汉大医院,她才得知父亲患的是恶性淋巴瘤。“爸爸来武汉时我都不在,要妈妈一个人面对这样的打击。”说到这里,杨菡第一次情绪崩溃,眼泪涌出。 (见习记者占思柳)

责编:朱德华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