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退垸还湖 村民们没有二话“这时候要顾大局”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6-07-14 08:23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字体:

  没人愿意离开自己的家园,但面临选择的时候,淳朴善良的村民们用他们的行动作出了回答。请一定记住他们的付出,他们今天的付出,是为了退垸还湖,是为了生态回归。

  昨日上午10点,升华村大徐湾,7岁的徐增烈在车棚里看着爱犬“小白” ,等待家人收拾行李记者郭良朔 摄

  滨湖街方咀村,一位村民趴在谭腊平夫妇的转移物品上,防止被大雨淋湿 记者许魏巍 摄

  昨日,江夏区五里界中学转移村民安置点全部的寝室都安上了空调。 记者李永刚 摄

  方咀村党员村民方正:

  危急时刻牺牲在所难免

  “这次的损失很大,真的让我很难受。但一想到自己是在牛山湖边上长大的,做出这点牺牲也是应该的!”昨日,东湖高新区湖滨街方咀村40岁村民方正说。

  方正在牛山湖边有200亩的鱼塘,养殖有桂鱼、财鱼、螃蟹、龙虾等。鱼塘边他还种植了400余亩的苗木,种的都是棹子树、银杏、榉树等名贵品种。“苗木最高的有8米,最矮的也有2米,直径8厘米—22厘米不等。”距离牛山湖岸仅100余米处,是方正修建的3套一层平房,总计面积有600余平方米。“开了农家乐有三四年了,生意还算可以”。

  “牛山湖破垸分洪,我的这些家产基本都会被淹没……”聊天中,方正明显有些感伤。“保守估计,仅我的养殖损失估计都有几百万元”。

  不过,方正还是对未来充满信心,他说,自己是一名有6年党龄的党员,眼下自己的利益虽然受损了,但以后还可以继续努力打拼争取。“在目前这种危急时刻,就应该做到舍小家顾大家”。

  大徐湾70岁村民徐新志:

  我愿意搬,顾全大局

  凌晨3时许,龙泉街大徐湾70岁的徐新志在睡梦中被叫醒,村委会工作人员站在屋外,隔着窗子通知他们:“要分洪了,起床搬家啊!”数天前湖面水位居高不下,徐新志说,他们早已做好了准备。

  起床后,徐新志想起村子里还有几位孤老,便和几位邻居一起,帮助搬床、收拾东西,忙完之后衣服全部汗湿了,这才回到自己的家中。“都是一个村里的人,怎么能不帮忙呢?”

  徐新志家的住房建于1992年,是一栋2层高的砖瓦房,外墙的水泥裸露着,室内的陈设简单朴素。屋外的一棵柑橘树上,乒乓球大的果实挂满了枝头。

  徐新志家里有700亩藕塘和庄稼,地里的玉米、花生就快成熟了,退垸还湖后,这些庄稼将全部被淹,“说不心疼是假的,但这个时候应该顾全大局,我愿意搬。”徐新志说,“相信党和政府的话,退垸还湖是为百姓着想。”

  牛山湖渔场渔民朱培娇:

  第一个将行李搬上卡车

  1982年就开始在牛山湖渔场上班,老公去世后带着女儿一起经营鱼塘,接到转移通知后,51岁的渔民朱培娇第一个将自己的冰箱、洗衣机搬上转运的卡车。

  “旺季的时候,每天早上3点半起来巡视鱼池。看鱼有没有翻塘,增氧机有没有打开……”朱培娇这样描述自己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1986年出生的女儿孟红豆看到妈妈辛苦,放弃了学业,回渔场做事。母女俩相互鼓励,养鱼、养蟹、养虾,一年平均收入在10万元以上。

  13日凌晨,渔场里的干部敲门,告诉大家马上准备收拾东西,实施转移。

  “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大脑一片空白,实在是无法接受。这里可是有我的身家性命啊!”朱培娇告诉记者。

  不过,冷静之后,朱培娇意识到:为了大的环境,转移实在是必要的。

  朱培娇简单地和女儿沟通后,开始收拾衣服和一些随身的物品。每一件东西,都有这几十年的回忆,收拾着收拾着,她忍不住泪如雨下。朱培娇说:“做了大半辈子渔民,对生产工具已经有感情了,现在要退垸还湖,突然要离开,这些渔具今后或许用不着了,实在有些舍不得。”

  村民安慰老伴:

  “我们有手有脚,天塌不了”

  “奶奶,快走吧!”昨日9时40分许,在龙泉街升华村大徐湾,7岁的徐增烈拉着奶奶龙惠珍的手,想把她拽上爸爸驾驶的电动三轮车,去往位于升华小学的临时安置点。

  60岁的龙惠珍坐在门口的小方凳上,眼眶泛红,不愿起身。“家里东西还没清,你们走,我留在这。”龙惠珍的话令一旁的老伴徐新兵急得直跳脚,他抢身上前,掏出钥匙准备锁门。

  龙惠珍抓住老伴的手,僵持了一会,说:“我去拿条换洗的裤子就走。”然而,拿完裤子出来,老伴准备关门,她又说要拿条腰带,拿了腰带,她又想起,自己压在枕头下的100多元零钱忘了拿。这么一来二去,近10分钟过去了,老伴最后强行锁上了门。

  “这一走,家里是不是会被淹得不成样?”龙惠珍红着眼眶问老伴。这时,街道工作人员来到门口,劝说老两口转移。听完工作人员的话,龙惠珍稍稍放心了些,上了电三轮车。

  11时许,记者在安置点内偶遇龙惠珍一家,一旁的徐新兵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安置点有热腾腾的盒饭,街道工作人员照顾也很周到,他安慰起老伴:“你放心,我们有手有脚,加上政府的帮助,天塌不了!”

  83岁爹爹曾经历三次洪水

  “这次不一样,政府有办法”

  58岁的徐祥荣在大徐湾出生、长大、成家。在她的记忆里,大徐湾曾经发过3次洪水,分别是1983年、1991年和1998年。“那三次大水,虽然房子没有淹水,但是我们家的农田全部被淹了,大水消退之后,每次都要从头再来”。

  徐祥荣也多次听祖辈们讲起,1954年的洪水几乎让村子遭受灭顶之灾。“房子被冲垮了,祖辈们携妻带子,牵着牛羊,前往异地逃荒,非常的可怜。等到大水退后,才又重新回到家园。”在祖辈们的讲述中,大徐湾的村民们一直沿湖而居,湖泊养育了他们,也摧毁过他们的生活。

  对于这段历史,大徐湾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也记忆深刻。83岁的徐新礼说,失去了家园之后,只能四处流浪逃荒,风餐露宿。而如今,虽然可能再一次失去家园,可是村委会安排了年轻人帮助他和老伴儿搬床、收拾衣物,转移到临时安置点。

  “搬家的过程中,我和85岁的老伴儿没有操心任何事情,全部是村干部帮我们安排。”徐新礼说,他对政府放心,也相信洪水过后,总会有新的办法。(记者汪洋 王刚 翁晓波 刘智宇)

  安置>>>

  转移群众全部得到妥善安置

  “准外婆”放下待产女儿照顾村民

  昨天,在江夏区安置点五里界中学,女老师胡伶芳让其他老师都举起了大拇指称其好样的。

  胡伶芳今年51岁,早在一周前,已经放暑假的她就买好了到南京的动车票:在南京工作的女儿马上就要生产了,预产期就在这几天。12日晚上11时,胡伶芳接到学校电话:因为要接待安置牛山湖的100多名转移群众,所有老师明天到校上班。

  当晚,胡老师给女儿打电话:“妈妈这段时间有工作要做,不能来照顾你了,不要怪妈妈。”听了妈妈的解释,女儿也很坦然:“妈妈你不要管我了,安心工作吧。”

  昨天早上7时,胡老师准时来到学校,和其他老师一道,收拾教室、打扫卫生、铺垫凉席。为迎接转移群众做最后的准备。昨天下午5时,忙碌了一天的胡老师已经累得站不起腰来了。她说:“我的事情是小,学校的事情是大,关键时候我还是分得清的。”

  据悉,在12日晚上,江夏区防汛指挥部和东湖高新区防汛指挥部就确定好了转移安置工作预案。长江日报记者昨日获悉,除了部分投靠亲友的村民外,其余转移群众均得到了妥善安置。

  昨日下午,接到市防汛办工作安排后,市卫计委迅速调派2辆特种救护车,分别抵达东湖高新区龙泉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滨湖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待命。龙泉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滨湖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佛祖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在每个安置点派驻2名医务人员,设医疗站点开展医疗服务。(记者翁晓波 肖娟 刘睿彻 通讯员王夫之 陈宏 任家旺 陈莉)

 

责编:陈颖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