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水退到哪政府免费种子就发到哪 6500亩被淹农田及时补种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6-08-18 07:43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16日,武汉永盛丰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西平在稻田里查看晚稻生长情况 记者刘斌 摄

  本报讯(记者马振华 实习生刘玲艳 通讯员李少斌)16日上午,新洲区辛冲街永盛丰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西平巡查补种的790亩水稻,田里绿油油的水稻让他感慨万分:如果没有政府及时送来的免费种子,被淹农田就不可能这么快恢复种植。

  虽然洪灾已经过去1个多月,但是张西平种植的790亩水稻田里还残留着被淹的痕迹:田里还有腐烂的水稻,路边的小树长期被浸泡后已经枯死。张西平说,如果没有这场洪水,今年将会是大丰收。

  今年是张西平承包这790亩农田的第三个年头,往年每亩能收成700公斤,今年由于施了有机肥,每亩至少能增产50公斤以上,到7月初,水稻已经长到半人高,准备“十一”后收割。7月7日,连日暴雨致使附近一条河溃口,洪水很快将这块丰收在望的稻田全部淹没,田里一片汪洋。张西平说:“眼睁睁看着790亩农田就此全部绝收,却无能为力,只能等洪水退去。”

  7月11日,辛冲街农业中心主任洪海萍就开始准备灾后重建。该中心一边组织专家给街道的农户集体讲课,教灾后抢种的方法,一边远赴外地采购复种的水稻种子,准备免费发放给农户。洪海萍说:“哪里农田的洪水退了,免费种子就发放到位,立即展开复种。”

  22日,正在为复种种子发愁的张西平接到农业中心通知,可以去免费领种子,当天他就领到了2250公斤种子。经过一周的抢种,终于赶上了水稻补种的末班车。“如果种子再迟两三天到位,就要错过补种季,农田就荒了,那就一点损失也补不回来了。”

  现在,“永盛丰”790亩农田补种的水稻长势良好。看到被淹农田“起死回生”,张西平说,由于补种及时,如果后期顺利,每亩可以挽回六七百元的损失,大灾之后有这样的收成真不容易。

  洪海萍说,7月下旬洪水渐退后,由街道采购的6万多公斤种子陆续免费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确保农户抢种。为了保证复种到位,8月份以来,辛冲街有关部门分组到农田实地查看,确保种子用在复种中。目前查看的结果是,街道6500亩农田实现了复种。

  第三批﹃创谷﹄有望年内出炉

  第三批﹃创谷﹄有望年内出炉

  本报讯(记者张隽玮)昨日,包括市科技局在内的多个相关部门,到江汉区和江岸区调研“创谷”建设情况。长江日报记者获悉,年内第三批“创谷”有望出炉,或包含时尚、文化、老工业基地转型等诸多新因素。

  江汉经济开发区曾是老工业园区,目前经过综合改造,已有10万平方米的面积可供转型升级,为区域发展注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项目名称初定为“江汉智谷”,产业定位于智能机器人产业。另外还有服装设计制造企业爱帝集团,投入1亿元对老厂区进行综合改造,打造服装设计领域的众创空间。

  改造完成后,这里将完成从“区街工业基地”、“民营工业园”、“民营科技园”到“创新创业生态园”的转变。“江汉智谷”的另一优势在于,紧邻张公堤城市森林公园,绿色环境优势突出。

  江岸区打造的是“汉口文创谷”,独特之处是选址汉口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寸土寸金。在3年内,创业产业的动力和国际时尚元素,将注入武汉商业、里分、民俗和红色文化中,重点发展时尚艺术产业。据悉,这也是武汉首个提出发展文化与科技结合的候选“创谷”。

  今年,“汉口文创谷”启动建设,预计新建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改造完成并投入运营的有9.43万平方米。

  “创谷”计划是我市建设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的“十大计划”之一,拿出城市最好的空间,量身定做最好的政策,提供最好的配套服务,集聚力量建设。我市计划用3年时间,建成10个以上的“创谷”。

  自今年实施以来,我市“创谷”已有7个,围绕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聚焦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移动互联、智能控制、大数据应用与服务、智慧健康服务、无线互联网智能测控装置等前沿创新领域和技术。

责编:刘思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