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江城“老漂族”:城居向左,乡愁向右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6-10-07 13:16 来源: 楚天金报
【字体:

 

  在武汉,有这样一群外乡老人,他们为了跟子女团聚或者照顾孙辈,远离家乡,来汉定居。对于他们来说,子女在哪,家就在哪,但晚年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故乡,脱离了原有的社会关系,也让他们在武汉的生活总有“异乡人”之感。

  这群老人逐亲情而居,子孙的需要将他们拴在武汉,每年只能抽空回老家看看老伴儿,料理亲戚关系,他们在武汉和家乡之间不断迁徙。近年,随着武汉快速发展,对外地人口吸纳能力不断增强,“漂”在武汉的外乡老人也越来越多。

  故事

  总是想回家心里像猫抓

  自从女儿18岁到外地上大学起,刘莉华就盼着有一天能和孩子团聚,不再受分离之苦。四年前,30岁的女儿怀孕了,刘莉华在单位办了内退,赶来武汉照顾女儿、带孙子,在武汉一住就是四年。终于盼到和女儿一起生活,刘莉华心里却不是个滋味。“心里总像是有猫在抓,特别想回老家。”刚来武汉时,刘莉华觉得很快乐,女儿女婿带她逛长江逛东湖,她兴奋地参观着女儿定居的大城市,但很快,这种兴奋就变成了无聊和落寞。“有时候一天都和别人说不到几句话。”刘莉华说,自己乡音重,在小区遛娃时跟人聊天很费劲,别人往往听不懂她在说什么,这让她很沮丧。

  自从有了微信之后,刘莉华经常和老家的朋友视频聊天,往往一聊就是个把小时,她说,虽然在武汉也认识了几个新朋友,但总感觉生分,还是和老家处了大半辈子的朋友聊得来。

  语言不通,没有朋友,女儿女婿工作又很忙,这让刘莉华陷入孤独,对于一辈子没离开过贵州老家的刘莉华来说,这是一种陌生的体验,“有时候特别想回去住上几个月,但娃离不了人,想把娃带回去养,女儿女婿又不同意”。

  和老伴分居两头都牵挂

  人都说“年少夫妻老来伴”,来武汉的这几年,刘莉华对这句话算是有了深刻体会。

  刘莉华老伴上有90岁老母要照顾,不能和她一起来武汉,老两口不得不过上了“异地分居”生活。“以前一起过日子吧,没觉得谁离不了谁。”这几年,刘莉华和老伴每年相聚的时间才个把月,结婚三十多年,老两口从来没有这么分开过。

  在武汉,刘莉华总惦记家里的老伴,“他这人顶不会安排生活,吃来吃去就会买那两样菜,有时候就吃一个菜,炒一大碗,连续吃好几顿。”刘莉华的女儿曹倩告诉记者,她心里头知道爸爸和妈妈彼此惦记,“刚来武汉的时候,他俩几乎每天都要打电话,电话拿起来就放不下,虽然我妈嘴上不说,可她心里想我爸呢。妈妈从老家回来,会念叨爸爸的气色不是很好,看上去老了。”

  刘莉华就像是“候鸟”,每年在贵州老家和武汉之间迁徙,“在武汉,就操心家里的老头儿,怕他吃不好穿不好,怕他生病了自己扛不告诉我们。”一回到贵州老家,刘莉华对武汉的小孙子又是想得不行。

  回去两三次乐得像孩子

  贵州人喜欢吃凉拌鱼腥草,到了冬季,刘莉华几乎每天都要拌上一大碗,顿顿都离不开。但到了武汉后,她发现附近的超市和菜场根本就不卖这个菜。

  在武汉,虽然啥都不缺,但刘莉华总觉得吃得不痛快,“菜场没有活鸡卖,都是杀好的鸡,炖汤都不香”。

  刘莉华一家住在南湖一个小区,小区外地老人很多。每天下午,小区的凉亭都会有几个老人打斗地主,刘莉华每天早上把娃送到幼儿园,然后买菜、打扫卫生、洗衣服、做饭,中午午睡过后,就会带个小板凳去看他们打牌,“四个人打牌,看牌的有十几个。”刘莉华告诉记者,除了看电视,这几乎是她在武汉唯一的娱乐了。

  每年老伴、婆婆过生日,还有清明节,刘莉华都要回老家,往往是回乡半个月前,刘莉华就开始期待,“总跟我念叨,要给爸爸带点什么回去,要回去干什么。”曹倩告诉记者,母亲总是早早地把行李收拾好,叮嘱自己把票买好,“第二天要回去了,她能高兴得头天睡不着觉,就像是要去春游的孩子。”

  偶尔刘莉华念叨家乡的好时,女婿会开玩笑说,贵州可真是宇宙的中心哪。刘莉华想,可不是呢,金窝银窝,都赶不上家乡的老窝啊。

  动态

  “老漂族”逐年增多

  在武汉,像刘莉华这样离乡背井来支持下一代的老人数以万计,尤其是在刚需人群入驻的新小区,如武昌南湖、汉口后湖等地,“老漂族”数量逐年攀升。

  今年六十的李顺芹原本在湖南带孙子,去年儿子工作调动到武汉,她和老伴儿也随着一同来了武汉,在后湖一小区买了房子。她告诉记者,每天出门晒娃,总是能碰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老人,“有广西的、辽宁的、湖南的、福建的……”

  除了在他乡的不适应,婆媳生活矛盾、教育理念差异等等家庭矛盾,也是不少老人要面对的问题。家住沌口的刘老爹和老伴,从山东老家来汉生活了10年,把孙子带到上三年级。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刘老爹和儿子屡屡争吵,最近更是吵得不可开交,最后的解决方案是在同小区给刘老爹和老伴租了个房子,拉开和儿孙生活的距离。不过,刚搬出去的刘老爹怅然若失,“以前家里一大摊事要管,现在只用管接送娃和做一顿晚饭了,突然闲下来很不适应”。“都说老人带娃的身份好尴尬,说是主人吧,说了都不算;说是客人吧,啥活都要干;说是佣人吧,工钱没得赚。”一个育儿微信公众号这么形容老人带娃的角色,而这种角色的尴尬,又加剧了老人在异乡的漂泊感。

  声音

  让“老漂族”老有所乐

  在武汉生活了五年的刘婆婆认为,老人改变自己的心态也很重要。刚来武汉时,刘婆婆也觉得很难适应,今年在女儿的支持下,她上了老年大学,每周去上两次,“拉拉二胡,跳跳扇子舞,认识了很多跟我一样在外地生活的朋友,大家一起聊聊天,约着一起出去逛逛,就没那么孤单了”。闲不住的刘婆婆还在家里阳台上种了满阳台的蔬菜,辣椒、茄子、西红柿、丝瓜……

  有人分析,子女要老人来帮带孩子,除了经济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陌生人缺乏信任感、安全感,不放心把孩子交给保姆带,这是整个社会的系统工程,提高诚信度,加快让育儿养老社会化,让年轻人能安心上班,老人也可以自由选择在哪里生活,如何养老。

  武汉大学社会学专家尚重生教授认为,“老漂族”的出现,是不可逆转的社会趋势。“快速的城市化导致传统乡村社会的消亡,熟人社会的解体,越来越多的人要到城镇、大城市来生活,这一群体的出现是必然的”。

  尚重生认为,关注这个老人群体,需要相关政府部门、街道、社区的共同努力,“比如说把小区的老年人组织起来,上上课,如养生课堂、科学育儿课堂等等,让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其次,子女要懂得关心老人,对老年人要知冷知热,在相处中相互理解和包容,多陪伴老人,了解老人的需求,还可以尝试帮助父母在异乡搭建人际关系,或者在武汉找到一些家乡的美食,让老年人不在家乡像在家乡;第三,老年人也可以活到老学到老,包括学习适应陌生的环境,只要还能思维,老年人就应该保持学习,这也是对抗孤独的一个重要办法。

  ( 记者曾茜、曹大鹏)

责编:刘思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