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改造最大限度留住原住民 留住中山大道的文化传承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6-10-08 07:45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丈夫陈良、妻子黄望香,夫妻俩在永康里39号住了半个多世纪记者彭年 摄

  

  徐启讯身后的这个铺面位于前进五路61号,是他父亲在1946年买下的 记者彭年 摄

  

  陈新连住在慎源里3号的老房子里 记者许魏巍 摄

  今年底,中山大道将涅槃重生,许多原住民仍将安居于此,与烟火气十足的里份、铿锵不变的乡音一起,共同构成复兴的中山大道街区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成就一部鲜活的城市史。

  目前,中山大道改造工程正在紧张施工。根据《中山大道街区复兴规划》,沿线里份住区将采取整治提升与更新开发的措施,着重改善居住环境,创造条件最大限度留住原住民。

  近日,长江日报记者采访了几位中山大道沿线的原住民,他们纷纷表示,随着中山大道改造的推进,记忆中的水塔回来了,老汉口的风味越来越浓郁,生活环境越来越好了。

  就想在老房子里住上一辈子

  记者刘元聪 通讯员朱素芳 夏惠秋

  71岁的陈良在中山大道周边住了一辈子。如今,在花楼水塔街永康里39号这栋近百年历史的砖木老屋里,陈家三代同堂,其乐融融。

  陈良和老伴黄望香说,在这房子里住了大半个世纪,房子老了,感情也更深了。

  就想在老屋子里住上一辈子

  小时候,陈良住在民众乐园背后的贤乐巷。“那是民众乐园最热闹的时候,我每天牵着陌生人的衣角,检票者也不知道我是谁家孩子,就这么混进去了。在里头一呆就是一整天,尤其喜欢看武汉杂技团的杂技表演。”

  大约是1955年,陈良在工商联工作的姐姐被安排到永康里居住。这里便成了姐姐的婚房。1957年左右姐姐搬走,陈良便和父母一起住到这里。“那时候,这可是周围最好的房子,朋友们都羡慕我。”

  始建于1922年的永康里建筑群,砖木年代久远,房子均为两层。黄望香带着记者拾级而上,每走一步,老旧的砖木都发出低沉的咯吱声。

  走上二楼楼梯后,右手边便是四家人共用的“堂屋”。陈良说,过去街坊们家家户户都很熟悉,一到吃饭时间大伙就把桌子摆在堂屋里,边吃边聊。“如今,老街坊们大多搬走了,目前住户绝大多数都是附近做生意的商贩,相互往来也就少了,堂屋就变成了大伙堆放杂物的地方。”

  堂屋的四角,是四户人家的入户门。走进黄望香家面积29.7平方米的屋子,映入眼帘的全是老家具。“这还是我们结婚时打的家具。”黄望香笑着说。陈良指着墙上一处加固的痕迹告诉记者,两年前江汉区曾对房屋进行过加固。

  尽管房屋年代久远而老旧,但老两口从没想过买房搬走。陈良说,没钱是一方面,自己在中山大道住了一辈子,也确实不愿意搬走。“如果未来政府部门能对房子再次翻新加固,就更好了。”

  交通的变化折射生活剧变

  老两口对于中山大道的记忆,与交通的改善息息相关。

  陈良曾在老通城附近的元件车间做了几年学徒,1961年进入远在关山的湖北电机厂工作。此后他参军到部队,在贵州修铁路时,左眼不慎被炸失明,转业后又回到原单位。

  黄望香是66届的正牌高中生,上山下乡后回到武汉,进入位于古田二路的武汉冷柜厂工作。

  自打住进永康里的屋子,陈良便开始跑月票上下班。那时,他每天都要步行江汉关码头去坐轮渡,再到大东门去转15路公交车去关山。“每天上下班用在路上的时间超过3小时。”

  1973年两人结婚后,两个孩子先后出生。为了白天能照顾孩子,陈良只得申请每天上夜班,黄望香晚上下了班再回家“换手”接管孩子。1975年,经历了两年艰难的昼夜颠倒的日子,陈良实在熬不住,也申请调到了黄望香的单位工作。

  “尽管路程近了许多,但出行的条件依然艰苦。”黄望香回忆,那时中山大道上只有6点到8点半的“高峰车”开往古田一路,而古田的工厂特别集中,“每天上班都像打仗,我俩一人抱着一个孩子,拼命地朝上挤。久而久之,售票员都认识我们了,他看我们抱着两个孩子不容易,会提前用售票包帮我们占个座位。车一到,我们先把孩子从窗户递进去坐上座位,我俩再甩开膀子朝上挤。”

  那些年,两口子整天为了生活奔忙,尽管中山大道日新月异,却难有闲心游乐。“但慢慢地,通往古田的公交车开通了,上班变得越来越方便了。”

  近年,随着地铁的开通,老两口的出行方式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只要有闲暇,我们就会出门去看看老同事、老战友,往北到常青花园,往南到关山,2号线轻松直达,别提多方便了。”而眼下家门口的中山大道又变了模样,陈良充满了期待。

  亨达利修表技师准备再买套二手房

  父亲置办老宅养活一家9兄妹

  记者刘元聪 通讯员朱素芳 夏惠秋

  62岁的徐启讯,是江汉区花楼水塔街联保社区街坊四邻中颇有名气的修表技师,如今居住在兴业里,经营着一家修表店。

  在中山大道周边住了一辈子的他自豪地说:“咱们徐家在这一带绝对称得上大家庭,算得上是最早的街坊,至今在附近走上一圈,还总能碰上许多老熟人。”

  50平方米老宅养活9个兄弟姐妹

  在徐启讯的记忆中,小时候的前进五路,其热闹程度比如今更甚。

  徐家的老宅,就在前进五路61号,总共50平方米,“听父亲说,是在1946年用三四十两黄金买的。我们兄弟姐妹9个先后出生,我排行老7,全家人都住在这栋屋子里,热闹得很。”

  徐启讯的父亲便在前进五路上做牛肉面生意。“那时候,父亲每天要煮一大缸面汤,卖到中午就卖完收摊,生意红火得不得了。”

  父亲能干会挣钱,家里条件也好,小时候的徐启讯最爱的就是买上一张票,到民众乐园一玩就是一整天。京剧、汉戏、楚剧、魔术……样样都是那么吸引人。

  好日子没过多久,父亲去世了,家里顶梁柱倒了。徐启讯去民众乐园的频率变成了一个月一次。“房子慢慢老了,我们姊妹伙的就在地上打地铺,逢到刮风下雨屋里又漏风又漏雨,苦算是没少吃。”

  在前进五路,像徐家这样的老屋子还有不少,但其房屋性质几乎都是公房,唯独徐家的屋子是有两证的私房。大约15年前,这栋老宅被纳入危房改造就地重建,盖起的新楼房一楼门面归属徐家。如今门面出租做着服装生意,收益兄弟姐妹大家分。

  徐启讯感慨地说:“父亲留下的这栋老屋子,不仅养活了我们9个兄弟姐妹,至今还在给我们做贡献。”

  修表技师见证繁华剧变

  初中毕业后的徐启讯,因为在农场劳动时表现不错,被分到财贸系统,在中山大道上的老字号钟表店亨达利站柜台。“那时候,都说‘钟表照相一枝花’。能进入家喻户晓的钟表名店亨达利,是件很牛的事。”

  站了10年柜台后,徐启讯用业余时间学会了钟表构造、拆装等基础知识,终于拿起拈子开始修表,并在1995年拿到钟表技师职称。

  在中山大道上工作生活了几十年,他见证了这条街上的繁华剧变,历历在目。“小时候路上没车,我们就在路边看人说水浒、摔跤,我们用木板和铁蛋自制溜冰鞋,或是到江边游泳,变着花样地玩;那时候看着水塔,觉得那是比天还高的建筑,一分钱一担子两桶水,周边人吃水都靠他,慢慢地,周围建筑全都比他高了;过去,品芳照相馆、时代钟表、蔡林记、香港理发厅,都是红火得不得了,武汉三镇的人慕名而来,但后来慢慢地也都萧条了,最后变成了大洋百货;记得路边许多家国营绸布店,慢慢都被遍地开花的私营布匹店和服装店取代;国营的华康副食店,那是我们过年过节最爱去采购的地方,终于也被货品更齐全购物更方便的超市代替了;小时候大概欠油水,虽然近在咫尺,还是偏爱小桃园的鸡汤和四季美的汤包,现在吃饭还就怕油水太厚了……”

  如今,徐启讯的女儿已经在美国深造读研,他却依然守着兴业里的门面,继续着老本行。他说,自己现在落脚的房子是租的,未来也准备再买套二手房。“但无论如何,肯定不会离开我生活了一辈子的中山大道。”

  老人期待家门口越来越美

  中山大道怎么看也看不够

  记者李婷

  9月30日上午,在中山大道大智路段,88岁的老人陈新连站在马路边,看着正在加紧改造的大道,眼里闪烁着期待的目光。约摸看了几分钟,她步履蹒跚着往家的方向走去。在中山大道旁住了51年,陈新连见证着这条百年老街的点滴。

  陈新连说,看了一辈子中山大道总看不够。年轻时,去外地探望老公要经过中山大道到大智门火车站;平日上下班,也要从中山大道穿过;吃过中山大道上的老通城豆皮,见过有钱人家的太太到长生堂理发;看着中山大道五芳斋做成老字号……

  尤其是今年,得知中山大道改造,她更是期待,“这真是为老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这条老街改造好了,以后车好跑,人好走,看着多漂亮”。

  漂亮房子越来越多 “外国造”变“中国造”

  1948年,陈新连随家人从河北南下武汉,住在球场街附近。初回武汉,那时中山大道在她印象里很模糊,只偶尔去火车站时要绕过一段。1954年大水过后,陈新连与丈夫一起从广州回武汉,在火车站下车后沿中山大道走回家。那时她第一次对这条街有了印象。“路不宽,路面上全是泥,两边多是砖瓦房、砖木房,还有不少破破烂烂的板皮房。走一段,偶尔出现几栋四、五层楼的高房子,修得大气漂亮,多是外国人早年在这里建的洋行、公寓。路两边也有卖东西的铺子,门脸都不大。马路中间还有挑着担子卖菜、卖小商品的人,其间穿行着载客的人力三轮车”。

  1965年,随着工作变动,陈新连搬到宝成路慎源里,每天与中山大道“低头不见抬头见”,看着这条老街变长、变宽,变得更加繁华。

  陈新连记忆里,早期的中山大道没这长,是合并了几段路才变成今天的模样。且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又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中山大道进行修整、加固和加宽。“原来没有人行道的,后来加了人行道,人、车走起来更方便”。

  陈新连对马路两边的店铺记忆犹新,吃过大智路口老通城的豆皮,看着五芳斋从一间小铺做成了大门面,荣宝斋里往来的都是有脸面的人,长生堂师傅做的头发越来越时髦。但她印象最深的还是马路两边漂亮的房子越来越多,而且由早期“外国造”变成“中国造”。“以前好看些的房子都是外国人建的,但现在这些高楼大厦都是我们自己建的了”。

  说起这些变化,她滔滔不绝。不过她最期待的还是马上改造完的中山大道,“听说建好以后更漂亮大气,还要修步行街,方便游人休闲玩耍、整条路看起来更加美观,住在旁边环境也更好了”。

  居住环境变好,沾了中山大道的“光”

  中山大道改造,实施了绿化景观提升、建筑立面整治和商业业态调整等一系列综合改造措施。为配合中山大道改造,沿线老房子、老店铺也进行了整修。沿线居民生活环境也得到极大提升,陈新连也享到了“改造福利”。

  陈新连现在住在慎源里3号,1965年她刚搬来时住的是一间小房,房子另一边紧挨公共厕所。“公共厕所搬来时就有,以前是板坯房,后重新用水泥修建。原先这里又臭又脏,味道一个劲儿往家里蹿,现在有专人管理清扫了,每天打扫得干干净净,家里一点味儿也没有”。

  中山大道改造期间,沿线老房子、老里份也进行立面粉刷、改造。陈新连是独居老人,膝下无儿无女,江岸区大智街道先锋社区的工作人员经常上门探望她,了解她的需要。前段时间,社区工作人员发现她房子靠厕所一侧的铝棚漏水。借中山大道改造之机,街道和社区帮她将铝棚边沿的铝条进行了更换,并将墙面浸水的地方重新粉刷,解决了老人一直以来的困扰。

  说起这,陈新连眼泪直流,“这真是沾了中山大道的光,要不是社区帮忙整修房子,我自己哪有办法。活到这把年纪,享受到国家这些好政策,真是我的福气啊!”

责编:王玉涛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