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世田来汉讲敦煌故事 武则天原来是位“造字达人”
(记者 徐颖 通讯员 刘虹)“网络成语”常给人惊喜,像“喜大普奔”“人艰不拆”,富有意味。那么用网络思维造字呢?比如“人”变成了“一”字和“生”字的叠加,“一生”字也很形象嘛!但很多人不知道,这样的字并不是今天的网友造出来的,它们是一千三百多年前一代女皇武则天推行的。
昨日,国家图书馆展览部主任、敦煌遗书研究专家林世田做客湖北省图书馆“长江讲坛”,在讲述敦煌遗书中的国宝故事时,他向武汉市民展示了武则天这位“造字达人”的奇思妙想。
林世田介绍,武则天在位期间,主导创造了一批新文字,后世称之为武周新字。专家通过对现存敦煌遗书进行测查,得到了武周新字17个。
今天人们比较熟悉的,是“曌”字,这是武则天给自己选的名字。“日月当空”即为“曌”,霸气的女皇范儿可见一斑。
女皇帝的霸气远不止此。比如“国”字改成了“圀”——四面八方都在自己掌握,万丈雄心似乎也浓缩在这一个方块字之中。林世田说,现在日本一些寺院中还沿用着“圀”字。
有些字显示的,则是武则天的直爽和率真。她定义的“臣”,就是“一忠”,只对一个人表忠心;她眼中的“地”,就是“山水土”的结合;她理解的“人”,就是“一生”,难怪有些市民听了觉得,女皇对生命的理解还挺有文艺情怀。
在武周新字中,不仅有会意字,而且创造者还重新发明了一些象形符号,比如日、月、星,都是在一个圆圈中进行不同的图案处理,“天”字就颇有意趣,一道弧线介于新字中间,让人想起“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诗句。
不过,公元704年,随着武则天去世,这些新字也随即废止,除了极少数字沿用至今外,大部分新字都没有流传。看上去还有点“萌萌哒”的新字,为什么不能加入到方块字的阵营?林世田解释,武周新字失败的原因在于违背了汉字由繁到简,由象形、指事、会意向形声转变的发展规律,不利于民间书写普及。但他同时表示,这批前后行用了15年的武周新字,为后世做历史研究留下了宝贵财富,是敦煌遗书断代的重要标准。
责编:李莉莉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