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创新社会治理成效显现 街道社区沉下心来优化服务
(记者李咏 通讯员刘金峰 张晨子)印制社区黄页发放到户,上面网罗管道维修、快递、家政等便民电话,让居民不用出门就能享受到便捷服务;行政执法事项下放到街道,城管、工商、食药监等部门的执法人员由街道统一调度,接到投诉后,联合执法队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处理,避免了以前力量分散、多头执法、协调不畅等问题……
去年11月,我市就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集中出台“1+10”系列文件,加快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近一年来,我市多城区推出多种改革举措,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高管理水平,取得良好的治理成效,获得居民赞誉。
青山区钢花村街116社区网格员(左)给居民袁克国(右)送去社区黄页 记者 李葳 摄
武昌区
取消街道招商引资指标
干部腾出精力为企业和居民贴身服务
上周五,武昌区首义路街机关干部陈光明来到千家街社区第七、八、九网格,与网格员一起巡查。
陈光明是街道区域发展办公室副主任,这三个网格是他的“责任田”。去年初,街道要求所有机关干部都必须到网格任职,担任“街道驻网格干部”,每周抽两天时间到社区上班,或巡查、或协调解决问题。
“以前,我们根本没时间与社区打交道。成天都在搞招商,完成经济指标。街道领导很多时间也围绕招商在转。”陈光明介绍,以前自己所负责的部门叫“经济发展部”,工作重心自然在经济上。去年,武昌区开展社会治理创新,取消了街道招商引资指标,街道干部从繁琐的招商工作中解放出来,腾出时间和精力真正沉下心来,投入到公共管理和服务中。
不招商了,干什么?首义路街党工委书记张金秀说,街道干部的工作重心转向优化公共服务。一是服务企业,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服务居民,为居民提供优质的生活环境。
招商指标取消了,增加了服务企业考评。街道定期对企业上门服务,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和存在的困难、诉求,及时帮助解决。辖区企业爱尔眼科因为卫生垃圾问题,与周边居民发生矛盾。街道协调区城管委清洁队及时清运,加强清扫保洁和消毒。
服务居民则成了街道干部的一道“必修课”。除了到网格任职,干部们还要到社区报到,进社区兼职党组织委员、党小组长或中心户长领岗,认领群众的微心愿,结对帮扶困难群众。街道为此建立了管理办法,设置了“赴社区报到卡”、“联系服务责任卡”、“领岗任职服务活动情况反馈卡”。
为了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市、区每年给每个社区安排20万惠民资金,增设健身器材、休闲桌椅、楼道椅等。社区还引导居民开展多元共治,加强小区物业管理,引入专业社会组织,为居民提供贴身服务。
张金秀说,取消招商引资和经济考核指标,并不意味着不抓发展。只是定位和角色发生了变化,更侧重服务。服务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还要拓展发展空间,支持创新创业。街道正在积极运作大学生创业空间和微创空间,扶持一批创新创业服务项目和团队。
青山区
钢花村街建“15分钟便民服务圈”
社区黄页网罗上百个便民电话
昨日,家住青山区钢花村街116社区的张爹爹出门遛弯,回来时才发现钥匙没带。他敲开隔壁邻居的门,找他们借了一份最新的社区黄页,一个电话,正规备案的锁匠5分钟后就来了,张爹爹顺利进了家门。
这本社区黄页为A4大小,17页的内容,几乎包括了居家生活服务的方方面面:管道维修、电话订票、购物送货、医疗咨询、法律咨询、快递、家政等等,还有社区各类文艺团队、志愿服务团队联系方式,全是最贴近居民生活的项目。张爹爹说,社区黄页就是一个“掌中宝”,小小黄页中的上百个电话和地址信息,让大家不用出门就能第一时间享受到便捷服务。
116社区党委书记徐成松介绍,作为全区创新社会治理的试点街道,钢花村街将社区黄页作为“15分钟便民服务圈”建设,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有效载体。全街12个社区党组织精心挑选,印制了12个版本的社区黄页。为保证信息准确、及时,社区每年都会更新一次黄页,比如商户变动、公交变更等,以免信息过时,误导居民。
他说,除了社区黄页之外,社区还对周边商户进行摸底,择优选取20户商家签订爱心联盟服务协议,要求商家对困难人群给予打折、上门为老人理发、免费为老人送货等。社区将这些商家名称及联系方式印制成“钢花生活汇”发到居民手中,年终对“爱心联盟商户”开展民意评比,对于服务不好的商户坚决撤换。
据了解,钢花村街今年打造“互联网+社区黄页”,将“社区黄页”与“党建引领创新社会治理”和社区“网格化”建设相结合。新的黄页将社区网格、网格员和网格支部书记电话、微信等联系方式公开在社区黄页上,方便群众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间能联系到本网格员,也方便网格员建立起自己的网格微信群,实时为居民提供服务。
钢花村街相关负责人说,网格员每天上门入户时将黄页、爱心卡送给居民,让居民掌握社区黄页并会使用,遗失后要及时送上门补换。在网格员日巡中,也会随时摸底黄页中商户信息是否发生变更,为辖区居民、特困户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
江岸区
刷黑道路疏通管网新建游园
淌湖村环境变敞亮获居民点赞
“几个月前,这儿还是个大垃圾房,旁边一个明渠逢雨必涝,一到夏天,尽是恶臭,大家都捂着鼻子走。你看现在成了个小游园,这再不是以往的城中村啰。”昨日,带着8个月大的孙子,吴婆婆由衷感叹淌湖村的变化。
半年多前,淌湖村还是远近闻名的“泥巴村”、城中村“脏乱差”的典型。它衔接着后湖、百步亭、二七三大居住辖区,外来人口多,人流、车流量大。且因历史原因,存在违法建筑多、安全隐患大、环境卫生差、公建配套不全等诸多问题,引发周边居民投诉不断,虽然多次整治,但治理效果差强人意。
今年初,在后湖街道指导下,村里实施多元共治,组织村委会、村务监督委员会、驻村单位、社会团体、村民代表、流动人口代表以及利益相关方,建立起多元参与的村级协商议事制度,共同商议解决村级管理上的难题。
生活污水直排的淌湖村明渠,以往是名副其实的臭水沟。在淌湖开超市近10年的张女士家靠近铁路,房屋地势低洼,每逢大雨“受灾”严重。街道有效合理整合水务、城管等多部门的有效资源,组织专业队伍对下水管网进行全面疏通清理,并升级改造,即便出现堵塞,也能很快得到快速疏通。“往年下雨都要抢险,现在村里把路修好了,管网疏通了,再不怕雨了。”张女士说。
摘掉“脏乱差”的帽子,成为多元共治的目标。街道、村委会出台一份环境立体整治方案:刷黑村湾道路,规整空中管线,规范门面招牌,净化油烟排放,新建绿色游园。
为彻底改变道路面貌,后湖街道投入400万资金,对全村29条、总长2720米的村湾道路,全部进行了修复、硬化和刷黑;投入18万元,为百余户村民更换新型家庭式油烟净化设备;率先在淌湖二村建立江岸首个集防火、灭火和处置突发事件等多种职能于一体,实行24小时全天候执勤的“微型消防站”;组织专业队伍对下水管网进行全面疏通清理,实现了污水排放通畅,基本消除了逢雨必涝现象;临街店铺店外作业、出店经营、机动车违停也在村内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29处新建花坛、400余平方米绿色小游园,并设置了全民健身器材。
曾经密如蛛网的电线、网线在村内已不见踪影,村湾街巷的天空变得敞亮开阔。面对居住环境的变化,居民们纷纷点赞。与此同时,一纸《淌湖村环境文明公约》也正式出炉,街道与村、村与村民、村民与租户共同承诺:有序经商不乱摆乱占,讲究卫生不乱扔乱丢,规范广告不乱贴乱画,文明驾车不乱停乱放。
出行便捷,生活配套提升,生活质量也得到显著提升。这些变化,感受最直接的是生活在淌湖的居民。“现在附近村子的人说起我们,哪个不羡慕?”村民老罗得意地说。
硚口区
城管工商执法人员由街道统一调度
接到投诉第一时间联合执法处理
“一个电话打过去,没想到不到十分钟来了一个联合执法队,不仅解决了占道问题,而且还查出了无证经营,存在食品卫生问题。”昨日,硚口汉水桥街袁家台小区居民陈玉梅说,后来打听才知道,该区在创新社会治理时,梳理出350项行政执法事项下放到街道,涵盖市容环卫、城市绿化、市政、违章搭建、油烟扰民、工商行政、环境保护、餐饮服务等领域。
前不久,陈玉梅路过皮子集贸市场,看到不少经营者出店经营,导致过往行人通行很不方便。于是她电话投诉到街道,而就在陈玉梅投诉的同时,街道网络平台还收到社区网格员发来的此处存在无照经营和食品卫生问题的视频。
汉水桥街副主任、综合执法办公室主任李荣胜立即召集驻街工商、城管、食药监等执法人员赶到现场处理。城管执法人员负责处理占道经营,工商执法人员对无证经营户下达处理文书,食药监执法人员对食品卫生存在问题商户责令停业整改。
“以前像处理陈玉梅这样的投诉,街道因为没有执法权和执法人员,只能向相关的城管、工商、食药监、公安等部门反映,请求协助处理。”李荣胜说,这样无法做到及时、彻底处理。而现在城管、工商、食药监、公安等执法部门的执法人员下沉到街道,街道有权统一调度管理。这不仅解决了及时处理,而且也解决了以前力量分散、多头执法、协调不畅、重复处罚等问题。采访中,居民对街道的执法能力,处理速度纷纷点赞。
该区结合实际推行创新街道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将农贸市场、住宅小区综合管理等群众反映强烈,街道做得了、干得好的350项行政执法工作下放到街道,使街道更好地服务居民,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接到投诉能第一时间迅速组织执法人员进行处理。
据该区创治办介绍,今年以来,全区11条街道共开展各类综合行政执法472余次,解决涉及多部门、难执法的疑难杂症315起,有效化解了一批群众反复投诉、重复投诉管理难题,群众投诉量与去年同期下降42%。
责编:江尚骏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