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武汉这个修鞋匠也想搞点个性 有花有书有名言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6-10-23 14:59 来源: 楚天都市报
【字体:

  

 

  汉口江汉二路与汇通路的交汇口,何世友的修鞋摊总能吸引路人眼球——一束色彩丰富的塑料花,与整齐排成一溜的各式鞋底子,相映成趣。“这些花的颜色都是我仔细挑过的。”何世友说道。他戴着老花眼镜,而花朵边“大型修鞋基地”的手写招牌,更强化了这种喜感。

  “三年前我刚挂这个招牌的时候,别个都笑我,说一个摊子也算基地?”65岁的何世友使劲一挥手,“可我就是想要搞点个性出来!”

  

 

  一个修鞋不忘插花的人

  何世友1951年生,黄冈人。从家乡到武汉,他一直在皮鞋厂做工。1984年单位倒闭,为了谋生,他在汇通路和江汉二路的路口附近摆起修鞋摊。“我算是一辈子跟鞋子打交道。”他说。

  每天早上9点,他准时出摊。第一件事是认认真真把花插好。“我最开始用过鲜花,但一下子就蔫了,放不久。后来,一个在这附近扫马路做清洁的婆婆,捡了一些塑料花、绢花给我,我就把它们洗干净用上。你看,是不是蛮好看?”何世友的语气里带着点得意。

  细看何世友的摊,还真跟普通修鞋摊不太一样——除了有花,有“大型修鞋基地”这样霸气的招牌,还额外多了些“仪式感”——各种样式的鞋底,被他码得整整齐齐;大大小小的鞋跟钉,也按体积、材质排排坐,被他摆成花花绿绿的一盘;各种修鞋工具他都分类归置,小钉子小搭扣也用小铁盒分别装好。新新旧旧的物品在一起,竟然被他整出了些美感来。

  他身上的白色T恤,尽管已经洗得起毛,但干净平整。头上的小帽,帽檐细细卷起,成天坐在马路边,也没有一点灰尘污渍。

  这一身整齐的装扮,可以随时去喝茶啊。他笑了:“仪表整洁,这是我从小的习惯。我家兄弟姐妹,自从开始去上学,如果哪天早上出门时衣领子没翻好,我父亲就会直接上来一巴掌。他总说,去上学要有个去读书的样子!”

  有人来修鞋,何世友会马上变严肃脸,认真端详鞋上破损的地方,从各种修补方式里选出一种,估算一下需要花的时间、工序,然后开价。

  来修鞋的人多吗?“现在的人是比以前富裕一些,但是也还没到东西旧了直接甩的地步,大部分人还不至于这样。何况鞋子修一下,能多穿好些时,怎么不好咧?”对自己的“事业”,何世友很自信。

  

 

  一个对顾客“裹筋”的人

  对自己的手艺,何世友也很自信。

  一个穿着套装的女士,急急走到鞋摊来,“我这急着去开会,鞋子坏了,您给看一下?”

  何世友递给她一双拖鞋,接过她换下的高跟鞋,翻过一看,原来是右鞋跟底下的鞋跟钉掉了,“要换一副啊,我给你换个软的吧,你现在这种走路会嗒嗒响。”

  “对对,走路蛮响!”对方听得直点头。

  何世友弯腰从一个袋子里翻出一块鞋跟钉材料,比了比,觉得颜色差异大了,又换了一块。然后,他按鞋跟形状麻利地剪出一副新鞋跟钉,用小木签在鞋跟里打个桩,涂上胶水,把新鞋跟钉粘牢,再从一个小铁盒里拿出几颗小钉子,一颗颗认真钉上。接着,他用刀修整鞋跟钉的外形,让它跟鞋跟完全贴合,最后用小锉子和砂纸认真打磨。

  “我在这附近上班,只要鞋子出问题,就直奔这里。”修鞋的女士姓陈,家住武昌徐东,有时候会从家里带鞋过来修,因为“老师傅做事蛮认真”。

  这边眼看完工,一个小伙子过来了,“师傅,我的鞋底裂了,换一个多少钱?”

  何世友伸头往他脚上看。“不是我脚上这双,鞋在家里。”小伙说。

  “那你得把鞋子带过来。”何世友说,“我看到东西,才晓得该收多少钱。”

  “修个鞋怎么这‘裹筋’咧?你说个价就行。”小伙很不理解。

  陈女士忍不住帮忙解释:“老师傅是要看你的鞋子用什么材料,要怎么修,不同东西价格不一样啊。”陈女士向楚天都市报记者直夸何世友,讲诚信,不蒙人,“比如一只鞋要重新补线,如果预算一圈只补了半圈,他就只收半圈的钱,绝不会多要。”

  “金钱如粪土,诚信值千金。”何世友一边说,一边伸手指了指鞋摊墙上的一块纸板,那里有他亲手写下的“摊训”:真诚理智的朋友是无价之宝,我愿我日日有桃园之拜。

  

 

  一个酷爱读书的人

  何世友说起修鞋的门道,很自信;说到家人,夸老伴很贤惠,儿子很懂事,工作也努力;可说到自己时,他就有点唏嘘:由于种种原因没能继续学业,这是他这辈子最大的遗憾。

  “我很喜欢看书。我不打牌,也把烟戒了,拿钱买书。一本书20块,比一包烟便宜。”他说,天气好的时候就会带一本书出摊,没鞋子修,就在摊上看书。他还喜欢看报,读过的东西总记得很牢。聊地球到月球的距离,聊近来发生的各种新闻,他都很起劲。

  “我天文地理杂文小说都看,但是武打的书我不看。”前不久搬家,老伴要把冰箱和洗衣机紧挨着放在一起,“我跟她说不行,这样不科学。哪个告诉我的?书上说的。”

  曾有个画画的年轻人来修鞋,他给小伙出主意:“你把中国古代的名诗画出来,诗配画,多好!比如李商隐的诗。”讲到此处,他眼睛一眯,开始吟诵:“相见时难别亦难……”

  

 

  一个心中有爱的人

  何世友的工作方式,也跟其他人不太一样。

  一般鞋摊是两把椅子,修鞋匠坐一把,顾客坐一把。他的鞋摊上有四把小板凳,“随便哪个都能来坐,想聊天大家就聊聊。”

  有次天雨,一位没带伞的老人路过,“她腿脚不好,在雨里慢慢挪,人都湿透了,我就从摊子上拿了把伞给她。”他说着,突然感慨起来,“她不停地跟我作揖,不停地说谢谢谢谢。我就跟她说,我是个修鞋的,这把伞也是旧的,她不嫌弃就拿去用,不用还。”

  平时,若有年迈的爹爹婆婆来修鞋,何世友会主动给他们打折,甚至干脆不收钱。他说这么做不图对方一句感谢,“从小我父亲就跟我们说,看到那些盲人要过水沟、小桥,你们就该上去牵别人一下。那些比你弱的人,能帮的就要帮他们一把。”

  至于他的小摊起名“大型修鞋基地”,则是他有一天看完一则广告后受到的启发。“我刚挂这个招牌的时候,街坊邻居们都笑我,说我就一个修鞋摊子,起这大个名字?基地?”说到这里他自己也乐了,道出了内心的想法,“这一带修鞋的摊子又不止我一家,我不想跟别人一样,就是想要搞出点个性来。”(楚天都市报记者王永胜)

责编:王玉涛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