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畅游省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自古就是荆楚气质
记者柯兵 见习记者赵一菲
昨天,大学生们在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展厅观赏文物
实习生张俊毅 摄
昨日,本报和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联合举办了新一期“百万大学生看武汉”活动,带着40名武汉大学生畅游湖北省博物馆,参观历史文物,感受荆楚大地与人文大武汉的魅力。
不少大学生参观后感叹,从精美文物中,感觉到荆楚古人不仅有智慧,而且拥有现代人所说的“工匠精神”。
看铜器,“原来那时还有美食与音乐”
当天,天气虽然有些冷,但丝毫不影响大学生们参观湖北省博物馆的热情。来自武昌工学院、武汉海事职业学院、湖北经济学院、武汉东湖学院等高校的40名大学生兴奋地走进湖北省博物馆。
博物馆工作人员将学生们分成3队,每队配备了一名义务讲解员。
“曾侯乙墓是2000多年前曾国一名姓姬叫乙的侯爵的墓葬,位于现今的湖北随州,距武汉车程约140公里。墓葬出土了15000多件物件,其中有近200件在湖北省博物馆展出。”义务讲解员陈丽华带领其中一队大学生详细参观了曾侯乙展厅。
“2000多年前属于历史书上所说的先秦时期,我对那段时期的印象是战争频繁。没想到,来省博物馆看到这么多2000多年前的文物后,才发现那个时代不只有战争,还有美食与音乐。”武汉东湖学院大一学生林俊辉说。
他告诉记者,在曾侯乙展厅看到了大量器皿,如铜尊盘、铜九鼎八簋等,都是用来盛酒与菜肴的;而展区内的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则说明那个年代的人爱好音乐。“早在先秦时期,荆楚大地的文明之光就已经熠熠生辉了”。
一名屈姓义务讲解员推测说,曾侯经历的年代可能相对来说比较和平稳定,战争并不多,所以才可能会有享受美食与音乐的闲情雅好。
看编钟,感叹楚人“工匠精神”
“曾侯乙展厅的文物,简直就是荆楚大地古代工匠精神的真实写照。”来自武汉海事职业学院旅游专业的大一学生周婉怡感叹道。
她说,来到省博物馆之后,看到2000多年前出土的编钟等文物,感觉那个时代的匠人很了不起!“你看编钟的造型多么优美,工艺多么精巧,还有纹饰多么复杂,真不知道古人是怎么做到的,感觉他们肯定很聪明。”
该校学生赵子其也很认同。他说他是以音乐特长生的身份考进武汉海事职业学院的,看到编钟实物,感觉深受震撼。“每一个编钟都能发出两个乐音,这两个乐音恰好是三度的关系。以当时的技术能做出这样的音乐器件,真是了不起。我想古代的荆楚人应该是一群有智慧的人。”
湖北经济学院大二烹饪专业的学生王成欢重点参观的是省博物馆临时举办的欧洲玻璃器皿展。王成欢告诉记者,从展厅中看到不少欧洲的文物,虽然与中国器皿的风格不一样,但器物的造型、拉丝、钻石点缀、上色、刻画等工艺无一不是匠人精神的生动体现。
“我在博物馆看过其他展厅的文物,包括越王勾践剑,最大的感受是,虽然中西文物风格迥异,中国各时代的文物风格也不大相同,但从这些出土文物来看,每个国家、每个时代在工艺制造方面追求‘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却永恒不变,跨越时空。”
“百万大学生看武汉”系列活动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长江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活动将邀请千余名新生代表,参观国家创新产业园区、城市文化遗产、风景名胜、武汉新农村,在体验中触摸创新脉搏,寻找城市之根,领略城市之美,展望武汉未来。
除了游览,大学生们还可参加到“我的大学·我的城”随手拍活动中,只要关注了“长江日报最武汉”微信公众号,在校大学生们可通过后台留言,发送自己拍摄的武汉影像,参与活动。活动设有“周周奖”、“月月奖”、“年年奖”,一边游,一边拍,还有大奖拿不停。
下期活动想去哪里?同学们可以把自己心仪的地方在“长江日报最武汉”微信平台上留言,呼声最高的地点将是我们下期前往的地方。
责编:朱曦东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