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山第一街"精确复原老建筑 中山大道全球征集老照片
本报讯(记者黄师师)备受关注的中山大道改造工程接近尾声。长江日报记者昨日获悉,沿线38处老建筑已有九成完成立面修复。修复中遗憾发现,有15处老建筑因找不到原始图片、资料,旧貌难寻,无法精确复原。为此,本报发起全球征集,希望能找到相关建筑老照片,寻回城市的历史记忆。
这15处建筑是:汉口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铁路饭店旧址,汉口荣宝斋、汉润里沿街建筑,中山大道889号,法租界消防队旧址,三德里,岳飞街28号—34号,胜利街257号,中山大道909号,汉口真光照相馆旧址,汉润里,中山大道891号—903号,中山大道907号,中山大道980号,中山大道978号。
1927年,为纪念孙中山,汉口后城马路改名为中山马路,后改名中山大道沿用至今。中山大道被称为“全国中山第一街”,是我国最早一条以“中山”命名的城市马路,一直引领着武汉乃至中国的都市化潮头:汉口水塔让武汉人喝上第一口自来水,建筑风格同步世界潮流,消防技术领先全国;这里还诞生了中国最早的电报局,公交、银行、信托等兴办都位居全国前列。
中山大道综合改造工程西起武胜路,东至一元路,全长4.7公里。沿线38处老建筑的修复是其中重要一环。此次修复,以原有造型及材料为基础,“修旧如旧”,力求复原百年前建筑外观原貌,重现中山大道繁荣。
本次征集,希望有相关建筑老照片的热心读者积极提供线索、照片或相关历史资料。
征集方式:发送邮件至zsoldphotos@126.com或致电027-59222222。
三德里(左)和汉润里的里份建筑现状
38栋老建筑九成立面已修复
中山大道 百年地标露出真容
记者黄师师 鞠頔
中山大道38栋老建筑的立面修复,由11位资深专家分工负责。长江日报记者昨获悉,38处老建筑已有九成完成立面修复。
参与此次修复的中信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丁援说,这是武汉第一次如此大规模、大范围,修复历史街区老建筑。
通过修复,一些武汉百年地标露出了真容。
汉口水塔重现百年老墙
作为此次修复中的一号建筑,汉口水塔的修复工作已于今年10月全部完成。中南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李钫表示,此次修复还原了水塔的原始墙面。
汉口水塔建成于1909年,高7层共40余米。它的出现,使武汉成为继上海、广州、天津之后,全国第4座拥有自来水供应的城市。水塔还充任消防瞭望,向市民传报火警。
李钫说,10多年前,由于建筑外面的清水墙风化比较厉害,当时的业主用平均厚达3.5厘米的水泥砂浆涂抹,将原本的墙体覆盖。这次修复,100多名工匠用锤子、钻子慢慢敲打,花了20多天,将8个面上的水泥砂浆全部敲掉。找到原有砖墙材料后,施工人员又利用同样的砖粉对破损区域进行修补,让百年老墙得以重现原貌。
据介绍,修复中,还专门为水塔重新铺设了水管。如今,水塔与周边景观、绿化相互辉映,构筑了一个可供市民回忆的公共空间。
汉口总商会旧址恢复水刷石真身
武汉市民用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李斌负责修复汉口总商会,拿到任务后,他第一时间开始寻找建筑的历史资料。
20世纪初,全国各地的人都来到武汉寻找商机。1919年各界商贾筹资建立了汉口总商会大楼,1921年元旦正式启用。由于地处市中心,这栋大楼成为当时政治、经贸、文化活动的首选之地。
汉口总商会旧址曾在1998年修复过,但现存资料已不完备。李斌及他的团队走访了当年设计施工的技术人员,最终决定恢复建筑物的原有材质及施工工艺,恢复总商会原有的水刷石外墙,保留并恢复大门两侧的侧门、原有的线条、花饰及装饰构件。
“一定要原材料,一定要原工艺”。为了找到最初外墙的原始材料,李斌做了近20个样板,反复对比,含砂量、色彩比、石子粒径大小,怎么勾缝、用不用浆,所有问题,事无巨细。
如今,汉口总商会已恢复水刷石真身,高高挑起的拱门,大气庄重。走进大门,巨大的穹窿覆盖整个大厅,主厅空间高旷明亮,重现当年的盛况。
武汉最早里份露出建筑本色
位于汉口大智门车站前的车站路附近的三德里,建成于1901年,经文献考证,是武汉最早的里份。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教授刘炜负责三德里老建筑修复,他说,此次修复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尽最大努力还原老建筑原貌。
115岁“高龄”的三德里,前后曾经过近10次修复,墙体立面被刷了多层真石漆、石灰、灰色水泥砂浆等,建筑多处外侧有棱角的位置被裹上了厚厚一层水泥外墙,墙体局部还贴了瓷砖。
“还原这样的建筑难度相当大,对施工人员的技术、细心程度都提出了很高要求。”刘炜介绍,施工人员首先拆除外扩的水泥墙体,再用化学药水一点点清洗真石漆,仅这个过程就花费了3个多月。
经过层层“剥离”,他们发现原来建筑是红色的清水砖墙,其材质、颜色、质量放到现在也属上乘。露出原貌的墙体有局部破损,他们根据原来砖墙的颜色、材质,配比成砖粉进行修补,一点一点恢复了三德里建筑本色。
15处老建筑全球寻旧照
本报讯(记者黄师师)中山大道改造工程接近尾声,修复中却发现有15处老建筑(见下)找不到原始图片、资料,甚至连模糊的远景老照片都没有找到,因此无法精确复原。昨日,长江日报发起全球征集,希望能找到相关建筑老照片,寻回城市的历史记忆。如果您有相关建筑老照片,或者能提供线索、相关历史资料,请发送邮件至zsoldphotos@126.com或致电027-59222222。
向警予故居
三德里
中山大道 889 号
中山大道 891-903 号
中山大道 907 号
中山大道978号
中山大道980号
中山大道 909 号
汉口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
萧耀南公馆
胜利街 257 号
解放电影院旧址
汉口真光照相馆旧址
德明饭店小洋楼
汉口英商和利冰厂旧址
岳飞街 28-34 号
法租界消防队旧址
铁路饭店旧址
汉润里
保华街 1-31 号
汉口荣宝斋,汉润里沿街建筑
大孚银行旧址
南京路 72-80 号
中孚银行汉口分行旧址
中孚里沿街建筑
大陆坊沿街建筑
国货银行汉口分行旧址
大陆银行旧址
浙江实业银行汉口分行旧址
中央信托局汉口分局旧址
亨达利时代钟表
汉口水塔
汉口总商会
长江饭店
甲子大旅店
汉口慈善会
……
· 汉口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一元路5号,建于1905年。1927年1月1日起,国民政府正式在汉办公。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设于该楼。旧址占地面积约为464平方米,属古典主义建筑风格,三层砖混结构。
· 铁路饭店旧址:位于大智门火车站附近,原使用功能为饭店。
· 汉口荣宝斋,汉润里沿街建筑:1934年7月,北京荣宝斋总店在汉口交通路口创办荣宝斋汉口分店,经营文房四宝、书画篆刻并兼营装裱制作。
· 法租界消防队旧址:位于汉口岳飞街19号,是一栋具有法式风格的2层洋房。1914年,法租界巡捕房的消防队在这里成立。
· 三德里:建于1901年,位于汉口大智门车站前的车站路附近。作为武汉最早的里份,三德里以主巷道为轴,左右各有6排石库门二层楼房,共76栋,也是武汉最大的里分之一。其建筑风格参照了上海石库门的风格,富有欧洲古典气息,砖木结构,上下两层,前后开门,前后门都正对笔直、整齐的马路。
· 岳飞街28-34号:民居,猜测为英商和利冰厂高管住宅。
· 胜利街257号:民居(不可考)。
· 汉口真光照相馆旧址:武汉第一家由国人所办的照相馆,于1919年在德明饭店对面开业,器材从国外进口。真光照相馆为武汉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图片资料。
· 汉润里:位于南京路车站旁,建于上世纪20年代,是西方低层联排式住宅和中国传统住宅的结合体。整个里分共40余栋住宅,二层砖混结构,内部布局紧凑,房屋内空高,进深大。汉润里原为一些民族资本家居住,一代汉剧大师于洪元曾在此居住。
· 中山大道889号:民居(不可考)。
· 中山大道891-903号:民居(不可考)。
· 中山大道907号:民居(不可考)。
· 中山大道909号:民居(不可考)。
· 中山大道978 号:民居(不可考)。
· 中山大道980号:民居(不可考)。
汉口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现状 (资料图片)
铁路饭店旧址现状 (资料图片)
汉口真光照相馆旧址现状 (资料图片)
征集老照片的建筑
胜利街257号现状 (资料图片)
揭秘“修旧如旧”幕后故事
老建筑“洗澡”意外洗出原貌
记者黄师师 王亚欣
本次老建筑修复,如何实现“修旧如旧”、恢复建筑原有风貌?昨日,长江日报记者采访了参与此次修复的多位专家,了解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清水“洗澡”,洗出老建筑原色
中信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温四清此次负责3栋老建筑的修复。此前,他从未见过它们的真实面貌。“不止我,大多数武汉人,特别是年轻人可能都没见过。”
很多老建筑曾用奶黄色涂料或真石漆粉刷过外立面,原貌因此被掩盖。以汉口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为例,本次修复之初,专家为要不要去掉建筑外立面的真石漆争论许久。考虑到去掉可能会对建筑造成破坏,专家最终决定保留。
“虽然保留真石漆,但老建筑年代久远,‘澡’还是要洗的”,温四清回忆,施工人员准备好高压水枪,实施清洗。在清水冲刷下,竟发现真石漆逐一脱落,建筑原有的水刷石饰面自然显露。
原来,那层真石漆覆盖得并不均匀,局部已经鼓起或脱落,在水的高压冲击下,自行脱落。
恢复了天然质感的水刷石饰面,汉口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色泽庄重美观。温四清说,就好比人洗干净了脸,看上去干净又舒服。
据介绍,为了避免化学品对建筑的腐蚀,造成二次损害,这次修复,统一采用先清洗再修整的方式。
这一办法屡屡奏效:中山大道889号被涂料覆盖,冲洗后露出原有的青、红两色砖石交错铺陈的墙面;中山大道891-903号原本外观模糊,工人用高压水枪冲洗3遍后,建筑原貌显现。
重现临街小院,恢复建筑结构原形
在岳飞街28-34号,有一栋红灰相间的两层小洋楼。与普通临街建筑不同,该楼一楼门面并非紧临街边,而是向后退出一平方米,留出一处小院子。这在寸土寸金的中山大道街区,显得很特别。
“留出小院子是有意为之,为的是还原建筑当年的形态。”参与此栋建筑修复的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李保峰说,岳飞街28-34号紧邻汉口英商和利冰厂旧址,据推测,可能是和利冰厂高层管理人员的住宅区。
李保峰说,住宅楼首要的考虑是安全,如果门直接面向马路,老人、孩子出门有安全隐患。当年的设计者便将门与马路之间留出缓冲带,变成一处小院子,可谓设计巧妙。后来,建筑功能发生变化,院子被当作临街门面,当初的痕迹被淹没了。
此次修复,李保峰对岳飞街28-34号的结构进行还原,精致的小院子得以重现。
比对旧照,还原设计细节之美
中山大道891-903号,历史用途已不可考,中南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李春舫推测是一栋高管住宅楼。
修复之后,它的墙面由灰砖和红砖拼接而成,建构分明、层层递进,一楼和二楼的衔接处,红砖呈现曲面。特别是外墙上一组呈“一”字排开的装饰物,由近乎相同的圆柱形红砖组成。
如果你走近,可以从每块砖形状的略微差异中,看出当时修建者的手法,但远看又整齐、统一,让人惊叹他们技术的高超。
李春舫说,修复过程中,施工人员曾提出把门前水泥石阶改成更时尚的护栏样式,他没有同意。
据了解,本次修复,专家们尽力还原当年建筑设计者的巧思,一片瓦一块砖也不随便更改,修复后的老建筑呈现出许多细节之美。
修复后的甲子大旅店,每扇窗户上多了一个折叠式枣红色雨阳篷。负责修复的专家、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谭刚毅介绍,比对旧照就会发现,甲子大旅店最早确实统一配有雨阳篷。
“雨阳篷除了装饰建筑,还有调节室温的作用”,谭刚毅说,这种设计考虑到了武汉夏天酷热、冬天湿冷的气候特征,十分巧妙。现在重现雨阳篷这一细节,是对原设计的尊重。
昨日,中山大道改造工程现场,工人正在粉刷老建筑 记者陈卓 摄
责编:刘思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