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藏在小巷深处的老武昌味道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6-12-02 10:08 来源: 楚天都市报
【字体:

  龟山下,黄鹤楼旁,一条条美食街林立于此。今天,我们要说的不是已经名声在外、闻名于世的户部巷,而是一条条深藏在老武昌的街道,这里有属于老武昌人记忆中的味道。

  【大成路,让你从早吃到晚】

  

 

  夜晚,这里是武汉最繁华,最古老的夜市区;白天,当一个个摊位撤退,那些就在路旁的小店里就藏着你从不曾想过的美味。

  每天早上,家住大成路的沈师傅都会步行到一路之隔的江滩锻炼,个把小时后,他回到大成路过早,这里有吃不完的美食,水饺、糊汤粉、豆皮、糕点……

  老街坊们最喜欢去的就是丽华早点。丽华早点店面并不算很大,门面外观也有一点时间久远的痕迹,但每天这里都是排着长队的街坊们来过早,吃的最多的,当然是这里的热干面。面条有嚼劲,芝麻酱也很香,再加点老板调制的辣椒油,那自然是一碗香喷喷的早餐美食。

  在大成路,还有不少“有味道”的小吃,总能勾住一张张吃货的嘴,矮子馅饼、小秋水饺、哥老倌串串,总会让人停住脚步,走近品尝。黑芝麻味、桂花味的馅饼; 裹着紫菜和虾米的水饺;麻辣鲜香的串串,无不勾起人的食欲。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家做了十几年的老店,也是每天都会有络绎不绝的食客来光顾,这就是志宏宫廷糕点。这家位于大成路路口的店面,每天来光顾的人特别多,在高峰时段更是需要排上十几分钟的队,才能吃上这些美味的糕点,老板刘先生说,吃过他们糕点的人都赞不绝口。

  刘先生说,他对店里的原料进货渠道要求特别严,制作工艺也很讲究,主打的桃酥、绿豆糕、菠萝泡芙,每天都供不应求,“但为了让顾客觉得要吃得好,我们必须要保证质量和服务。”

  一座城市,总有一种味道,积淀在人们的记忆中,在成长的岁月里,时不时就会被重新记起。

  这种熟悉的味道,停留在舌尖、在心扉、在脑海,让人想起就会垂涎,这就是大成路。

  楚天都市报记者李庆

  【粮道街:低调美食一条街】  

 

  “老板,来碗米粉,牛肉的!”清早7点30分,粮道街中学对面的桂林米粉店里,红燕熟络地和店老板打了个招呼,点上了一碗牛肉粉。“感觉吃了这碗桂林米粉,一天才算是真正开始了。”

  提起粮道街,许多附近的街坊和吃货们都会说起这家桂林米粉店,在他们心里,这碗桂林米粉,就是粮道街的底味。

  店主名叫覃秀云,今年46岁,广西柳州人,1999年和丈夫来武汉开了这家桂林米粉店,一晃17年。每天凌晨五点,天还是漆黑一片,她都会从胭脂路的家走到店里,生炉子,煮米粉,炸面窝,带着店员忙前忙后,为一天的生意做准备。

  最开始的两年,因为“水土不服”,店里的生意并不好,后来附近街坊提意见:“味道太清淡了,武汉人吃不惯。”覃秀云这才终于找到了症结,不断调整卤水配料和比重,做出了武汉人热衷的口味。2009年,她在门口架起油锅,炸起了面窝。大米的,莲藕的,红薯的,配着汤吃,外焦内软,管饱又美妙。

  位于武昌区社会福利福利院旁边的赵师傅天天红油热干面的门前,每天也排着长队。虽然店名叫赵师傅热干面,但他家有名的绝对不只是热干面,油饼包烧麦人气更甚。

  他家的油饼用老面发成,老面赋予了油饼更为扎实的口感,现炸的油饼,焦香酥脆。里面的烧麦皮薄而软嫩,烧麦馅里加入了高汤,糯米糯香入味,大粒的猪肉和香菇清晰可见,黑胡椒的存在更为烧麦增添了一抹辣鲜味。一口咬下去,外酥里糯的口感实在棒的不像话。

  如果说桂林米粉和油饼包烧麦是众多老街坊的最爱,那么位于武汉中学旁,有酒有肉的粮店,在武汉的年轻人里早已小有名气,吃完丰一去粮店淘淘古着衣物,是很多年轻人去到粮道街的标准路线。

  13年前,大学还没毕业的阿毛就和朋友在粮道街开店,那时候,寿喜烧还在,巷子里的怪味烧饼还在,转眼间旁边的武汉中学毕业了一批又一批学生,粮道街也被更多武汉人熟知。

  今年8月,店主阿毛将之前的古着衣物搬到了几百米外的丰一,开始在粮店卖起了食物和酒。

  粮店空间小,但很别致。很多文艺青年最爱的便是拿着酒,坐在门口的长凳上,吹吹风,望着街道发呆。粮店中午十二点开门后,你就可以来喝上一杯。这里多的是帮助你放松心情的好酒:独一无二的粮店啤酒,水果味朗姆酒和各种口味的威士忌还有烧酒,可以说是一个白天微醺好去处。

  除了美酒,粮店还提供好吃的套餐。粮店的美食没有固定菜单,根据当天的食材来决定,如果幸运,你会碰上美味的牛舌饭。牛舌都是买当天现宰的,一整头牛就一块牛舌,阿毛要早起到六渡桥、起义门这些武汉回民聚集地挑选,然后马上进行卤制,卤足两天后再烤焙,最后进入食客的胃里。“既然开店就自然不能辜负每一个到店的食客,要让他们在每一份食物里找到幸福感。”阿毛笑着说。

  楚天都市报记者廖仕祺

  【水陆街:“过早届”的扛把子】  

 

  凌晨5点,天仍是漆黑一片,53岁的阿斌早早便起床,来到位于武昌水陆街的豆皮店子里,生炉子、煮米酒、炕豆皮,为一天的生意做准备。

  阿斌姓周,早在22年前,他就承载着自家的餐饮基业开起了这家豆皮店,如今水陆街的“阿斌三鲜豆皮”,早已成了金字招牌,每天成群的武汉市民来此排队,只为这一碗皮脆馅足的三鲜豆皮。

  阿斌家的豆皮选用的都是上好的食材,新鲜的肉丁、香菇、豆干、榨菜,再配上如珍珠粒般的糯米,加上猪油入锅炕制,豆皮的外皮就变得脆脆的,糯米也嚼劲十足。外脆内软、油而不腻,色泽金黄透亮,香味更是扑鼻,如此美食再配上一碗阿斌家自制的清香米酒,每天排队的热闹景象也就不稀奇了。

  “每次放假回家,肯定要来吃上一块炕豆皮,和一碗热腾腾的糊汤粉。”20岁的小陈在香港读大二,离家两年,她却总是忘不了家乡美食的味道,每次回家一定会起个早床来水陆街过早。

  与阿斌家的三鲜豆皮一样,街角的另一家牛肉粉面馆,每天同样是顾客盈门。过早要排上二十分钟的队?这在李记秘制牛肉粉面馆门前绝不是神话,每天一早,排队等候着一碗牛肉面的市民,能延伸到马路中央。

  面条嚼劲大,牛肉分量足,配上牛骨熬煮的原汤,以及红亮的辣椒油,一口下去足以满足味蕾的原始渴望。“13元钱能吃到这样的牛肉面,这一趟没白跑。”张先生是地道的汉口人,如果不是朋友的极力推荐,他不会花费1个多小时,辗转跑到水陆街吃一碗牛肉面。

  在水陆街,糊汤粉也是许多市民的心头好,水陆街的张记鲜鱼糊汤粉馆也颇有名气。比起其他早点,糊汤粉制作起来工序更多,首先便是糊汤粉的汤汁,选用上好的鱼肉熬煮一个通宵,等到鱼肉熬得不见形,鱼骨几乎熬化时,才算是熬煮成功。

  楚天都市报记者余渊

责编:王玉涛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