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合伙人建言武汉创新发展 创新产品更需试点支持

史方

陈九霖

叶修梓

史方、陈九霖、叶修梓、朱海昨日在座谈会上发言 记者郭良朔 摄
本报讯(记者李晓萌 蒋太旭 通讯员武人才)“结成合伙人,就是一家人。”昨日召开的武汉“城市合伙人”座谈会上,刚刚接过证书和服务绿卡的第二批武汉“城市合伙人”迅速进入角色,纷纷贡献自己在海内外的专业学识和经验见识,为武汉创新发展踊跃建言。
“三无”创新产品更需试点支持
中央“千人计划”专家、武汉移动互联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史方,与武汉大学等单位合作研发的车载双动态视频智能识别系统填补了行业空白,史方却自嘲属于“三无”产品。他说,创新产品和技术尤其是在行业里前无古人的产品,都没有行业标准和对标物,没有相关认证,一般也没有办法申请相关资质,这些“三无”创新产品如何进入市场,是企业需要攻克的最大挑战。
史方希望,武汉市政府能够开辟一处创新产品试点区域,让各种创新产品在区域内充分试验,“这是对创新企业最大的帮助”。经试点成功、确实有技术优势的创新项目和产品,政府采购应给予更多支持,帮助企业创新产品拓展市场。
知名创业投资人陈九霖也认为,对一些创新产品,政府应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灵活确定支持办法。他建议,武汉对一些有前景的创新项目要充分信任、灵活支持,帮助“城市合伙人”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更充分激发“城市合伙人”的能量
“‘城市合伙人’都是高端人才,他们能够带给武汉的贡献,绝不仅仅是产业。”陈九霖建言,应该“创业与咨询相结合”,充分利用“城市合伙人”丰富的思想见识,为武汉发展贡献智慧。
“海归”专家程一兵和曹祥东,因共同成为首批武汉“城市合伙人”而结缘,今年强强联手在汉研发并组装出世界首台飞秒薄膜太阳能装备。昨日,叶修梓等第二批“城市合伙人”建议,成立武汉“城市合伙人”微信群,为这批高端人才搭建相互交流、资源互补的平台,以期碰撞出更多创新火花、合作出更多尖端项目。
发展智能制造务必“先医后药”
智能制造是我市重点布局发展的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这一领域拥有丰富经验的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及中国区总裁朱海,昨日成为第二批武汉“城市合伙人”。
座谈会上,朱海对当前常见的智能制造支持政策“泼冷水”:“发展智能制造,必须‘先医后药’。”他认为,想向智能制造方向转型发展的企业,首先要找最好的医生“确诊”本企业的“症结”,再“对症下药”。盲目上智能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很有可能造成企业的二次负担。
责编:王玉涛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