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汉口的文化名片:江汉路新华书店重回百年中山大道
拆建前江汉路新华书店
拆建前新华书店一楼中庭读书活动区
交通路古籍书店
江汉路新华书店创始于1949年,位于武汉市著名的文化一条街——交通路生成北里1号。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特色,吸引着全国各地乃至海外来宾,成立以来一直成为江汉区繁华商业街中山大道最主要的文化活动中心。以交通路上的古旧书店(它的全称是武汉新华书店古旧书门市部,后来改成了武汉古籍书店)为主体的新华书店,成为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成长回忆。
从2001年重新装修升级以后一直到2010年2月,江汉路新华书店成为一家大型综合性现代化书店,经营品类齐全,图书品种逾10万种,常年接待读者逾百万人次。
2010年2月起,为配合地铁及中山大道改造工程,江汉路书店整体拆建歇业近六年,此后,不断有读者在网上发帖寻找记忆中的江汉路书店。如今,随着中山大道改造完工开街,江汉路新华书店也在千呼万唤中归来。
为老汉口书店一条街代言
汉口交通路,这条长不过百米的街道,见证了老汉口百年发展,也留下了令人难忘的记忆。
20世纪20-30年代以来,武汉最有底蕴的文化街交通路,书店林立,书香四溢,名满全国。从20年代起,在中国享有鼎鼎大名的中华书局,就把其汉口分局迁到了交通路35号,世界书局汉口分局也在几经迁址后,把地点定在了交通路37号。此后,陆续有一些大的书局开始在这里扎堆,交通路成为汉口著名的文化一条街。
1949年5月16日,武汉三镇获得解放。
中原新华书店总店工作队随军进城后,5月29日,在接管的正中书局原址(汉口江汉路99号)开设门市部对外营业,武汉第一家新华书店诞生了, 这个新华书店汉口分店中心门市部就是江汉路新华书店的前身。6月中旬,在汉口交通路40号中国文化服务社原址开设第二个门市部。8月1日,新华书店汉口分店在江汉路109号正式成立。不久,这两个门市合并,迁入江汉路109号营业(接管的旧湖北日报),门市部开幕之时,为了庆祝武汉解放和建店,全部图书实行八折优惠一周。
1951年9月1日,在江汉路109号,新华书店武汉分店成立,即为现在武汉市新华书店的前身。
1972年,中心门市部与科技门市部合并,改名为江汉新华书店。
1980、1981年,外文门市部、古旧门市部并入江汉新华书店。
1994年—1996年,进行扩建改造,营业面积由原来的2080平方米扩大到5840平方米。
2001年4月10日,江汉路书店装修竣工重新开业。一直到2010年2月起因配合市政府地铁工作拆建及中山大道整体改造歇业,江汉路书店、武胜路书店一直是武汉市最大的两家书店,销售量占全市的半壁江山。
随着中山大道综合改造工程竣工,集文化大道、书香大道、创意大道三大主题为一体的主题街区醒目亮相,新建的江汉路新华书店一期工程占地面积700平方米,集人文、社科、少儿等精品图书为一体,为符合江汉路地段特殊文化需求,创建特色化、精品化、便捷化、舒适化、人性化的书店,满足新一代读者对书店的理想需求,江汉路新华书店以独特的时光隧道为设计理念,从店外喧嚣繁华的商业街道步入静谧、时尚、典雅的书香殿堂。店堂内为不同阶层、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职业的读者提供不同的休闲阅读体验空间。儿童阅读空间为孩子们提供自由式阅读体验,铺设优质草坪,提供人性化服务,保护孩子阅读安全的同时让家长也能放心遨游于书海之中; 咖啡吧体验区为时尚白领、现代青年群体提供一站式休闲阅读体验;台阶式阅读活动区域、超大LED巨幕,为沙龙式读书会的书友们提供学习、交流、互动的平台;博克文化专区,将为全国各地到访的读者及武汉本地的读者提供武汉特色文化礼品推介服务; WIFI全覆盖,微信公众平台全方位电子平台宣传推广……
据新华书店总公司负责人介绍,新开业的武汉新华书店江汉路店,将不断在激烈的图书零售市场竞争中维系并巩固江汉新华书店这个“老字号”金字招牌,依托大武汉江汉路、交通路的品牌优势,积极探索经营、注重多元化、个性化体验,营造出更好的文化氛围,发挥出公益阅读推广的平台作用。随着地铁还建大楼整体设施的配套和完善,书店将适时推进江汉路书店二期工程,打造高品质的阅读场所和文化空间,为继续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擦亮江汉路新华书店这个“老字号”金字招牌
江汉路新华书店恢复营业
市民涌入书店 重温记忆
江汉路新华书店内有不少市民在看书购书 记者许魏巍 摄
本报讯(记者万建辉 通讯员徐建文 张雨濛) 与改造后的中山大道开街同步,昨日,装修一新的江汉路新华书店正式恢复营业,汉口文化地标——江汉路新华书店再现生机。
上午9点,新老读者急不可待地涌入书店。下午,记者进到书店,看到书店内人头攒动,读者们或安静看书,或自拍,或几人一起谈论书店布置与以前有何不同,指点书店哪个角落是自己常看书的地方,如今故地重游,能找回当年的记忆。
下午3时,长篇历史纪实小说《汉口老通城曾家》的新书首发式在店内举行,徐明庭、蔚蓝、董玉梅等武汉市知名专家学者,畅叙江汉路新华书店与他们的文化情缘,江汉路新华书店与交通路、中山大道乃至大汉口历史辉煌的关联。
作家董宏猷带着一群头戴小红帽的小学生进入书店,大批市民追随。董宏猷为学生们讲解江汉路新华书店的历史,讲解过程同步直播。
董宏猷表示,江汉路新华书店是他成长的摇篮,陪伴了他的童年、青年、中年时代,见证了他从一个酷爱读书的小男孩成长为作家的历程。他说,江汉路书店是汉口的文化地标,它的回归,与改造后的中山大道互为补充,共同传承着老汉口历史文脉。
媒体人袁毅酷爱典籍,他几十年来读书、买书、藏书、写书的日子,都与江汉路新华书店有不解之缘。他回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赶上文化热,我总要省饭钱去江汉路书店买书。后来书店全部开架后,放假时就去蹭书看,店员也不撵人,让人感觉很温暖。”
武汉出版社负责人说,12月28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江汉路新华书店重新开业,重新整修了两年之久的汉口中山大道隆重开街,老通城酒楼经过整合同一天开业,在重新开业的江汉路新华书店举行新书《汉口老通城曾家》的首发式,都具有历史意义。“书中老汉口的风土人情、市井文化,真实再现了20世纪的汉口社会生活的种种场景,这些都是我们传承老汉口历史文化的具体行动,相信在武汉人共同努力下,老汉口精神、大汉口荣光都能回归。”
作家董宏猷:
江汉路新华书店看书买书 影响几代人的记忆
开街当天,董宏猷带着自己的小读者们去逛江汉路,给他们讲新华书店伴随自己一路成长的故事。董宏猷回忆,小时候他在三阳路小学读书,课余总是去江汉路新华书店看书。9岁那年暑假,他在那里看到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想买可囊中羞涩,于是将书藏在书架最上一格,然后去汉口江边码头拉板车,肩膀都磨出了血泡,每天看到一个年纪相仿小姑娘卖茶水,到实在渴得受不了,才拿两分钱出来买水喝。那位小姑娘总是按三分钱给一大碗他,他至今想起来,觉得那个小姑娘就是当今的“女神”。一个暑假打工赚来的工钱,让他终于买下了包括这本书在内的好几本心仪已久的图书,到现在还记得拉板车经达小姑娘茶水摊时和买到书的那种快乐。
在董宏猷记忆中,新华书店还见证着时代的重要节点。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量国外书籍引进时期,人们排队买书的场景。“星期天我经常坐车去江汉路买书,到了书店门口天才蒙蒙亮,但几百号人已排成了长龙。”
董宏猷说,“我自己有了孩子后,每个星期天仍然会去江汉路的书店看书。春节,我会带着弟弟董宏量和孩子去给书拜年。” “虽然网络购书很方便,但去书店买书是一种文化散步。一个城市的崛起,既要有经济、建筑等硬实力,也要文化软实力,实体书店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董宏猷说。
诗人袁毅:
江汉路新华书店回归 我又可以再续前缘
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那时国家百废俱兴,精神渴求急迫,我在江汉路新华书店排长队买过中外文学名著的首版首发。少年时代痴迷绘画,偶尔买打折的画册揣摩,每逢过年,家里要贴年画,我总是揣着一笔不菲的资金,到江汉路新华书店挑选年画,我把平时看好的国画类艺术作品,统统买个够,回家张贴每间陋室,蓬荜生辉,全家老小心情大好。有一年除夕,姐夫给我2元压岁钱,刚拿到手,我就兴冲冲地跑到古籍书店,将心仪已久的《芥子园画谱》抱回家放在枕边研习,每天临摹。每次到江汉路和交通路逛街,我必逛一趟这两家书店,光巡视一下书店的店堂和书架,闻闻翰墨书香,不买什么书(那时买不起),就心满意足了。
新世纪以后,我做文化记者近七年,曾经在江汉路新华书店采写过不少文化名流,与这些书界名家交流对话,我受益匪浅,同时也推广了全民阅读。人与书、与书店的邂逅流转,总是真的、善的、美的,诉写着不尽的情缘与沧桑。好的实体书店,应该是有灵魂的、有温度的。它不仅是读书人的美好体验和集体记忆,更关乎一座城市的人文情怀和都市气质;某种意义上,它是城市的人文地标和永不熄灭的“文化街灯”。江汉路新华书店歇业六年后,强势回归中山大道,我又可以再续前缘,做个快乐、充实、丰富的读书人,按照儿童文学大师雅诺什的说法,我又可以继续做个“在生活的暗处打开灯的人”。
责编:刘思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