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武汉两会声音滚动播报 代表委员辛辣建言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7-02-16 10:06 来源: 长江日报全媒体
【字体:

  两会代表董志向:建议今年启动“沙湖水质提升工程”

  市人大代表、武汉旅游发展投资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董志向表示,武汉位于中国腹地中心、长江与汉水交汇处,湖泊湿地星罗棋布,构成了极具特色的滨江、滨湖城市空间,素有“百湖之市”美誉。保护和彰显江城独特生态环境,成为千万武汉人共同目标和心愿,去年东湖绿道建设十分受老百姓的欢迎,今年,市党代会又发出了“四水共治”的号令,希望与东湖相连的沙湖生态环境改善能提上议事日程。

  现状堪忧,刻不容缓。

  沙湖属于东湖-沙湖水系,汇水面积18.8平方公里,水面面积3.08平方公里,是城市核心区内重要的城中湖,担负着重要的休闲和调蓄功能。随着沙湖公园的建设,区域生态环境有一定的提升,但是沙湖水质长期处于劣Ⅴ类,磷含量超标5.5倍,藻类大量繁殖,水色浑浊(透明度只有0.24m),不时散发异味,无法满足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居民生态休闲需求。

  目前,武昌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邀请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东湖湖泊生态系统试验站以及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组成的联合团队开展了专项研究。根据研究,造成沙湖污染原因以外源污染为主,内源淤泥污染也有一定的负荷。由于区域内的泵站抽排及处理能力不足,在汛期高污染地表径流以及经雨污混合排口入湖的污水是沙湖主要的面源和点源污染源。

  鉴于沙湖管理权限的复杂性(湖面水域管理由东湖风景区管委会负责,水质维护提升由东湖风景区管委会及市水投公司共同负责,沙湖岸线管理由武昌区负责),建议市政府2017年立即启动沙湖水质提升工程,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一)明确市水务部门牵头和相关部门、相关区各自的责任、任务,制定实施方案,确定经费来源,列入2017年市级重点项目,争取5年内实现沙湖达四类水的目标。

  (二)沙湖水质提升是系统工程,应采取区域整体综合治理。一是加快推进沙湖、二廊庙、落步咀以及北湖污水处理厂改造升级的“四厂合一”工程建设,提升污水收纳处理能力。二是加快区域内污水主干管建设,提升区域内污水收集输送能力。三是提升新生路、罗家路、水果湖、东湖路等泵站的抽排能力,减少污水和初期雨水入湖,改善沙湖水质。(记者李咏 通讯员刘金峰)

  人大代表鲁静:建议打造特色老里分 推广汉文化

  市人大代表、武汉荣宝斋董事长、总经理鲁静说,武汉的老里分多分布在长江中轴沿线,仅江岸区内就拥有百处以上老里分建筑。他认为,规划优化长江中轴不仅是景观打造、经济发展,还要打造文化高地。长江中轴沿线分布的老里分,建筑精巧别致,历久弥新,是城市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他建议围绕长江中轴规划建设,打造特色老里分,推广汉文化。

  鲁静说武汉有汉润里、三德里、泰兴里等多处特色鲜明的老里分,它们是了解武汉历史的窗口,他建议结合老里分人文、环境特点,逐个保护利用。

  他以汉润里为例,提出具体建议。一引进艺术名人和文化载体。汉润里地处中山大道南京路旁,毗邻老武汉图书馆、老盐业银行、老字号荣宝斋,对望武汉美术馆,地理优势明显。多位名人曾在此居住,文化底蕴深厚。他建议可邀请艺术、文化等各界知名人士在里分建立工作室,以名人效应带动发展。二提升业态,发展商旅及“文化+”产业。对老里分进行整修,增加商业购物、娱乐休闲场所,打造“汉派脱口秀”,推广汉文化。引入剪纸泥人、手工皮具、茶艺古玩、动漫展览、VR影像等传统产业和互联网+等创新产业,将老里分打造成城市名片。三打造国际青年艺术城,邀请世界各国艺术家及艺术机构来汉创作、办展及文化交流,举办国际艺术大展,提升城市形象和国际知名度。四是成立帮扶平台与社会资本融合,对保护改造利用的商户给予入驻审批绿色通道及专项优惠。(记者李婷 通讯员刘晶 彭启耀)

  人大代表阎立东:国产自有品牌可借武汉优势走向国际舞台

  市人大代表、武汉艾德蒙科技公司总经理阎立东说,武汉区位优势明显:与北上广深传统一线城市定位不同,与沿海港口城市外向型出口经济发展模式不同,大武汉战略作为长江经济带中心节点国家级城市,应承担起中部崛起,拉动内需成长的历史使命。

  他说,冠捷科技集团在武汉实现制造+品牌的一条龙全产业链投资,生产厂武汉冠捷公司2016年营业收入60亿,出口创汇3.9亿美元;自有品牌AOC中国区总部武汉艾德蒙科技2016年营收近40亿,税收过亿,两项业务近100亿产值。

  作为武汉市蔡甸区2008年从北京招商引资进入的民营高科技企业之一,借助武汉“聚商育商工程”,AOC已经连续9年占据中国显示器市场第一名,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现在AOC借助大武汉区域优势战略发展契机,不仅实现制造第一,还要实现品牌第一,坚持品牌发展战略,实现AOC品牌跟随武汉经济共同发展,跟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走向世界舞台,做华人第一显示品牌。

    人大代表柳向晖:清理不合理行政收费 为企业减负

    市人大代表,江夏区地税局书记、局长柳向晖提出,要振兴实体经济,需要设身处地为企业现实状况考虑。我走访了一些企业,听到有的企业反映税费较高,增加了企业成本。

  营改增以来,扩大抵扣确实减轻了些企业负担,但对企业而言,与其期待还有差距。其次,行政性收费中还有一些不合理项,聚沙成塔,都成了企业发展中的隐形成本。他建议应该进行税收结构性改革,降低法定税率,清理不合理的政府性基金和行政收费。只有实在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才能激发企业活力,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记者林敏 通讯员王太明)

    人大代表李娟:支持民营设计企业参与武汉“世界设计之都”的建设?

  武汉市人大代表香港双人青国际景观设计集团总经理李娟在此次两会中提出,希望政府可以大力支持民营设计企业发展。

  一是建议政府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民营设计企业参与武汉“世界设计之都”的建设;

  二是武汉市应学习北上广深先进经验,建议政府拿出最好的地段和最优惠的价格,支持民营设计企业在市区内发展;

  三是建议政府大力支持民营设计企业,营造敢投资、敢招商的优良环境,真正意义上打造设计之都,提高城市活力;

  四是建议政府出台一些留住人才的政策,用政策把设计人才吸引回汉,为打造设计之都做贡献。(记者李咏 通讯员刘金峰)

    人大代表雷佳民:建设“高铁·磁浮设计产业园”

    市人大代表、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中铁磁浮交通投资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雷佳民认为,磁浮是交通新模式,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世界关注,国家重视,国内推进。铁四院建造了世界最长的长沙磁浮快线,于2016年5月正式运营。国家已将600km/h高速磁浮列为国家未来科技创新发展战略。

  中国铁建在助推磁浮发展方面,非常看好武汉发展先机,加上可以依托铁四院强大设计能力,以及凭借磁浮优势有可能成为中小城市交通的主模式,意欲打造中国高铁名片之后的新名片。

  雷佳民认为,武汉建设“高铁·磁浮设计产业园”的优势有:

  一是有利于武汉打造长江主轴、建设城市亮点区块。

  二是有利于武汉发展制造业,通过打造磁浮产业链,形成新的企业产业联盟,拓展武汉地域优势、人才优势、产业优势和带动优势。

  三是有利于武汉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设计之都”目标的实现。

  他建议,加快武昌杨园片区总体规划实施的推进和完善,进一步优化方案与亮点区块和城市功能有机融合。加快武汉磁浮线规划建设的步伐,争取早日开工建成专线。(记者李咏通讯员刘金峰)

  人大代表林锋勤:市场不能戴有色眼镜看民企 民企更需加强创新

  15日,江夏区大花岭集团董事长林锋勤谈到,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的已过半,更是吸纳大量社会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方面。民营经济有活力,整体经济才能有活力。但目前民营经济和国营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在经营竞争中,经常碰到难以跟国营企业竞争,好像社会戴着有色眼镜看民企。无论是办各种审批手续还是融资贷款,对民企总是门槛更高。

  要振兴和壮大民营企业,呼吁在政策上的倾斜甚至帮扶,如减税免费,如奖励创新,如更加关注企业融资难问题,设专门扶持民企基金,只要是对我们城市经济有贡献的,能填补我们行业空白促进行业发展壮大的,都尽量鼓励扶持,这样才能换来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同时在与国企竞争时,民企更期待一视同仁,不要设“双标”。这样在竞争中至少能够公平公正,给予民企更多的参与机会,才有更大的竞争潜力。

  除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民企自身也需“争气”。在江夏曾有家给武钢做配套的民企,原本发展势头不错,后来逐渐明显落后了。原因就在这企业没有及时地对产品升级换代,进行技术创新。十年八年总那老三样,最终就会被淘汰。这一点上,民企需要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及时跟上经济发展要求,甚至走在前面引领发展。另一个问题是有些民企内部管理混乱,常常是家族企业,没有形成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壮大后,反而会暴露管理问题,拖了发展的后腿。 (记者林敏 通讯员王太明)

  人大代表毕伟:企业愿意成为城市的招商代理人

  武汉市人大代表、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分公司总经理室总经理毕伟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未来五年,我市将推进现代服务业高端化发展,努力建设区域金融中心,他想从加快保险行业发展角度提出以下3点建议:

  一是加大对保险行业发展的宣传力度,发挥新闻媒体的正面宣传和引导作用,普及保险知识,提高全民风险和保险意识,不断提升保险行业影响力;二是畅通保险行业和政府部门的沟通联系渠道。建议市政府明确一个和保险行业对口联系的部门,建立联络人制度,促进保险行业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调,克服碎片化现象,引导投资意向的靶向精准;三是平安保险湖北分公司愿意作为江汉区同时也是武汉市的招商代理人,积极参与并主动为武汉市、江汉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记者刘元聪 通讯员殷学秀)

  人大代表李斌:为科技创新企业建立增信基金及征信平台

  武汉市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党委委员,营业管理部党委书记、主任李斌表示,目前支持科技企业发展的金融创新机制上还存在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部分扶持政策未能有效落地,一些创新金融产品推广受限。二是多层次资本市场资金未能有效撬动,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和空间受限。三是信用体系的增信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科技型企业的融资可得性受限。

  建议:一是设立增信基金,引导信贷资金投入科技创新企业,鼓励银行信贷资金与股权基金、产业基金、创投基金联动。建议加快建立服务科技型小微企业在内的100亿元小微信贷增信基金,政府先期投入,引入社会合作,明确风险分担机制,向全部银行机构开放准入,实现政策的普惠共享,帮助企业达到信贷条件,帮助银行达到审批条件,加快信贷对科技创新的支持。

  二是建立科创征信平台。建议以人民银行、科技局为主体,以武汉各创业园区、创谷为依托,征集市场主体经济运营信息,纳入人民银行小微征信平台;以发改委、人民银行为主体,征集市工商局、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金融局、市环保局、市食品药品监督局、市质监局、市安全生产局、市税务局等政府经济主管部门掌握的信用数据,与人民银行小微征信系统对接,为金融服务于科技创新提供信息共享,变数据为信用和资产。

  三是建立流动资产权益交易平台。建议建设与科技创新配套的资产权益评估交易平台,促进流动资产权益确权、登记、定价、交易转让、回收回购,帮助企业将存量资源,特别是知识产权、应收账款、政府采购、出口退税等转化为信贷资源。配套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诚信管理制度,构建协调统一的大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系,建立规范、统一、标准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人大代表杨鲜兰:让大学生创业企业在武汉留得住 长得大  

  武汉在校大学生人数世界第一,是全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但也是一座创新创业价值被低估的城市。武汉建设大学之城、青年之城、梦想之城、创新之城,在高校和大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和热议。

  近年来,各高校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普遍建立了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创业教育初显成效,湖北大学等部分高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武汉大学被评为全国高校创新创业50强,武汉理工大学在全国率先开设了创业管理专业。此外,全省80余所高校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场地(基地、园区)近300个,面积20万㎡,进驻基地项目(团队)2000多个。

  同时,武汉在吸引人才、吸引大学生创业就业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城市认同有待进一步提升。城市认同感是一个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对武汉的归属感、认同感不足,导致大量优秀人才流失,降低了人才创造力对创新创业的贡献度。

  二是创新要素有待进一步集聚。武汉创新创业资源丰富,高等院校集中,科研院所林立,是华中地区人才荟萃之地,产业基础和门类也较为齐全,但创新项目、导师团队、风险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市场创新要素的集聚结合不够,尚未充分将科技、人才、技术的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武汉的发展。

  三是政策支持有待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收入偏低、落户难、住房难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政策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一站式服务的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

  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用创新引领武汉城市发展,打造更有吸引力的一站式服务平台。推进“城市合伙人”计划,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政策体系,打造更有吸引力的一站式服务平台,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做好政策落实。让优秀青年在这里集聚、让活力在这里涌动、让梦想在这里成真。

  二是打造环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带,搭建多要素结合的资源平台。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全面统筹整合涉及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的载体、人才、资金、技术等创业要素,搭建多要素结合的资源平台,充分发挥资源聚合的放大效应,切实降低大学生创业的成本,在团队组建、注册登记、成长孵化、资本引入、壮大上市等各个环节提供要素支撑,让创业者更快捷地获取各方面资源,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创业的机遇,让大学生创业企业在武汉留得住,长得大。

  三是切实解决毕业生留汉工作面临的问题。要建立畅通的大学生沟通服务机制,深入大学生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就业创业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比如,简化大学生落户政策、建设大学生人才公寓、给予留汉工作大学生相关补贴(购房及生活补贴)等。要广开就业渠道、鼓励和支持武汉知名企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优质岗位,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实习实践活动。 (记者李咏 通讯员刘金峰)

  人大代表亢德芝:打造铁路遗址公园 记录武汉铁路百年  

  16日,市人大代表、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江南分中心主任建议,打造铁路遗址公园,记录武汉铁路百年。

  亢德芝认为,中国铁路发展史,见证了一个国家百年巨变。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与北京、上海、广州并称为中国四大铁路枢纽。武汉铁路百年同样见证了武汉的日新月异,奠定了武汉在全国的地位。

  武汉铁路是中国铁路历史发展的缩影

  1889年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提出修筑芦汉铁路,1906年正式全线通车,并更名为“京汉铁路”。1896年清政府又准允修建粤汉铁路,1936年全线通车。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的修建极大的刺激了湖北工农业的发展,还是武汉获得“东方芝加哥”美誉的大功臣。1957年长江大桥的建成实现了京汉铁路与粤汉铁路的连通,并改名为京广铁路,实现了天堑变通途,是国家南北交通大动脉,中国最繁忙干线。

  2009年中国第一条高铁线——京广高铁武广段成功运行,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时至今日,武汉铁路即将呈“米”字型加“井”字型格局发展,城区内的轨道系统也即将成网,由此可见,武汉铁路还将是武汉未来发展的见证。

  打造铁路遗址公园,记录武汉铁路百年

  亢德芝说,虽然武汉铁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然而铁路文化在武汉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与尊重,老铁路线在逐渐消失与外迁。大智路京汉火车站孤零而立,粤汉徐家棚火车轮渡码头已不复存在,武九铁路已明确外迁。为延续历史文化记忆,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特别是并称为中国四大铁路枢纽的上海、广州等城市均已建设铁路纪念或主题公园,因此建议在武汉选址建设一个“铁路遗址公园”,记录武汉铁路百年。

  打造铁路遗址公园是凸显武汉铁路枢纽地位的重要举措,是加快创新发展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抓手,是完善两江四岸江汉朝宗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补充。

  杨园片适合打造铁路遗址公园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亢德芝提出:二桥武昌桥头杨园片具备打造“武汉铁路遗址公园”的优越条件。这片与铁轨交织绵延的的区域,是昔日粤汉铁路线。无论从纵向的历史还是从横向的空间来看,此地都是这座城市破碎肌理的一个切面,有独特的鲜活气息。

  过去,这片地域因工业而兴,车辆厂、纺织厂、造船厂、钢厂,让原本荒芜的地区开始了城市化进程。区域内铁路线保留密集,老的铁路维修厂房虽然凋零但依然保存,四美塘公园生态美丽,在这样一个集文化、生态于一体的区域,应该浓墨重彩写上一笔,而不是让这一南北交通大动脉的京广铁路运输史上的重要历史遗存,静静躺在古老的长江边。 (记者李咏 通讯员刘金峰)

  人大代表郭刚艳:统筹规划好各工业园区产业定位

  市人大代表、武汉中央商务区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市工商联副主席郭刚艳表示,目前武汉实体经济发展面临民间投资不旺盛,制造业品质不高、品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等问题,同时面临人才储备不足、税费过重、融资难的困境。

  一些传统企业基于投资和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根深蒂固,多数产品处于产业链的前端和价值链的中低端,缺乏核心技术支撑,普遍走的是高投入、高消耗和低产出的发展模式,在资本在资本,技术,信息及人才等高端生产要素积累方面比较薄弱。重引进模仿,轻研发创新,新产业、新产品更新换代缓慢。

  振兴实体经济,一要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对本地实体经济企业产品政策上优先倾斜。二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制造业要壮大规模,更要注重转型发展,比如推动制造业非核心业务外包,推动服务型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制造业与物联网、互联网深度融合等。三是着力降低成本和促进投资便利化,切实减轻企业非税负担,取消对民营企业的限制。四是加大开放力度和推进贸易自由化,借助于自贸区服务业开放的改革举措,推动生产型服务业发展,支持外资银行入区经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区内银行业,形成多元化竞争性的金融市场格局,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题。五是着力打造人力资本高地。不仅要培养和使用高端研发人才,还要培养和应用一大批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产业工人。六是补齐短板,要更积极、有效地促进创新。促进企业增加创新投入,打造武汉制造的品质信誉和国际竞争力。七是支持工业区园区完善配套。目前我市每个区都有一个及以上的工业园区,工业园是实体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但很多工业园定位并不清晰。建议市政府责成相关部门统筹规划好,各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差异化发展,整合资源。

  郭刚艳代表同时提醒,发展实体经济必须避免和警惕几个问题:一是遏制投机,让资本回归实业,打击暴力,二是必须出台减税扶持实业的政策,三是解决实体企业行业定位问题,要避免和警惕发展国家淘汰的落后行业。 (记者刘元聪 通讯员殷学秀)

    市人大代表张晓玲:打破界限 让国企民企站在同一门槛

  市人大代表、市妇联副主席张晓玲对于发展民营经济有以下建议:

  一是相关领导要到有关部门多走访,多研究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作深入剖析。

  二是对有关民营经济的已有政策进行全面清理,强化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促进已有政策的贯彻落实。

  三是打破国企、民企的界限,使国企、民企真正站在同一门槛。

  四是进一步完善并落实行政审批制度,简化审批手续,提高行政效率。

  五是进一步规范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

  同时,建议市政府成立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搭建民间投资信息平台,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统筹协调,及时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记者李咏 通讯员刘金峰)

  人大代表耿洪山:实施“小巨人培育工程” 培育一批民营大企业、大集团

  我市的民营经济发展还面临着很多问题,与国内先进地区还存在很大差距,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一是经济总量相对较小,二是民营经济占比偏低,三是民营企业规模偏小,四是经济结构不优,五是产业集群度不高。

  人大代表、市工商联党组书记耿洪山建议:一是必须把民营经济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二是要优化发展环境,破除行业垄断,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进入我市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等领域;畅通政府采购渠道,支持更多有条件的中小企业产品进入政府采购目录并定期公布。三是切实整治“新衙门作风”,完善服务机制,为民营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四是实施“小巨人培育工程”,培育一批民营大企业、大集团;要发挥科技优势,推动创新转型。 (记者李咏 通讯员刘金峰)

  人大代表唐其柱:新兴产业集聚的三大开发区是武汉对外开放的优势

  人大代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唐其柱认为,信息化时代让地域概念弱化甚至消失,网络连通世界,空间概念不复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内陆与沿海城市站在了开放的同一条线上。

  武汉要成为开放前沿,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坚决破除旧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的束缚,勇于解放思想、观念创新。

  武汉有世界罕见的自然禀赋,高度发达的科技教育文化,有新兴产业集聚的三大开发区,这是武汉对外开放的优势。

  最近一年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加快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步伐。分别与美国希望之城国家医学中心、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医学院、意大利都灵大学医学院建立了全方位协作关系,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了多层次的合作。这些国家的专家参观武汉生物产业基地时,都由衷赞叹。 (记者李咏 通讯员刘金峰)

  人大代表刘传江:逃出创新“死亡谷”须打通两个层面的“肠梗阻”

  人大代表、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刘传江建言,逃出创新“死亡谷”科技成果到产业化之间有一个“达尔文死海”,如何逃出创新“死亡谷”,必须打通两个层面的“肠梗阻”。

人大代表刘传江

  一是产权层面的“肠梗阻”。以“三权改革”为突破口,打通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一是探索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以市场为主要配置方式的产权确权、技术应用和成果交易制度,体现智力劳动价值的分配导向,充分调动创新创业积极性;二是下放科技成果处置权,允许自主决定采取技术转让、许可或作价投资方式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三是扩大科技成果收益权,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利益分享机制,合理分配投入主体和研发团队的成果收益比例。

  二是技术层面的“肠梗阻”。对不能马上投入使用创造利润的实用技术,产学研机构都对中间技术转移通道、中试环节不感兴趣,不愿投入。建议建立中试技术公共平台,享受生产性科技服务业支持的优惠政策。(记者李咏 通讯员刘金峰)

  人大代表胡树华:产业是“拳头” 光谷要与硅谷对接

胡树华

  人大代表、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胡树华认为,内陆大都市与沿海城市相比天生不足,但世界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发展为内陆大都市成为开放前沿创造了条件。互联网可超越时空、超越地域,促进资本、产品、市场与世界的快速对接。

  武汉要成为开放前沿,硬件是基础。近几年,武汉的交通与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天河机场T3航站楼、汉新欧班列这些连通世界的线路已经联通。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武汉集航运、铁路、水运等交通于一体,为开放打下了坚实基础。

  武汉要成为开放前沿,产业是“拳头”。光谷与硅谷对接,武汉的科技产业与世界对接有了很好的平台。集成电路、新型材料、智能制造等一批新业态、新兴产业正在培育,为武汉走向世界、现代化产业发展创造了无限可能。

  武汉迎来了开放的战略机遇。国家多重战略叠加,为武汉高科技、大投入、大引进提供了战略支撑。市党代会提出打造长江主轴、长江新城、东湖绿心、光谷、车都,这些世界性的、高标准的、现代化的区域将是作为内陆城市的武汉,拥抱世界的希望所在。

  从工作抓手上来看,武汉正鼓足劲头,抓投资、抓招商引资、抓干部作风,只要真刀真枪地干,武汉将迎来又一轮翻天覆地的变化,武汉走向世界的脚步将势不可挡。(记者李咏 通讯员刘金峰)  市人大代表王继红:1万居民只有0.9名全科医生 要加强基层医疗人才培养

  (记者康鹏)“目前,武汉全科医生的数量太少,以武汉开发区(汉南区)为例,全区只有36人,每万名居民仅有0.9名合格的全科医生。”

  今天,市人大代表、汉南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王继红建议,加强基层医疗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培养全科医生,做到每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乡镇卫生院都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

  她介绍,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存在全科医生数量少、学历及职称结构不合理、人才队伍不稳定、服务功能不健全等问题,“基层条件差、工作量大、待遇低、职称评定难,人才流动性大,招聘难、留人难。工作太忙,在岗医生护士的培训率较低。”

  她建议,提高社区医生和技术人才的待遇,保障社区医疗队伍的稳定性,委托医学院校定向培养本土化全日制大专层次医学生,毕业后充实到基层全科医生队伍。政府要加大投入,制定长远有效的培养计划,制定各种类型的培训模式,加强对全科医师的培养,建立培训出符合社区要求的全科医生及全科团队。

  政协委员舒晓刚:武汉文创企业存在“用人荒”

舒晓刚 长江日报记者周超摄

  市政协委员、民盟武汉市委员会副主委舒晓刚在今天上午的大会发言中建议把武汉打造成现代化文化创意中心。

  文化是一座城市灵魂和精神命脉,更是一座城市繁荣复兴的重要标志,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实施“文化+”战略,打造现代化的文化创意中心。文化创意及其相关产业已然成为大武汉文化复兴的突破口。而当前,武汉的文化创意产业在产业规模和国际影响力上,都与北、上、杭、深等城市存在明显差距。武汉文创企业一直存在“用人荒”,普遍存在“高人请不来,能人留不住”的困境,企业尤为缺乏既具备文化创意产业理论素养,又具有创新能力和经营能力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为推进武汉文化强市建设,彰显武汉文化魅力,我们建议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文化创意中心为重要抓手,大力助推我市文化事业发展,以“文化+产业+创意+互联网”的新思路新路径,通过品牌、平台和产业链“三轮驱动”,顶层设计、产业环境、组织领导“三管齐下”,将武汉打造成为现代化的文化创意中心和全国文化产业高地。

  政协委员郭雯: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九龙治水”

郭雯 长江日报记者周超摄

  市政协委员、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湖北中心主任郭雯在今天上午的大会发言中建议推进武汉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

  一方面,武汉具有申报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城市的优势。另一方面,武汉现行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求迫切。目前,专利、商标、版权由科技局、工商局、版权局等部门分头管理,“九龙治水”,政出多门,无法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作用。此外,2014年,武汉将原市知识产权局合并至市科技局,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运作模式,该模式运行两年来,显现出了一些束缚经济发展的弊端,亟待改革创新,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知识产权管理新体系。

  建议科学划分知识产权职责,组建专利、商标、版权“三合一”管理的知识产权局,形成权界清晰、分工合理、责权一致、运转高效、法治保障的知识产权体制机制。探索建立知识产权综合行政执法体系。构建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综合运用知识产权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加快药品等领域过期专利技术的有效应用。

  政协委员康玲:加快武汉超算中心建设

康玲 长江日报记者周超摄

  市政协委员、致公党武汉市委员会副主委康玲在今天上午的大会发言中建议加快武汉超算中心建设。

  面对发展新机遇和新挑战,为实现赶超发展,市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建设新型智慧城市,要建设武汉超算中心,推动万物互联,打造具有智慧中枢功能的“城市大脑”。以高性能计算机为基础的大型计算与存储环境是智慧城市建设和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基石。因此,武汉对高性能计算有着强烈的现实需求。

  建议武汉市抢抓机遇,加快推进武汉市超级计算中心建设,建设规模为1000万亿次计算能力,100PB存储能力。以大数据为抓手,建立以大数据产业服务为目的的新型高性能计算中心。通过对高性能计算中心的软硬件平台建设,为武汉市发展大数据产业,以“互联网+”辐射政府管理、民生建设、医疗健康、高端制造、水环境治理等行业,形成立足武汉、服务华中、辐射全国的高性能计算与数据存储支撑体系,以此为服务基础建设武汉智慧城市,构建武汉国家中心城市的大数据产业基地。构建高性能计算与云平台相结合的云超算平台,扶持新兴产业的发展,为创业创新项目孵化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超算中心运行管理模式,开展超级计算机科普教育,建成集高性能计算、高信息服务和高可用性于一体的国际一流的超级计算中心。

  政协委员胡越高:让赛马成武汉新名片

胡越高 长江日报记者周超摄

  市政协委员、东方神马集团有限公司主席胡越高在今天上午的大会发言中建议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武汉历史遗存丰富,科教资源雄厚,自然条件优越,具有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市的良好基础。但现阶段文化建设发展还相对滞后。武汉缺少文化龙头骨干企业,缺少文化创新产品,文化事业投入发展也不够,文化市场培育发展不够好。

  建议从顶层设计方面,加强城市文化规划建设研究。从增强城市实力方面,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从增强城市影响方面,着力打造城市品牌。武汉赛马文化历史悠久,目前赛马运动仍领先全国,打造赛马文化品牌基础良好。建议对武汉2008年出台的泛马城规划进行提档升级,将赛马文化纳入城市文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建立国际马文化产业创意园,发展马业经济,建设高水平的马文化博览中心,努力把赛马文化做成城市文化新名片。

  政协委员刘江东:武汉服务贸易水平亟待提高

刘江东 长江日报记者周超摄

  市政协委员、台盟武汉市委员会主委刘江东在今天上午的大会发言中建议加快武汉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虽然武汉服务贸易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来看,目前仍存在起步较晚,发展水平亟待提高等问题。武汉现有服务贸易出口业务的企业数量多(约有1000家),但规模普遍偏小,服务出口额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仅109家。不仅落后于上海、广州等沿海先进城市,而且落后于南京、成都、杭州等副省级省会城市。

  建议尽快出台市级服务贸易财政资金管理使用办法,与国家服务贸易发展促进资金做好衔接和配套。依托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探索设立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专项。认真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提高中央财政资金的使用效能。同时,与海关、外汇管理、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加强衔接,进一步提升服务贸易便利化程度。加强企业主体培育。支持本土领军企业做大做强。打造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集群。建立一批服务贸易公共服务平台、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引导企业以大带小、“抱团出海”。

  政协委员姜锋:武汉新经济发展存在不足

姜峰 长江日报记者周超摄

  市政协委员、市国家税务局局长姜锋在今天上午的大会发言中建议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

  2016年武汉第二产业国税税收达794亿元,增长3.2%。2016年武汉第三产业国税税收达553亿元,增长37.21%。2016年以信息技术服务、资本市场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为代表的新兴行业共计入库国税税收91.37亿元,同比增长52.09%。但与此同时,武汉新经济的发展还存在着不足。2016年1-9月,武汉市先进制造业产值只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24.8%;限上企业网络零售额只占总零售额的9.0%;年国税收入在亿元以上的104户重点税源企业中,只有移动通信、长飞等7户企业涉及新经济;2016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武汉市仅有9家。

  建议成立促进新经济发展的协调机构,统筹规划新经济发展。积极探索建立新经济与传统产业相衔接的产业制度,研究制定全市与新经济发展有关的行业标准,尽快制定出体现时代发展特征、切合武汉地域特点的新经济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规模聚集效应、梯度转移效应、资源融合效应,把财源建设、就业需求、资源环境等纳入规划之中,重大事项、重大项目集中研究办公。

  政协委员孙美华:培养现代“农村合伙人”

孙美华 长江日报记者周超摄

  市政协委员、民革武汉市委员会秘书长孙美华在今天上午的大会发言中建议农业产业化发展。

  孙美华发言中建议,不仅要培养“城市合伙人”,也要培养现代“农村合伙人”。农业产业化应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应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武汉农业产业化水平,把休闲产业、创意产业、养老产业融汇到农业产业化战略中去。建议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进一步改善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推出一系列惠农、扶农政策,增加招商引资吸引力,引进发展潜力巨大的优势产业,招商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品牌企业,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流通、服务的深度融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扶持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政协委员穆书芹:武汉三大副城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市政协委员、民建武汉市委员会副主委穆书芹在今天上午的大会发言中建议大力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促进武汉三大副城建设。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加快新一轮总体规划编制,构建“1个主城+3个副城+3个新城组群”的城市空间格局,做大做强光谷、沌口、临空副城。这为三大开发区由单一功能区向综合功能区加快转型提供了顶层设计的发展依据,对于三大开发区加快产城融合,完善公共服务,进而更好的落实市委市政府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三大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存在四个主要问题:1、缺乏整体规划,空间布局失衡。2、对主城服务设施的依赖大,潮汐式交通突出。3、行政管理体制束缚,经济社会职能失调。4、公共服务功能弱化,制约了招商引资、招才引智。

  为加快三大副城产城融合发展,打造招商引资优良环境,建议:1、推动实施副城整体空间规划,实现工业、商贸、人居统筹发展。2、贯穿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理念,高标准超前布局基础设施。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副城与主城的资源要素流动。4、创新社会治理,探索开发区向副城发展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

  政协委员付文芳:治水重点工程推进不快

  市政协委员、政协武昌区委员会副主席付文芳在今天上午的大会发言中建议推进武汉“四水共治”工作。

  大江大湖大武汉,武汉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近年来,武汉经济社会发展很快,可水环境却承受着极大的压力,洪水侵袭司空见惯、城市看海饱受诟病、河湖水质令人担忧、供水管网亟需改造,治水是武汉的必考题。

  为了优于水而不忧于水,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水优势是武汉决胜未来的核心竞争力,要以防洪水、排涝水、治污水、保供水为重点,大力推进“四水共治”,努力打造国内外知名的滨水生态绿城。这是市委、市政府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生态大武汉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源自对市情的清醒认识,源自对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发展所需,更是责任所在。尽管市、区治水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从实践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治水的系统性、整体性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滞后于城市发展进程,水路不畅、边建边扩、不成体系等问题仍很突出。市区之间、跨区域跨流域之间的协作联动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治污、排涝、预防、管理、宣教等治水各环节之间也缺乏有机衔接,还有盲区和单打独斗的情况。“四厂合一”和深隧转输、大型泵站和雨污骨干管网建设、巡司河、沙湖等河湖整治等重点工程和项目推进不快,影响了雨污分流、污水处理、防洪排涝的实施及效果。

  “四水共治”体现治水系统性和整体性,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综合性的动态工程,必须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一以贯之地抓;以全市一盘棋的思想,科学有效地抓;以不达目的不收兵的决心,有的放矢地抓。

  政协委员潘涛:长江新城规划应体现“新”

  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武汉市委员会副主委潘涛在今天上午的大会发言中建议加快长江新城规划建设。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的大武汉,以打造长江新城、长江主轴、城市生态绿心为核心抓手,规划建设世界一流的城市亮点区块,提升武汉国际知名度、生态宜居度和城市竞争力。明确长江新城要以超前理念、世界眼光,打造成为代表城市发展最高成就的展示区、全球未来城市的样板区。

  长江新城规划应体现“新”的概念,应有广阔的建设空间,以创新发展实现世界级标准,重点承载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等新科技业态,体现绿色、低碳等新生态模式,营造滨水生态绿城等新面貌,引领高端、智慧的新生活方式。长江新城规划建设应凸显“江”的元素,需临江而建、传承长江文化、打造长江之标、体现长江力量、表达长江之美,新城建设要打出“长江牌”,充分利用江边、江岛、江上、江面、江中、江底等多层次空间,打造“江”元素新城。长江新城应把握“脉”的延续,延续武汉历来沿江拓展、居中独优的发展脉络,位于交通、土地空间、物流等生产生活要素集聚中心;延续武汉山水生态之脉络,体现武汉的水网、山系和岛、桥、隧的特色;融入武汉三城三镇、多中心发展之脉络,以突出的单核带动多核联动形成最大合力;延续武汉人脉(人才汇聚)、文脉(历史、科教)、商脉(商业、物流贸易),体现人文之城、贸易之城。

  政协委员邹薇:加快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建设

  市政协委员、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副主任邹薇在今天上午的大会发言中建议加快推进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先行先试建设。

  武汉自贸区是湖北自贸区的核心区,是武汉凸显在全省“主中心”地位、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的新平台,是提升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水平,创新驱动拼搏赶超的改革“关键一招”,是武汉凭借产业基础、科教文化、交通区位、发展空间、生态禀赋等优势,在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新支撑点。

  建议学习上海等自贸区经验,率先大胆探索内陆自贸区改革创新之路。要在武汉自贸区首创一批在全省和长江经济带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创新成果。激发现代化的发展新动能,展现国际化大都市新魅力,塑造生态化的世界级长江天堑新典范,为我国内陆自贸区的改革创新奉献“武汉智慧”和“武汉实践”。

  委员建议以《我不是潘金莲》为警示整治作风

  市政协委员、武汉市工商业联合会主席李记泽在今天上午的发言中建议大力招商引资、努力聚商育商。

  他说,调研发现武汉民间投资存在的七个方面主要问题,即:信心不足“不敢投”、准入限制“不能投”、融资困难“没钱投”、待遇不公“不想投”、为官不为“害怕投”、环境不优“不愿投”、能力不足“无力投”。面对如此困境,不少民营企业感到“蓝瘦、香菇”。四是工作力度不大。全市招商引资氛围不浓、参与面不广,干部招商引资动力不足,作为不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现象比较普遍。

  在提到投资环境要大改善时,李记泽还建议,以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为警示教材,切实整治“新衙门作风”,彻底杜绝“小鬼难缠”、认真整治“庸懒散慢”、严肃查处“吃拿卡要”。完善服务机制,实行“7×24”保姆式服务,优化招商、立项、建设审批流程,提升项目落地开工率。

责编:宋菁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