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看江夏如何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7-04-18 07:12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字体:

  

    记者林敏 通讯员周虹 刘成平

  为了让市民餐桌上的农产品更安全、更绿色,近年来江夏区集聚资源全域打造,聚焦关口高压监管,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进程,完善规范化管理体系,增强信息化监管手段,提升现代化检测水平,严格监管每个环节,守护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人员进猪舍需提前两天隔离

  4月6日,记者来到武汉市江夏区金龙畜禽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是一家养猪管理公司,也是我省重点农头企业、国家核心育种场。现种猪存栏3万头,年出栏60万头,年产值达4亿元。

  探访养猪场,第一关进门就不容易。记者到达后准备直接进入,却被工作人员拦下,在门外等待获批准后,终于在工作人员带领下进入了一间消毒室。公司总经理王军解释,所有要进场的人员都必须先经批准,工厂开启消毒室装置后,再从消毒室穿过。

  消毒室是一间长约5米、宽2米的走廊,走廊右侧墙上,挂着一排十余个消毒装置,刚走到装置下,消毒器一齐启动喷雾。进消毒室后,进出口门自动上锁,人要在里面站一分钟后,出口处的门才会解锁。“外来人员身上都会携带病菌,所以需先消毒才能进场,以免带进外来病菌。”王军解释。

  走进厂区后,花园式园区内树木葱郁,工厂占地1300亩,当天微风拂面,却完全没有闻到异味。随后记者走进办公区的工作室,室内一面墙上的大屏幕上正在显示养猪场实况。

  屏幕显示九个画面,分别是金龙的三个养猪基地——母猪舍、种猪中心和育肥舍,每个基地情景在画面中十分清晰。记者看见,在母猪舍里,每头母猪单独一栏,一群小猪窝着吃奶;在育肥基地,数十头猪在一栏,空间充裕,猪群可在栏里随意走动,或躺或卧或吃饲料。栏内洁净,栏外不时有工作人员巡栏。

  突然,记者注意到一名工作人员走进一个栏中,似乎经过一番寻找后,抓住一只猪,往其身上注射了一针。王军告诉记者,猪场内实现全监控管理,除了有工作人员巡栏,还有坐在屏幕前的“监视员”,若发现哪头猪有异样,比如状态不佳或可能生病,就会通知相应厂区的工作人员寻找并做处理。

  实际上,想进工厂内部的饲养区也很困难。王军说,进饲养区前,必须洗头洗澡更衣,还需提前隔离两天,等排尽体内排泄物后才能进入养猪的区域。“也是怕把病菌带进去。”王军解释,猪有自身的病原,为了防止外来病原感染,进去的人员都需提前隔离。公司为厂区的工作人员安排了住宿,经常一住就是个把星期才出来一次,进去时又要先隔离两天。

  江夏区动物卫生监督所负责人任立新介绍,去年全区实现生猪出栏104万头,家禽出笼1250万只,畜禽肉产量11万吨,畜牧产值37.48亿元,畜禽规模养殖占比90%,畜牧业成为江夏区农业经济支柱产业。农业部连续6年例行飞检我市,在江夏区随机采集畜产品样品合格率达100%。

  三年累计无害化处理百万余只病死畜禽

  餐桌上的肉类安全,是市民关注的重点,最担心病死畜禽等不洁肉类会流入市场。2013年,江夏区瞄准一些不合格农产品和病死畜禽处理难题,在安山街投资1331万元建成无害化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12吨。不合格农产品、病死畜禽经过无害化处理后,不仅能有效控制疫病的传播,还能保护环境、变废为宝。

  “江夏的病死家禽绝不会被任意丢弃或者外流。”任立新介绍,全区已建成81个生猪养殖小区冷库和12个街道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收集点,病死畜禽一律进入武汉寰宝农业有限公司无害化场处理,做到全收集、全处理、全覆盖。全区所有街、办事处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和大型养殖加工企业都配套建起了小型冷库,负责收集病死畜禽,集中送往处理厂处理,从源头控制病死畜禽流入市场进入餐桌。

  6日,记者来到位于安山街的武汉寰宝农业有限公司,该公司为我市首个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项目,负责江夏区病死畜禽(主要是猪、鸡)的无害化处理工作。在处理车间外的玻璃隔间记者看到,无害化处理设备正在运行,工人们把病死猪整齐排放、编号、拍照,然后按顺序投入锅炉。

  “无害化处理主要是高温熟化工艺。把病死猪和其他畜禽运回来后,先进行破碎,然后投入锅炉,跟高压锅一样的原理进行高温加压,达到140-180℃的温度后可油水分离。将剩余物烘干、脱汁,再做油渣分离,榨出的油能做生物柴油的原料,渣则是肉骨粉作生物有机肥的原料。”公司董事长雷艳萍介绍,自无害化处理厂运营以来到目前已处理了病死生猪19万头,病死禽类90余万只。

  “哪个厂收集到一定容量,我们就去收回来,以前靠打电话,现在用手机软件拍照上传信息,一目了然。”雷艳萍拿起手机举例,以前哪个厂有了病死猪,工作人员要先去实地查看,现在养殖场直接拍照在平台上传,手机上就能审核,效率提高很多。处理厂有工作人员10名,每个收集点一个月去2-3趟,即拖回即处理,目前运转良好。

  任立新表示,为落实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保障公共卫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去年江夏区动物卫生监督所在全区建立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区畜禽无害化监管平台,实现了无害化处理及畜牧业管理的转型升级,有力有效地杜绝了病死动物乱丢乱弃和外流的现象。

  建立追溯系统给蔬菜贴上“身份证”

  拿出手机扫一扫,就能知道蔬菜是谁种的、种植日期、用了什么肥料和农药、甚至在哪块田里种的都能全部显示出来,蔬菜“前世今生”一目了然,市民吃起来也“心知肚明”。

  在湖北凡华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检测室,记者看到正在忙碌的检测员祝恒栋,他介绍,园区里2000多个大棚,凡是计划要卖出的菜,都必须提前检测,合格则可打印出检测通知单,与货同行。

  他讲解,首先在田里取样,在一个棚内需取五个蔬菜样本,捣碎后放入试管,加入试剂再放进比色皿读取数值。“这个数值进电脑后,会直接上传到区、市和省级检测单位。”祝师傅说,只有合格品才能打出二维码,而不合格的会直接引发警报。

  记者拿起手机扫一张苦瓜上贴的二维码,手机中立即显示出生产厂家、地址和检测结果。在详细生产信息中,又显示出施药信息、施肥信息、播种日期和采收信息。

  根据区农委的要求,每个农业园必须配备一名持证上岗的检测员,负责每一个农产品从种植到销售的所有流程的检测。所有产品投入使用、栽培环节、用药时间标准、检测人员、检测结果都全部记录到位,并与产品二维码相关联,从而实现全过程质量跟踪。

  如果发现不合格产品呢?凡华农业公司副总张桂兰介绍,曾有农户打算卖出一批菜,经检测后发现这批菜施药还没过安全间隔期,于是公司立即把这批菜扣下,不准出园。“如果查出不合格,园区可能会把这个农户的大棚调整到后面去,甚至取消其采摘资格。”张桂兰说,好在农户们都非常清楚农产品安全的重要性,从建园到现在没有发现任何一例使用违禁药品。

  凡华的蔬菜大棚已实现智能化管理,记者走进大棚看到,大棚中间有一个设备,该设备可实时监测到大棚里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参数。而此参数是提前设置好的,只要哪个数据有异常,就会触发报警系统。园区的大棚内有150多个视频摄像头,实时监控农作物大棚内的图像环境,了解农作物的长势,达到精准种植、精确管理、智能调节。

  据悉,从2012年起,江夏区在凡华、沛美达等农业基地展开追溯试点,给各类农产品打上二维码,建立独一无二的“身份证”。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责任可追溯,溯源工程实现了从田间地头到餐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监控。截至目前,全区26家农产品生产企业建成可追溯系统,面积72585亩,其中种植业绿色蔬菜基地36585亩,有机水产品基地36000亩。全区规模农产品生产企业实现了二维码全覆盖。

  工作人员正在检测蔬菜样品

  金龙公司的工作人员穿着防护服巡栏

  江夏建立畜禽无害化处理监管平台

  四举措

  打造安心农产品

  安全追溯全覆盖

  80家农产品生产企业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覆盖全区规模种养殖企业,通过二维码查询实现了“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责任可追究”。

  标准化生产全覆盖

  创建国家级、市级蔬菜标准化生产企业41家,创建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78个,实现规模经营主体和规模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全覆盖。

  “智慧监管”全覆盖

  建立了互联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生产单位终端检测追溯平台、农兽药生产经营主体投入品追溯平台、基层监管站远程监控系统、养殖场无害化处理平台,通过平台“千里眼”和“顺风耳”,有效开展监督执法、风险监测、应急处理、信息查询、反馈意见。

  责任体系全覆盖

  建立“三级三层”监管检测体系,即区、街、村三级监管,区、街、企业三层检测,实现机构常态化、人员队伍专职化、运转保障稳定化。

  (记者林敏整理)

 

责编:张晋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