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才兼备才有资格当医生!老医师们从医至今最大的遗憾竟然是这件事
今天是中国医师节。
让我们向坚守在救死扶伤一线的医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节日的问候!
当今社会,医患矛盾突出。在此背景下,作为风口浪尖上的医生群体,他们是如何看待医师这一职业的呢?
昨天,我们派出多路记者,对武汉地区部分资深医生就相同的两个问题进行了一番调查。这两个问题分别是:
您从医至今感到最欣慰的是哪件事?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无才”是医生最大的“无德”
“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
同济医院肝脏外科主任医师张万广21年的从医生涯中,最让他欣慰的事情不是濒临死亡的病人在他手上获得新生,也不是能成为现代外科之父裘法祖院士和陈孝平院士的学生,而是年过不惑的自己终于完全理解了裘法祖院士时常感叹的这两句话。
张万广告诉记者,他现在的老师陈孝平院士也经常如此教诲他。
张万广是同济医院肝脏外科中青年医生中的佼佼者,来找他的除了得了肝癌、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病人,还有在其他地方手术效果不好的病人,每个病人的眼神中都充满了对生存的期待,他的最大心愿就是尽全力提高他们的生存率。可是由于手术不规范,导致这些病人中的2/3丧失了再次手术的机会,失去了长期生存的希望。每每遇到这样的病人,他的一腔悲愤瞬间就涌上心头:
“不是态度好就叫有德。对医生来说,最大的无德就是无才。尽管外科医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技术瓶颈。可是,到底医生有没有尽最大的努力去突破这种局限性呢?自己做不好的手术想没想过寻求帮助呢?自己所做的手术是不是最规范、最标准的呢?
当了21年的肝脏外科医生,张万广一直在与死神“抢”人,晚上10点能下手术台都算早的,他现在一直都在努力地将自己的手术质量做到最好。(记者王恺凝)
“德才兼备才能治病救人”
“我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更多的是遗憾:没有做最好的医生,没能救更多的患者。所以我鼓励我儿子,先做人再为医,要做最好的医生!”作为湖北省临床肿瘤学会理事长、湖北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主任的宋启斌教授常常充满自责。
30年的从医生涯中,宋启斌印象最深的是一位30多岁患鼻咽癌的邱先生,脾气火爆的患者根本不配合治疗。宋启斌给他做治疗的同时,和他谈心,讲癌症性格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以解他的心结。20多年来,邱先生和宋启斌教授做了好朋友,不仅疾病得到有效治疗,性子也改变了不少,家庭和睦。
在儿子宋科翰眼里,父亲宋启斌就是好医生的代表,父亲从小为他定下学医目标,并告诉他一定要做最优秀的人才能获得尊严。宋科翰2011年从华师一附中以全省第106名的成绩考取复旦大学医学院本博连读。在校期间他曾4次被公派到剑桥大学进行学术交流。
学医苦、累,还要面对各种医患矛盾,很多医生不愿让自己孩子再学医。而宋启斌态度很坚决:男孩子就应该多付出,应该有社会责任感、有担当。他对儿子和年轻医生都很严格,也寄予厚望:“没有医德和医术都会害人,德才兼备才能治病救人。”(记者毛茵)
学医有点像煨汤
小文火慢慢熬
现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常务副院长的王高华,是湖北省第一个自愿报名从事精神病学专业的人。30多年过去了,王高华从一名普通的精神科医师成长为一名知名教授,并且当选了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会长。
看到很多生命的丧失,他深有感触:有些患者自杀身亡,至少有部分是通过医学手段可以避免的,但终究还是发生了。他想告诉医生们:医学是一门技术,但仅此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理解“人”,理解“人性”,才能当好一个精神病学的医生。
王高华当年是主动选择精神病专业的。1985年,还在上医科大学的王高华各科成绩都比较好,有机会选择其他专业,但他很坚定地选择了“不受人待见”的精神病专业。他说他当时就预感到过10年20年之后,精神病学将会成为重要的乃至主流的医学专业。
王高华生动形象地说,学医有点像煨汤,小文火,慢慢熬,时候到了,味道鲜美,香气四溢。临床医学学习时间长,是一个慢热晚熟的行业,很少有年轻的医生成为大专家。而且这项工作确实非常辛苦;但一旦你成为一名成熟的医生,就会有众多的朋友,就会受到好多病人和家属的尊重,从而也会感到很多的欣慰。(记者毛茵)
用纤支镜新技术
挽救了许多生命
赵苏医生
赵苏,2009年中国医师奖获得者,武汉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
行医生涯中最让他欣慰的是,在上世纪90年代,和老一辈的专家一起将呼吸专业独立成为一个学科,并且在这条路上,不断地学习和不断地探索新的临床技术,这些技术最后能真正造福患者。
“印象中最深刻的一件事情在2002年,当时我们常规支气管镜已开展了7年,通过科室新技术的反复研究打基础,准备在省内率先开展气管支架治疗技术,当时正好收治了一个病人,来的时候情况非常差,喘得非常厉害,只能坐着。过去我们只能通过影像、查血等方式确认病情。通过纤支镜检查之后,我们发现他一个组织气管严重堵塞,另一个气管狭窄,几乎将气道塞得没有一丝缝隙。我们当机立断,马上在纤支镜下给他安了支架。支架一安上,病人立马就有了明显好转。”这样的效果让赵苏和同事们觉得很神奇很欣慰。
“在上世纪90年代,很多病人最后因为气管堵塞窒息去世,当时我们无能为力,但是现在我们的纤支镜新技术有了非常好的效果,把很多病人从生命的悬崖边上拉了回来。”赵苏说。(记者伍伟 通讯员黄征宇 卢亚芳)
在艰苦的条件下创造生命奇迹
马廉亭医生
马廉亭,解放军武汉总医院,专业技术一级专家,神经外科主任医师。
马廉亭从医55年,81岁的他还经常睡在病房,帮着守护需要密切观察的术后病人。
从军医到文职将军,马廉亭开创了中国神经介入学,他也是第一个成为国际介入神经放射学会会员的中国人。但他最引以为豪的还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1969年,32岁的马廉亭跟随医院医疗队来到河南西峡县。当时,他们遇上一位农妇产后因胎盘滞留大出血,血压只有50mmHg,手术取胎盘必须输血。但当时没有血库,不知产妇血型,没有验血设备和标准血清。医疗队员们土法上马,将A型和B型血型队员的血抽出来,放在玻璃片上,用手电筒看,最后确定产妇是O型血。马廉亭和另外一名队员当场献了血。农舍的屋顶稍有震动就会掉下灰来。马廉亭他们就拉一块布,将屋子消毒,变成了手术间。及时的手术挽救回了这名农妇的生命,也创下了世界输血史上的奇迹。
他们挑着手术器械在深山老林中走村串户,不到20人的医疗队一年里做了大大小小的手术4000多台,相当于现在的一个中型医院的手术量。
“我最遗憾的是现在还有一些疾病无法攻克。”马老有位34岁的病人,患有川畸病,心血管和脑血管都扩张,如同血管瘤,这个病已导致病人一只眼睛失明。“但我们对这个病的认识很有限,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一步一步走向死亡。”(记者田巧萍 通讯员彭绍荣)
医生最大的满足
就是被病人认可
段逸群医生
段逸群,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教授,荣获第五届中国医师奖。
41年的从医路,有无能为力的难过,但更多还是病人认可的欣喜。1996年,公安局一名标兵警察因浑身出红疹、高烧不退被送到协和医院,诊断为麻疹。用药后病情却越来越重,病人出现精神症状还说起了胡话,大家都认为没救了。在家属的要求下,患者转诊到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段逸群仔细辨认后,他认为是重度药物疹,调整了治疗方案。第二天一早,病人的烧就退了下来,15天后治愈出院。
“之后,我们成了朋友。”回想起当年的这一幕,段逸群至今仍历历在目。在他看来,做好医生,必须敬业,关键时刻能为病人承担风险。
“还有一位性病患者,找到我时因治病已经家徒四壁。我检查后发现,他根本就没有性病,而是江湖游医欺骗。”段逸群说,他拉着一儿一女非要跟我下跪,夫妻俩出门时说“这才是良心医生”。被病人认可,让他产生巨大的满足感。
“最让我遗憾的是,不能做一个纯粹的医生。”段逸群解释说,他又要管行政,又要当医生,每天杂事缠身,完全静不下心来。他希望回归医生本行,全身心地为病人服务,做一个纯粹的医生。(记者刘璇)
责编:宋菁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