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既要拼颜值 也要提气质 武汉美丽乡村建设为幸福加分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7-06-28 07:37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字体:

  

    花开山坡上、风车随风动,游客游走在白墙灰瓦、绿道之中,犹如一幅淡彩水墨画,这是黄陂区杜堂村葛家湾呈现的美丽图景。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农民葛天才回乡投资约3.6亿元建设木兰花乡景区,让默默无闻的葛家湾一跃变成最美花乡。“生活环境变好了,钱袋子也鼓起来了”是不少村民的心声。

  近年来,武汉市紧紧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总体部署,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提档升级工程,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一方面提升农村产业功能,通过农家乐、农事体验等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增加农民收入。另外还大力挖掘各个村湾的农耕文化和传承保护民俗风情,让美丽乡村各具特色,风情万种。

  如今,武汉既有“颜值”又有“气质”的美丽乡村越来越多,村民和游客都感到十分幸福。

  大投入大建设 乡村旧貌焕新颜

  一直以来,我市的美丽乡村建设工程都以抓全市新农村建设为主要目标,多项措施多管齐下。

  新农村建设之新,体现在多项具体工程的建设实施中。其中为提高农民享受公共服务的水平,武汉市筹集资金62.6亿元,集中打造了蔡甸区奓山新社区、大集新社区等15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中心村(社区),涉及农民2.3万户。这些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按城镇标准配套齐全。

  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就必须优化农村的人居环境,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治塘堰、通港渠、建垃圾池一个都不能少。

  2014年以来,市级财政补贴46372万元引导各方资金参与,建设了新农村创建村(湾)和示范村湾共80个,在这些村湾开展污水处理、垃圾收处、公厕改造等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此外组织开展的“入万户”、“挖万塘”、“洁万家”、“惠万民”、“通万村”五轮“三万”活动,总共筹集资金40多亿元,整治万方以上塘堰1.47万口,农村沟港渠1262公里,新建垃圾池2.8万余个、垃圾中转房2747个、垃圾中转站116座、垃圾处理设施86座。

  如今不少市民来到乡村郊游,都能明显感受到卫生条件的改善:畜禽养殖的排泄物和农作物废弃物都得到了综合利用,农村公共旱厕的无害化改造也提高了农民的卫生水平。

  到2016年底,全市规划建设的15个中心村(社区),已建成10个、在建5个;规划建设的80个新农村(湾),已建成37个、在建43个,成功打造了江夏区小朱湾、黄陂区杜堂村、蔡甸区大金湾等一批具有武汉特色的新农村建设典范。

  通过推进新农村建设工程,我市逐步形成了一批产业特色明显、生态环境优美、功能配套齐全、服务设施完善,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农村和中心村(社区)。

  产业驱动 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位于黄陂区王家河街道胜天村的木兰玫瑰园,是华中地区最大规模的玫瑰园。从2006年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春、夏、秋三季赏花的旅游产业和玫瑰相关农业发展的模式。武汉木兰花园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庆义介绍,目前公司有生产玫瑰精油、玫瑰水、玫瑰饼、玫瑰茶、玫瑰护肤品、洗发水等一系列产品的生产链。11年前公司从外地来汉发展,租用了当地农民的土地种植玫瑰,吸纳了当地及周边村民到园区上班,目前在园区工作的村民超过200人,从玫瑰的种植、采摘到提炼全部由当地村民完成。

  王庆义说,2013年园区开发为旅游景点对外营业,为村民提供的岗位进一步增多,大家的收入也提高了不少。

  像黄陂木兰玫瑰园这样利用旅游产业、农业生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例子还有不少。

  黄陂区武湖街、江夏区五里界街和蔡甸区奓山街3个省级示范街按照规划项目化的要求,有序推进项目建设,突出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五里界街通过建设广州花博园项目、薰衣草园项目、七彩花海休闲观光项目,年接待赏花游游客达200万人次。武湖街以现代都市农业综合示范园、张湾水乡项目为支撑,掀起武湖现代都市农业的新一轮建设热潮。奓山街建设3000亩花卉苗木基地、3000亩的霞光花木城项目、3000亩星光农业园,同时完成了110公里后官湖郊野绿道建设。五里界街对进入新社区的农民,按照6万元的标准,一次性缴纳城镇职工养老统筹。

  我市新农村建设,围绕“宜居、宜游、宜业”目标,通过整治和提升村庄环境,开展农户及院落风貌整治,挖掘农耕文化和传承保护民俗风情,与山水、盘活资源、发展农家乐、农事体验、民居休闲、养老养生、文化创意等经济相结合,推进了新农村建设与乡村休闲业发展的互动。目前全市通过新农村建设,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我市还启动了“市民下乡”计划,从对全市农村空闲农房利用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作为切入点,助力盘活利用农村空闲农房开展创业创意、休闲养老养生等项目,增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空闲农房的财产性收入。该计划的实施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百度搜索各大网络媒体对于武汉市出台的一系列鼓励“市民下乡”支持措施的相关新闻报道最高达到300万条。

  一村一品 美丽乡村百花齐放

  一进入小朱湾,除了一座座浓郁的荆楚风格民居,池塘边的一座长长的凉亭也肯定会吸引你的注意,“家兴慈是本,族旺孝为先”、“以诚待人,以信交友”、“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亭子上面挂满了各种家风家训。据童周岭村大学生村官周昭宪介绍,该村每户村民的门前都悬挂有家风牌匾,小朱湾在改建之初,就决定要把乡村传统的家风家训文化、民俗文化、山水文化,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充分展示出来,让居民和游客享受浓郁的地方文化氛围。

  2016年10月25日,“百万大学生看三农”走进黄陂区杜堂村和木兰山村,来自武汉传媒学院的37位师生实地感受了两个百年历史村庄的新变化。该学院大三学生巫婉卿感慨道,“这些村庄完全颠覆了我对农村的印象,感觉就是一座座漂亮的公园。”

  木兰山村位于风景秀丽的木兰山脚下,西临黄陂滠水河,绿树葱葱,风景秀丽,一条清澈的木兰溪穿村而过,为村庄增添了几分灵气,是武汉市著名的生态村。

  市农委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我市提倡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打造具有资源特色和文化特点、符合当地实际、体现农民意愿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集中连片、沿线的新农村片带,包括黄陂木兰生态旅游区新农村片带、新洲桂花大道新农村片带、江夏梁子湖新农村片带、蔡甸九如鲤新农村片带和东西湖、汉南新农村片带。新农村建设的“一线串珠”势头将继续发展。

  目前,武汉特色新农村建设模式凸显。如黄陂区蔡店街姚家山模式,以弘扬“红色革命”文化为主;姚家集街杜堂村葛家湾模式,以返乡能人带动型为主;蔡甸区奓山街星光村模式,以工业为主,村村联合、村企联合、村镇联合型;法泗街怡山湾模式,以农业企业带动为主;五里界街道童周岭村小朱湾模式,以发展乡村游特色景点为主;新洲区旧街街孔子河村模式,以历史文化古迹引导为主等等。

  感受乡村之变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我市有不少乡村都走出了一条独具自身特色的建设道路,我们能从乡村环境、村民收入、幸福指数等方面近距离感受到乡村之变。

  小朱湾

  小小村湾大变样 村湾改造注重荆楚风韵、植根文化传统

  走在江夏区五里界街童周岭村的小朱湾,你看到的是小桥流水、白墙黑瓦,窄窄的乡间小道五、六条,错落别致的农舍十几家。难以想象,这样美丽幽静的村湾是从一个有着泥泞村间小路和旧民房的小村改造而来。

  童周岭村村支书罗钢玉说,从2014年开始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至今,五里界街聘请专业团队为小朱湾整体打造荆楚建筑风格,全湾旧房改造27栋,原基重建14栋。同时进行道路升级和雨污分流,“原来的小朱湾随处可见电线杆,后来通过电网线入地改造,村子的整体面貌整洁了不少。附近的薰衣草园和七彩花海建好后,湾子里鸟语花香,池塘的水也变清了。”

  随着游人的增多,经营农家乐是村民们主要的收入来源。村民曾方荣在2014年率先开起了农家菜馆,去年的营业额达到30多万。像这样的农家乐,在小朱湾还有十几家,村里还定期围绕农家乐的菜品升级和服务礼仪对农民进行集中培训。

  小朱湾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还融入了优秀传统的基因,坚持恢复和发扬传统文化。如今走进湾里每户人家,都能看到家风家训:“诗书立世、道德传家”、“待人宽和、世事练达”、“家兴慈是本、族望孝为先”、“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小朱湾的美在于自然环境,更在于浓郁的文化氛围。所以能引来八方游客,还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投资兴业。

  刘家山村

  变绿色、清凉、原生态为宝 村民年收入10年翻10倍以上

  从曾经的“养女不嫁刘家山”变为如今的“养女要嫁刘家山”,这个武汉市海拔最高的小山村在乡村建设的十多年间经历了蜕变。

  黄陂区蔡店街刘家山村海拔806米,地处高山,万木拥翠,绿色、清凉、原生态是当地自然环境的最大特色,夏季,这里的温度比武汉市区低6到8度,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自然环境,当地交通闭塞,难以发展农业。

  2004年之前,刘家山村是全省贫困村,该村农民人均年收入仅1200元。该村村支书刘涛说,当时村里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留守的村民以年老体弱者和孩子居多,大家只能靠砍柴、卖柴为生。

  2005年,随着清凉寨景区的开发和营业,当地开展了新农村建设,朝着宜居乡村发展。首先是村民们纷纷办起了以住宿和餐饮服务为主的农家乐。另外村里还开展了退耕还林工作,家家户户在山上都种起了高山茶,光是每年春季的采茶,平均一个妇女就能挣1万到2万元。

  在生活条件改善方面,村里从2006年通了自来水,保证了旅游旺季接待游客时的用水问题,此外政府还做了管网收集污水,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村里和外界连通的道路也由泥土路变为了沥青路。

  “如今全村共有107户人家,人均年收入至少在15000元以上。不少外地打工的劳动力纷纷回村。乡亲们原来连一辆拖拉机都买不起,如今全村都有40多辆私家车了。”刘涛感叹说,是“旅游饭”和新农村建设改变了刘家山的面貌。

  木兰山村

  基建提升带动游客增长 村民自营农家乐规模“三级跳”

  全村仅273户人家,短短3年,村民自营“农家乐”的数量,就从34家发展到了95家,规模扩张近3倍——这是黄陂区木兰山村交出的一份餐饮服务建设“成绩单”。该村在美丽乡村建设助力下,游客量陡增,带动村民掀起一股农家“热”。

  2014年,木兰山村在经历18个项目的基础设施改造后,环境大有改善,这让外来游客的数量开始急剧增长。每年9—10月间,木兰山村就会以“国家级健康步道”的身份,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的健身登山爱好者。这是对木兰山村的餐饮接待能力的一场考验。

  对此,村民们把握住了商机。通过开办农家乐,让个人收入状况大幅提升。今年,该村村民自营的农家乐数量从2015年的34家增加到95家,村里还成立了木兰山村农家乐协会。

  木兰山村村支书张建勋介绍,近年来,该村立足于从农业村转变成围绕“武汉周边民俗第一村”、“乡村休闲游目的地”两个目标发展的乡村。目前,该村农家乐已颇具规模,正在规划筹建高端民宿点,进一步提升乡村休闲旅游接待能力。

  村民回乡创业也带动大家走上致富路。村民张卫东回乡创立了武汉圣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该村流转土地507亩,建设农业基地,种植有机蔬菜、水果等。村民张友华成立武汉市木兰古道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流转土地1008亩,已建成樱桃、杨梅休闲采摘观光园供游客采摘,带动该村近80人就业。

  张家榨村

  旅游项目拓开条条大路 交通便利引领村民多元创收

  要想富,先修路。凭借木兰草原景区建设,以及美丽乡村的提档升级,黄陂区张家榨村村民充分感受到了交通改善对个体创富的助推力。大到承包项目,小到卖菜,村民们都在条条快车道上加速致富。

  自木兰草原景区2004年开始建设、2007年投入运营起,张家榨村的交通情况就得到了极大改善。来自美丽乡村建设的提档升级,更是让村内外的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木兰草原到村,从村到黄陂,甚至武汉市区,往来的汽车站和公汽班次都变多了!”村民们发现,游客走进来旅游、村民走出去做生意的越来越多。而村民们自己开发的农家乐、民宿住宿,近年来收入都翻了一番,正常情况有10万—20万元,最多能带来50万元的年收入。

  村民聂昌盛原本靠卖菜为生。2007年,他凭借过人的胆识和头脑,筹借了20多万,承包下木兰草原的滑草场等娱乐项目。通过承包项目,年收入达到50余万元。

  交通升级强化了木兰草原的“向心力”作用,周边村的村民被纷纷吸引过来。原本因为路不好走,半夜就要开始准备新鲜蔬菜的他们,如今都感慨“不用起那么早了!”70多岁的老婆婆,都推着小车来景区卖菜,一年就能多赚上好几千元。

  张家榨村村支书张绪文介绍,目前村子总共有500多户人家,吃“旅游饭”的就占到了30%,主要以在木兰草原打工和开农家乐为主。而村里三分之一土地流转做了木兰草原休闲旅游产业,目前全村已经从农业村转变成休闲服务村。

 

责编:张晋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