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医学诺奖三人花了30年研究生物钟 武汉专家来解读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7-10-02 22:04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字体:

资料图片

  长江网10月2日讯 (长江日报记者 李佳)“作为一项研究,跨越30年获诺奖,是很正常的事”,北京时间10月2日近6点,2017年诺奖中,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第一个发布,长江日报记者第一时间联系武大生科院李晓东教授时,他介绍,尽管“生物钟”众人皆知,但生物钟分子机制,却一直存在于科学前沿,长达数十年才为人类真正知晓。

  大众都知道的“生物钟”,其科学秘密30多年前才逐步被揭开

  李晓东教授北大生科院毕业后,赴美念博士,后又进入哈佛大学医学院做神经学博士后,十多年前回国进入武大执教,他长期利用鼠类模型,研究昼夜节律产生的系统神经生物学机制。李晓东教授介绍,此次获奖的三位科学家分别是迈克尔·杨、杰弗理·霍尔、迈克尔·罗斯巴希,三人曾获得2013年第十届邵逸夫奖生命科学与医学奖。“生物钟和睡眠是我们基本的功能,上百万年,人类就是这么过来的,在生物钟这个自主过程影响下,即使把你放到全黑的环境下,你还是会在固定的时间醒来。另外,你服药时,不同时间的有效程度,也受生物钟影响。生物钟调控睡眠状态及人类内分泌,对人类的健康非常重要,作息时间不正常、异常的生活方式,将干扰我们生物钟的正常运转”。

  李晓东介绍,对生物钟分子机制的解释,始于上世纪80年代晚期,1984年,三位科学家发现如果改变果蝇体内一组特定基因,其生物钟就会被改变,这组基因被命名为周期基因。“科学界对生物钟的功能完全不清楚,上世纪90年代才了解功能,逐步了解基因表达的节律调控”。

  “小众”领域,对行为遗传学的巨大方法论启示

  生物钟之父科林·斯克鲁顿说过,“一切人类的行为都是适应地球自转的结果”,“这位科林是我的老师的老师的老师”,李晓东说,国外对生物钟机制研究开展得更早,国内学界底蕴不足,所以目前尚属跟跑。

  美国加州旧金山分校神经内科博士后毕业的华中科大分子遗传学领域教授张珞颖赞同这种说法,她主要从事睡眠与生物钟方面的研究。她介绍,目前国内有10个实验室研究“生物钟”,即使全球节律大会,参会者也就是800来号人,诺奖此次颁给了一个相对“小”的领域,“但意义重大,首次展示了果蝇一个基因的突变造成了行为的改变,对做行为遗传学的是一个很大的启示,这个研究思路是可以借鉴的”。

  张珞颖介绍,生物钟虽然是个小领域,但它是极少数在所有物种都存在的一个东西,“对其他物种研究也非常有启示”。

  谈获奖者:凡事朝着最好的方面去想

  1975年出生的李晓东和1981年出生的张珞颖两位年轻的武汉研究者,代表了武汉在生物钟这个领域的最高研究水平,他们都有着海归经历,都与全球最前沿的生物钟研究团队,有着师从关联,带回了诺奖级的研究种子。

  张珞颖介绍,迈克尔·罗斯巴希是她在美国西北大学念博士时的导师的导师,算是师祖,“我与他见过很多次,他做科研,凡事朝着最好的方面去想,趋向于最有意思的解释,哪怕10次里面有9次会错,但只要让他抓住一次机会,那个1会非常完美”。

  张珞颖介绍,这些诺奖级科学家,不仅因为他们的个人特质导致成功,还有一种引领气质塑造伟大,“我们大多数人做科研,发到最顶级刊物,只会就事论事,说这个发现,而迈克尔总是想办法上升到理论体系,就像我们遗传学的祖师爷孟德尔。这需要对这个领域有足够的了解和超人的智慧”。

责编:金鑫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