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厉害!武大培养了这些世界级的冷冻电子显微术人才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7-10-04 22:49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字体:

  

  长江网10月4日讯(长江日报记者 李佳)4日,长江日报记者联系上武大电子显微镜中心主任、湖北电子显微镜学会理事长王建波教授。

  解读:捕捉“三维动态”能达原子量级

  王建波教授介绍,这或许是电子显微镜领域第三次摘得诺奖。恩斯特.鲁斯卡因设计了第一架电子显微镜,摘198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而在那之前,艾朗·克卢格因病毒的电镜研究获1982年诺贝尔化学奖。

  王建波介绍,冷冻电子显微镜主要用于观察病毒、蛋白质等单颗粒样品,要求冷冻技术比较到位,“快速冷冻、保留样本活性环境下的状态”;同时要求能快锁锁定,“之前的电子记录器在转换过程中易损失分辨率,样本在观察过程中漂移,电子显微下‘拍’出的样本,就仿佛相机拍‘虚’了一样,这就要求现代显微技术能实现微秒级的跟踪样本,并校正漂移”;如果能实现三维重构,科学家们在显微镜下的观察就更能保真。

  而冷冻电子显微镜实现了冷冻、漂移校正算法和三维重构技术的完美结合,通过十多年努力,科学家在显微镜下的观察,已可达原子量级分辨率。

  武大培养了该领域世界级人才

  王建波介绍,依托武大、华中科大、原同济医科大学等高校,1981年湖北省电子显微学会成立,2003年,武大电子显微镜中心成立,这个开放型的科学研究机构,多学科交叉融合,依托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与分子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发展电子显微学及其在纳米科技、材料科学、物理学等领域的应用。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教授、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程亦凡 2013年,第一个用单颗粒冷冻电镜方法,将膜蛋白结构解到了近原子分辨率(3.4埃)的水平。这位世界闻名的冷冻电镜专家,起步就在武大。1978年他考入武大物理系本科生,1987年在母校读硕士研究生时,看到当时第一篇关于准晶体发现的文章,加入武大王仁卉老师课题组学习电子光学理论和电镜实验技术(后来王仁卉担任武汉大学电镜中心主任)。

  王建波介绍,最早应用电子显微镜的研究者之一柯俊,就毕业于武大。

  目前全球该领域活跃的不少学者,都有武大求学经历,如耶鲁大学的刘俊教授,他用冷冻电镜做细菌运动、噬菌体结构等研究,本科和硕士都毕业于武大,师从武大邹化民教授。今年5月,清华施一公团队首次观察到高分辨率人源剪接体结构,而清华的冷冻电镜平台主管雷建林研究员就是重要参与者之一,他的本科和博士都在武大物理学院完成,师从武大王仁卉教授。其中,雷建林曾先后在美国纽约州卫生部沃兹沃斯中心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跟随冷冻电镜的先驱、单颗粒算法的首创和实现者约阿基姆·弗兰克教授进行冷冻电镜的技术研发工作,而这位弗兰克教授正是此次诺奖化学奖获奖者之一。

  王建波介绍,去年,国家级项目“高分辨率冷冻电镜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及在结构生物学中的应用”在清华启动,今年5月,浙江大学冷冻电镜中心正式成立,而在武汉大学,早在诺奖颁奖之前就在筹划推动这一领域重大发展。

  责编:朱德华

一周热门